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红色修水 • 正文

修水县东港乡“徐骆驼屋”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现代影视

  徐骆驼屋,又名田台屋,取名于修建此屋的徐有莘(谱号“超骆”)的外号“骆驼”,位于江西省修水县东港乡东港村西源组,建成于清道光26年(1847年),迄今已有170年历史。此屋不仅是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而且是全国仅剩的留有秋收起义部队所书标语内容及落款遗迹的红色旧址,曾为湘鄂赣省红军第一医院驻扎地。
   
  1927年8月下旬,参加秋收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浏阳工农义勇队,在修水县山口镇的万寿宫召开建军编师大会,史称“山口会议”,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对外称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团驻扎在修水县,第三团驻扎在铜鼓县。为监视在平江东部和渣津、大桥一带活动的黔军残部邱国轩团和广泛募兵筹粮,第一团调派以李腾芳为营长的第三营进驻渣津老街。8月底至9月初,三营官兵在以渣津为中心的周边乡镇广作起义前期的宣传发动,在渣津南向的现东港乡东港村西源组的徐骆驼屋正墙右侧书写了革命标语,标语全文为“工农兵暴动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据统计,自秋收起义至今历经近90年的风雨沧桑后,全国各地遗存下来的秋收起义部队书写的标语不过数幅,除了标语正文还有部队落款的完整标语就剩徐骆驼屋这一处,可见此屋的弥足珍贵。
  该屋坐西南面东北,主要分为正屋,左横屋、右横屋、地坪和宇门等5个部分。宇门骨架由4根粗木柱和横梁拼成,立在四个麻石礅上,门上的青瓦尖顶四角翘起,犹如园林中的方形亭阁,修水县人民委员会曾于1959年张挂:“红军第一医院旧址”木匾于宇门。正屋、横屋都为青砖黛瓦马头墙式建筑。

  从宇门步行20米鹅卵石路面,就到正屋大门口,大门框由多快长方形、弧形麻石构成,石梁刻有阴阳八卦图,石梁与石柱之间的弧形石上绘有各种图案花纹。正屋有上、下堂前和露天天井,上、下堂前各有红漆大木柱两根。天井两旁各有厢房两间,上堂前和下堂前的两侧都各有用房两间。客房与厢房之间,各有二条过巷通向两边横屋。四个巷门全是拱形石门。左右横屋都有天井和拱形麻石大门。横屋除无上堂前外,其他构造与正屋相同,都是用房对天井形成四合院结构。骆驼屋具有的四合院式青砖青瓦石加图案造型,以及正屋一进三重,前门屋顶的批肩式马头墙,正是典型的清朝建筑风格。

  1927年10月至12月,在此屋居住的12户人家中,参加革命工作、当红军的有13人,其中牺牲12人,他们全是徐姓,名字分别为大文、衡才、在南、日高、远庆、优成、作新(别名日新)、世皇、世衍、敬宗、景春、绍师。其中,徐衡才于10月参加乡苏维埃政府工作后,被反动民团团长郑淑度在凤形山搜山时抓住枪杀,头颅被砍下送往渣津团部领赏;18岁的徐大文也于10月任苏维埃政府秘书后,遭特务陷害,被当成“恋爱研究社”成员抓到大桥审问,被香火烧得遍体是伤,临死还高呼:“打倒土豪劣绅,红军万岁”;同年10月还有20岁的红军连长徐在南,在反“围剿”战斗中被敌机炸成两截,至今尸遗异处。

  骆驼屋还曾是原湘鄂赣红军第一医院驻扎地,1928年彭德怀率红五军驻扎台庄后,战地伤员都送到这里抢救。骆驼屋平文嫂曾是这所医院的护士,她的墓碑上记载了这一史实。当时先后送来徐骆驼屋的伤员有100多人,很多未送到屋就牺牲了,不少送来的伤员由于子弹取不出来,感染溃烂而牺牲。当时骆驼屋的横屋、天井、柴房、堆米房、屋檐下,一时堆满了红军战士的遗体,骆驼屋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将这些红军战士的尸体全部掩埋。其余被抢救脱险的伤员和许多得痢疾的红军病号,在医院精心医治和护理下康复归队,护理伤员的工作都由此屋的成年人承担,两年内先后有60多名红军伤员治愈。

  另外,据当地村民回忆,彭德怀率部向井冈山转战时曾在此屋居住。1928年11月底,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在牵狗岭同国民党军激战,因遭受重大伤亡,部队撤退,途经靖林岭到骆驼屋时,见大门前书写的秋收起义标语,就令部队驻扎此屋并了解情况,第二天带领部队从泉源上盘山岭,以后再上井冈山。

  目前,此屋结构损毁严重,横屋基本倒塌,宇门早以拆除,标语也看不太清楚了,鉴于此屋对研究和宣传秋收起义、红色苏区斗争历史的重要性和保护烈士旧居,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予以修复保护。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红色修水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