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档案 • 正文

千年古村黄田里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绍华

      千年黄田里,人文尽熠辉。

      幕阜山下,修河旁边,有一古老的山庄------黄田里。东起县城西摆,西至双井明月湾,北靠幕阜山脉,南临修水长河。
      修河像一条银带将其东西南紧紧环绕。方圆五平方公里的黄田里就像半岛静卧在群山绿水之间。2000余村民生活于斯,周、张、梁等42姓氏繁衍生息。
黄田里一名来源有三:一是黄姓挖塘得名黄塘,后因农田靠黄塘水灌溉,得名黄田里;二是因遍地黄色泥土而得名;三是因有宋代文学家、诗人黄庭坚置田三十余亩于此而得名。

       黄田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秀丽,民风古朴,素以耕种为业,丰衣足食,实为鱼米之乡。


建设中的黄田里

      黄田里自古以来就是我县政治、文化、贸易之中心。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西安县就建城于黄田里。隋朝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两次立城于黄田里,谓为豫章郡、豫章县。武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又建城于黄田里,被称为武宁县。

       黄田里不仅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人文历史,还有古朴的民风,务实的思维,进取的精神。几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黄田里人在自己的家乡做了很多利民利国的实事,涌现了很多值得人们称道的人和事。

黄田里新貌

       张晴窗先生是黄田里近代史上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工诗词、善书法,且为解放前地方高级长官,其生平记录于《修水县志》。周水清,也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书法飘逸,为人直诚,坚信三民主义,是当地政界颇具影响的人物,其生平事迹录于《修水县志》。

       黄田里人在战争年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朱复祥、张财本、周美富、张敦淼、张以和、周庆水、胡义金等都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士。是家乡人民的骄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田里人对文化有着敬畏之情,古朴的文风造就了一大批有较高文化的建设者。丁来祥、张待雄、沈德寿、张衍菊、张聘贤、周绍华,他们是文革前后的高中毕业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

      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黄田里更是读书之风盛行,40年来,先后考起大学的就有150余人。这些优秀人才为黄田里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黄田里人勤劳、朴实,用自己双手建设美好家园。解放初期,徐盛勤、吴章维、周富彩、王玉华等老一辈人,带领黄田里人用自己的双手与肩膀筑起松平、王塘两座中二型水库,基本上解决了家乡千亩良田的灌溉问题,使家乡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解决了温饱。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敦林、胡衍华、魏金保等几代领导班子,为家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十几年来,他们率领黄田里人民,在极其困难的集体经济条件下,架起了电灯线杆;建起了三座抽水机;开通了夜合山隧道;新建了黄田村小学,改造了大部分沃土良田。村民的生活得到一次质的飞跃,使黄田里成为修水县的一个产粮大村,样板村,先进村。


黄田里新貌。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刘少兵、朱水友两位村支部书记为首的村委会领导下,凭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忠实地履行党的政策,为改善村民生活,为家乡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发家致富做出了很多令人赞许的好事。

       修水第一个大型蔬菜基地落户黄田里,粮农变菜农,大大的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以徐世金、邱庭杨为代表的广大村民出谋献策、积极捐资,成功的修建黄田里村级公路,彻底改变了晴天尘飞扬,雨天满脚泥的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黄田里处于新城建设的前沿,一桥飞架南北,秋湖里大桥、南圳大桥,黄田里大道、双井大道的修通,使得黄田里成为县城郊区发展的佼佼者。

       如今,黄田里人住进了崭新漂亮的公寓,过上了具有乡村特色,又有城市风韵的幸福美好的生活,黄田里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正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以更加宏伟、崭新的姿态,屹立于赣西北一隅,成为修河的璀璨明珠。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周绍华:网名西安里人,江西修水人。男,1958年生,大专文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酷爱文学,书法,骑行与中国象棋。常在文字游戏中行走,虽无建树,却也自娱自乐,正在为自己拥有一点草根文人的形象而艰难耕耘。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档案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