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书院 • 正文

话说云溪书院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丁洪阶

       修水古书院因建立之早、数量之多、人才之众、影响之大,颇负盛名。据考修水在宋元明清四朝的1000多年间,有识之士创办书院25所,至清朝,不仅对前朝书院进行修葺、扩增,而且还建立了多所新书院。
       自北宋康定元年开始,在近千年历史长河中,修水书院林立,讲学群兴、人文蔚起,书院数量,位居省内前列,成为修水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愧为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文章奥府之称,也是自建立书院后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真实写照。
       历经岁月风雨的侵扰和时光跨越长河的变迁,如今修水大部分古书院难寻其踪,只有极少数的书院留有一点点让后人触摸与追忆的印迹。位于路口乡九炁山坐南朝北山坳里的云溪书院便是其中之一。
       书院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魂魄,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古代书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长”,多称“山长”、“洞主”。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

       云溪书院就处于五座山之中,这五座山又形成五马合槽之势,状若五匹奔腾的骏马向云溪书院飞奔而来。在云溪书院的前面,一个月牙形状的荷塘环抱着房屋,在荷塘的中间,一座石制小桥架于其上。
       据当地老者回忆,原先还有2个石制小亭子立在石桥之上,桥下为泮池,池内种有睡莲,养有红鲤,与荷塘形成了柏林村著名的风景水阁凉亭。通向小塅村原先的古驿道,只是石亭现今被毁,已不知其所踪,只剩下石桥还在原处默默地坚守着曾经的丰姿。
      今天,顺着时光的逆转,重新回望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古书院。倾听书院的钟点声,悉听学子的读书声,聆听先生的教诲声,从中感悟云溪书院造就世人的重任和深远影响。
       历史上,云溪书院曾经历了2次大的捐资新建。第一次是在2001年,是捐资在原址新建的,一层为砖木结构,进大门是一个厅堂,二进式房屋,左右两旁设有两间偏房为讲堂,是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之所。之后是天井,天井两边有回廊联通第二重房宇。中间依然是堂屋,堂屋左右两边是房间,给人的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熟悉的乡村人家。只是它毕竟不是乡村人家。
       第二重堂屋正中摆放的一块“潇洒出尘”牌匾,可是大有来头,因为它由明嘉靖皇帝亲书,笔迹清瘦遒劲,颇见功力。远在帝都的皇帝怎样与这个偏远的山岭院落联系起来?这得从丁云溪说起。
       丁云溪,路口乡柏林人,正德十四年己卯秋,科考得中。嘉靖元年壬午岁入朝,皇授省祭大夫,在京为官十四载,深受万岁信赖。云溪公(惠公)虽身居朝廷,但忠与孝始终是他常怀之志。
       光阴似箭,犹如白驹过隙一晃十几春秋,云溪公年已半百,难免思念家中高龄父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皇上纳谏之机恭呈奏本,辞职归里。英明皇上,念在爱卿(惠公)忠孝兼全,割爱恩准。
       临别时,嘉靖皇帝亲笔御书“潇洒出尘”相送,这四个金光闪耀的大字镶成匾额,至今悬挂在书院中堂横梁正中,世代仰慕,见匾如见圣上,人皆肃然起敬。云溪公为侍奉百岁老父获准辞官归里时,为同僚赋诗离别:“溪云溪涨共茫然,画里风光胜辋川。中有鱼龙养鳞甲,春风一跃上青天”文字洋溢着对家乡风光的赞美,畅想回家后建书院的美好理想。
       云溪公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之后自资建办驺益书院。为民解惑,为国育才。起初只收族内乏资之生,后续增招外姓子弟,愈办愈壮,几年后,扩招到仁、西两乡,期期学生近半百。
       墙上张贴“仁道忠孝、礼义廉耻”之校训,大大激励着莘莘学子。在封建社会,能够摈弃狭隘的家族观念,一心发展地方教育,丁云溪为地方第一人,在当时轰动一时,慕名到书院求学的学童最高峰时过百人。
       据丁氏家谱记载,丁云溪不但参与书院管理、教育内容审定,还不时为学生授课,深得书院师生爱戴。他在忙碌中体会快乐、收获成功,多次以诗文表达心声,如“活泼源头洁,飞腾布太空。在川叹空圣,望舍动梁公。朝宗时赴海,出岫每从龙。他日做霖雨,定当谢化工。”“天中云伴山下溪,溪边人物上云梯。月中丹桂凭手折,胸藏珠玉催文奎。”
       丁云溪去世后,乡人深切缅怀,改驺益书院为云溪书院。当地富庶人家主动捐钱捐粮,鼎力支持书院发展,历经明、清、民国而不衰,培育了大批人才。科举期间不论,就说民国期间,路口本土人氏,黄埔军校第一期军官雷德,修水大革命时期党的领军人物丁健亚,都是在云溪书院接受启蒙教育,踏上革命征途。
      云溪书院虽规模不大,义举难得,声誉远播,久负盛名。《修水县志》有详尽文字记载:修水古书院中,有皇上亲书宝匾者,云溪公(惠公)独享!
       站在讲堂里,我们仿佛还能领略到云溪先生引经据典、传道授业、诲人不倦的风采;依稀还能看到学子来往穿梭、长歌对答的身影,耳畔似乎还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队伍曾在书院创办列宁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云溪书院建立国民小学。这个身居偏远的书院,见证了时代变迁,经历了历史悸动。
       时光在指尖间缓慢流失,书院与人一样,都有苍老离去的时候,这是自然界循回的必然,万物皆是如此。我想不同的是,云溪书院在它特定存在的空间里已经完成了它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次是2021年丁氏族人捐资新建,在原址上拆除翻新并扩建,属于钢混仿古砖木结构,该书院分为左、中、右三重。三天井,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之中。

建设中的云溪书院。
       往事越千年,书院周围树木参天,院内幽静雅致,涵蓄并重,山水人文融合汇聚,恰似一幅徐徐打开的水墨画卷。
       据后人记载,丁云溪辞官归家时,皇帝赐其五爪松五棵、朝珠一串、朝笏一块和香炉一只,而今,在书院旁的云溪寺里,殿堂正中的香案上供奉着的朝笏和一个香炉便是丁云溪留下的,是为纪念他开书院、启民智之功。每到年节之时,附近的村民翻山越岭来这里侍奉香火。我们听闻之后,也不禁对其深深行鞠躬之礼,感叹先生的高风亮节。
       作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实物遗存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云溪书院依旧是今天文化、学术交流之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学者前来瞻仰、探寻。笔者站在正在建设中的云溪书院内看到,松柏摇曳,仿佛处处闪动着莘莘学子的身影,耳边似能听到“之乎者也”朗朗的读书声。
       有孔子的庇佑、有云溪的灵魂、有山泉的滋养,我深信,当云溪书院的大门重新打开时,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将不仅仅是一个书院,而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期待着近500年历史的古书院重现当年的雄风异彩!

       作者 丁洪阶:男,1966年8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修水师范学校,1991年毕业于江西行政管理干部学院。现任县文旅局党委副书记、一级主任科员。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散文、调研论文和通讯文章100多万字。著有文集《公仆情怀》。风格以细腻、抒情、感人见长。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书院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