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档案 • 正文

客家人在修水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朱修林

       题记: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形成于明朝中期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经过近500年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在全国近200个县(市)都有客家人居住。500年来,客家人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史,而且为迁入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客家人的形成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众多璀璨的星辰,一个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就如一颗颗闪耀的星星,划过历史的长空,留下耀眼的轨迹。客家民系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同样有着灿烂的历史和精髓的文化!

         宋末明初时期,天下大乱,各地战事频繁,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居民因不堪战事之混乱,许多人迁徙到闽粤赣三省结合部一带居住。


客家人演唱情景。     

        他们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融为一体。从这个时期开始的100多年中,正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开始酝酿阶段。到了明朝中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完全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方言。

        客家民系自酝酿到形成之初,承勤劳朴素之秉性,继创业奋斗之传统,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但由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较差,所以,客家民系从形成之初就开始了她艰难的迁徙。

客家人的迁徙

         我县地处赣西北边陲,是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县境四周群山环抱,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据《义宁州志)载:康熙初期,义宁州(包括现在的修水、铜鼓两县)连遭兵燹和水旱,民不聊生,死丧和背井离乡者甚众。特别是县东南部许多乡人口锐减,田地大面积荒芜,宁州东南部300余里田粮丁赋收不上来,几年间共计荒废田地山塘5263顷71亩。

         为了恢复生产,当时的知州班衣锦奉旨向广东、福建、赣南等地招民垦荒,上述各地的客家人热烈响应,或携妻带子闻风而来,或亲邻相邀,迁来人数逐年增长,至康熙末年大批迁人。

锄山鼓。     

       据《全善局志》记载,康熙55年(1716年),闽粤两省迁来宁州人众数万,其中大部分迁到湖南的浏阳、平江、新化及我省的修水、奉新、铜鼓等地。

        客家人迁徙的过程可谓是一部悲壮的移民史。他们的迁徙没有计划,甚至带有盲目性,在移民过程中,仅靠肩挑背驮。有一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客家人迁徙的艰辛:

“步行途中苦难言,朝冇睡来夜冇眠;

丈夫重担压在肩,老婆背伢手又牵。

(注“冇”音mǎo,意为没有)

客家人的发展

         应该说,客家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客家人的是垦荒史,最初迁入我县的客家人大多分布在我县的东部和东南部,过着棚民生活。所谓棚民,就是指在山上搭棚居住,开山垦荒,生活极为艰苦,只要是荒土荒田。不论高低,不同是否有此主,遇到荒地就开垦。

       “租块荒山扎住居,一日只有两餐稀:省食俭用毫厘积,夜哺只有茶冲饥。”描述了当时客家人初来时的艰辛。

        如今,在我县黄港、何市、黄沙等地的大山里还有一种鸟儿,它的叫声很是特别,它常常叫出“崖——戏归,崖——戏归。”人们都说,这种鸟是客家怀远人迁徒时带来的,连叫声都是怀远话,是客家人初到修水时念家的真实写照。



客家人使用过的工具。  

        正如那句话.“成功永远青睐勤劳之人。”经过客家人20-30 年的辛勤劳作,大批荒芜的田土土质渐肥,产量倍增。这个时期的客家人大部分告别棚民生活,他们修造房屋,联姻结亲,购置田产,且有的开始有了坟墓。

        按照当时的清朝例规,居住20年以上的,可以申请入当地籍。然而,由于当时修水的一些人对外来人存有歧视,入籍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有的居住时间早已超过,屡经申请却没有解决。

        因得不到当地户籍,不仅种田交粮要借用当地的人名,而且客家子女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客家人居住过得房屋。      

        雍正元年(1723年),我县客家黄、刘、谢、张、余五姓代表联名具文申请人籍,时任义宁知州刘世豪按照定例,批准人籍。但受到了当时我县少数乡绅的反对,他们联名到州衙干涉阻止。

        直到雍正3年7月,入籍问题才得以解决。是年8月7日,总督部院正式批准宁州设立“怀远”都。共分四都,从此以后,居住在修水的客家人被称为“怀远”人。

         怀远人有了本地的户籍后发展更快了,特别是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后,各类中举者层出不穷。从雍正时期到清朝末期的150多年里,共有进士、举人100余名,这其中以陈宝箴、陈三立最为著名。当时的义宁州人口约25万左右,客家人口约2万多,在客家人中平均每200多人就有一名进士或举人。

客家人的现状

         从康熙时期起,迁人我县的客家人共有101 姓,933人,如今,在我县客家人早已超过了10万,据不完全统计,达到15万之多。铜鼓县现有人口14余万,其中客家人就有达10万,是赣西北典型的客家县。

         解放后,怀远人与本地人的矛盾完全消除,怀远人"出身微贱"、"地位低下"的看法也彻底改变了。现在很多家庭既有怀远人也有本地人,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尊重,融为一体。

怀远人对山歌。     

        现家住四都镇大坑村一组七十岁老汉温景祥说得一口流利的怀远话。他说,他们的祖先是在清康熙38年迁人修水的,到他已是第十八代了。谈起怀远人的历史和现状,温景祥感慨万千,他说,如今党的政策好,许许多多的怀远人都迁出大山富裕起来了,祖先留下来的许多习俗都都改变了,唯独这怀远话说起来还是那么地亲切。

         刚迁到修水时,怀远女人是不裹脚的,当地人称她们为“大脚婆”。怀远人嫁女儿,母女俩哭嫁可谓颇具特色。饭后,新娘在房中“哭嫁”,名为哭嫁却没有“泣”声,只是略带哭腔而已。
        当男方迎亲者拾着喜肉、打着花轿来到女方家时,新娘哭道:“喜肉进门满堂香,先敬祖宗子满堂;招待亲戚和客人,女儿点滴也不尝。”

        女儿上轿之前,做妈的自然有话要交待:“乖呀!妹呀!锄园种菜伲向前,做好家务把田耕,一担粪桶担上肩,成家立业做英贤。”……

        怀远民歌有锄山鼓、祭祀歌、叙事歌、风俗歌、哭嫁歌等。怀远酒令也蕴含着知识型、趣味性和多样性,有“字词令”、“诗词令”、“通令”、猜谜等。他们喜欢通过酒规酒令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尽欢尽心。

        如今,除了在语言上的区别外,怀远人与当地人无论在习俗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没什么不同了。

       生长在修水的怀远人一直以来为修水的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修水走出去的客家人许许多多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原江西省民革副主任、省政协秘书长黄鸣九,原江西省委主任秘书何新宋,原中共湖南中医学院党校常务副校长钟玉哉,原江西电视台副台长陈太久等等,不胜枚举。

        现在,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客属恳亲会,我县的怀远人都要派代表出席。他们在会上交流信息,联络情感,使我县的客家人真正融人到世界客属这个大家庭中。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档案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