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风景 • 正文

大山深处的古文化——走进修水山背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汪建策


  汪建策《大山深处的古文化——走进修水山背》

  2016年4月12日,在修水县文广局和上奉镇领导的陪同下,我又一次走进了修水山背村。此行距离我第一次到山背已经30年了。虽说是故地重行,但心情却并不一样:第一次走进山背村时,我怀有更多的是了解山背与对山背的好奇。这一次进入山背时,我所思更多的是对山背文化的敬畏与应该怎样更好的利用这独特历史文化资源。
 

 
  年初,在市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和委员围绕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把九江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言献策。修水的同志适时提出了深度挖掘修水山背文化,规划建设“山背文化遗址公园”这一命题。在修水文化界同仁的邀请之下,才有了我这次的山背之行。

  山背距离修水县城并不算远。从县城向东经武吉高速公路,驱车40分钟就可抵达这片充满神奇古色的厚重大地。这里溪水潺流、群山环抱、郁郁葱葱。碧水蓝天在大自然美景的映衬下,展现出一幅幅浓淡恬静、韵格有佳的山水画。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地头流动,村间的校舍里不时地传出阵阵朗诵声,好一派耕读社会的传统景致,这不是乡愁维系的写照吗!

 

 
  在雾霾频频曝料的今天,走进这片无障碍的呼吸空间,不仅仅是人们的理想,更应该是我们践行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啊!

  说起山背还得从50多年前的一次田野考古而起,1961年江西文物工作者在修水大山深处发现了一处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文化遗址,经考古发掘确认,这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山坡遗址。这类遗址在江西主要分布于赣江平原的边缘山坡上,有的在山区小溪流的谷地边缘山冈上,地势稍高,且多向阳傍水,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

 

  九江地区的古文化遗址多以平坦的冈顶为中心,再延及四边坡地。修水的这处遗址由于中心位于上奉镇山背村,所以考古界将其命名为“山背文化遗址”。

  山背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群。通过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原始人类的居住遗址,还出土了大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从出土的石器、陶器看,山背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非常鲜明:石器,磨制精细、体大身长、混厚粗壮。有石锛、石斧、石镞、石铲、石凿、石网坠、扁平长方形石斧和半月形带孔石刀等。石斧中除常规形制外,还出现了一种少见的有段石斧和有肩石斧;陶器由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夹砂和泥质灰陶、黑皮陶、蛋壳黑陶等。出土的三足器、圈足器、圜底器和小凹底器等生活用具中,发现了少数陶器上开始出现了拍印的方格纹、曲折纹、编织纹和圆圈纹等印纹陶工艺。这些文化现象为我们探索南方地区商周时期几何纹印纹陶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积极而有意义的线索。

 

 
  山背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寻找和研究赣北地区历史文化源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正当人们积极而又兴奋地为山背文化厘清脉络,寻找答案,探索赣北远古文明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降临了。初露不时的山背文化光芒刚刚走出地平线却又被无情的时代尘封了起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迷帐再次被拉起。

  今天我们关注山背,既是在叩问历史、又是在发明本心。赣北居民的根脉之源在那里,远古时代九江文明的原点又是从那里点亮!流淌千年的修河是大山深处分泌的乳汁。她滋养了世代的赣北人,润育了九江千年历史文化。检索历史与考古实践告诉我们,修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三苗”古族曾活动于此,古越人曾耕作斯地,这里诞生过江西最早的国邑古艾。大宋文豪黄庭坚、维新志士陈宝箴、学界泰斗陈寅恪从这里一路走来。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从这里升起。斯人、斯地是我辈应叩首匍匐而往的圣地……!

 

 
  一天的调研,一天的行程,修水县文广局和上奉镇的领导与我交流着他们对山背遗址和修水文化的挖掘、保护、打造和利用的话题。为官一地,思索一方,搞活经济,造福乡民,体现的是一种担当精神。

  修水的古色、绿色、红色、特色资源,有其出色而鲜明个性。如果将山背文化打造成“山背遗址文化公园”的话,不仅能够激活古老的历史文化,还能够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风景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