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卢曙光专栏 • 正文

漫江杜市圆门口遗迹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卢曙光

  修水漫江,古称南昌府义宁州下武乡三十都。地处修水县南部,西抵程坊牧牛坑、北连征村梅口、西接复原七里bài(土+败)、瓦窑坪,东邻山口镇。乡政府驻地牌坊下,距县城41公里。武宁水从大塅而来,流过境内经征村、赤江汇入修河。武乡水全长50公里,大塅以下可通鸟筏、划子,木帆船。

 
图1:杜家庄圆门口附近罗坤化老茶行之一
  这里人口不多,地域不是很大,但名气很大,历史上出过几位名人。宋元修水八贤有二人与此有缘,一是莫将,二是徐禧。还有工部尚书莫发援、吏部尚书莫世俦、元朝义勇将军莫以忠、清朝武进士郭丹梧、武举郭联魁等。近代因茶叶而发达的有朱、罗、古、郭四大财主,因此说漫江是个人才荟萃、藏富民间的奇异之地。
  自古道名山幽境, 空气新鲜, 雾多温湿, 多出好茶。宜茶优势在漫江尤为特出,大源、西峰岭、上下北山、上下沙溪都是有名的优质茶产地,也是宁红原产地。在漫长岁月里,茶叶、稻谷、红薯等是地方主产。但是,自红茶在漫江产生,该地则一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转变成外向型经济,成为了江右著名茶市。19世纪中期,英、俄等多家洋行就在此设栈经营茶叶出口,大塅、古桥、双港、水洋坪等地茶叶多到此交易,每年春茶上市,粤商、徽商、本省茶商云集,每天一百三十多条船只在码头参差,江面排有五、六里长。

图2:圆门口及木凳
  原来只有二三户人家的杜家庄,成为了茶庄云集之地,最多时有茶庄36家,一般初精制茶庄一般用工二百多人,最少的也有一百多人,像罗坤化“厚生隆”达到千人。因此杜家庄变成了杜市,漫江出现了农户“十之八九”经营茶业的盛况。照片中的圆门口,就是牌坊下进入杜市的大门,当年杜市街道只有三米多宽,但长度则由此直至大源里。今天我们看见的新街并非原街位置,而是今圆门口紧靠河堤一带。现在圆门外那栋一进五重的老房子即是罗坤化当年制茶厂之一,由此向上延伸,所以也称“罗半街”。因此当年圆门口一进一出有两处,此为进口,门额“带阛通阓”四字还依稀可辨,借用张衡 《西京赋》佳句:“尔乃廓开九市,通阛带阓。”它也是当年杜市繁华的写照。
  历史上的杜市很繁荣,圆门口便是见证,而今人慕名而来,访古者多到此摄影留念,虽然景色新旧参半,不免惆怅,但还是络绎不绝,不亚杜市新街。对此颇多感慨,特作联以记:
  古砌久沉埋,昔景百年吾可证;
  大名犹遗响,斜阳还照客来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宁红茶出口因武宁被日军占领而水路受阻,输出量一落千丈,市场风光不再,漫江茶庄只剩下“怡和福”几家经营。而赣西北临时中学、梯云小学、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湘鄂赣挺进军总部陆续进驻,杜市又热闹起来。临时中学初中部在大源、高中部在圆门口茶行,全部在卢家大屋用膳。加上驻军各机关、子弟学校、医院、开平报社、印刷厂等进入,整个杜市人口大增,所以漫江有“小南京”之称
  圆门口有则故事,与原黄埔同学会会长李默庵先生有关。1938年11月下旬南岳军事会议,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出席。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会议决定抗战实行“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方针,决定仿效八路军的经验,开展敌后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建议成立游击干部训练班,选派部队中下级干部受训,为期三个月,以备敌后发动游击战。蒋介石致电中共中央,请派干部协助。最初任命汤恩泊、叶剑英任训练班正副教育长。毛泽东《论持久战》成为主讲内容。

    图三:圆门口魏性品茶庄柜台
  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于1940年4月从湖南祁阳迁修水漫江,时间只有一年。教育长由湘鄂赣挺进军总指挥李默庵兼任。李默庵,字霖生。湖南长沙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到漫江之后,总部就驻在尚保魏家老屋,可惜几年前尚存的旧址未能妥善保护,当时周边驻有警卫连。李默庵在此,接待过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政要廖士翘一同来访。
  因杜家庄驻有游干班多个机关及中美调查室,还有赣西北临时中学,李经常到杜市训话,每次进入杜市时,都经圆门口。乡贤刘国兴、黄水清先生回忆,李骑的是一匹高大黑洋马,上马有两个镫,圆门太低,每次都要在此上马下马。紧靠着圆门口的是“生和记”药店,老板刘万生,其子刘国兴,当年只十二岁。每次李默庵侍从都向药店借一凳子上下马,当时刘国兴很机灵,每次看见李长官来了,就主动搬凳供李长官上下,李长官几次摸他的小脑袋以示喜欢。后来刘国兴母亲对他说,这张凳要留下做个纪念,当时侍从人员见圆门碍事,说拆掉省事。李长官制止说“建好的圆门毁了,老百姓当面不责备我们,背后会议论我们的不是,别留个坏印象。”
    我又写一联,上半句以记当年之事:
    豋鞍每仗刘公子,
    由此直通杜市街。
    漫江是近代修水茶叶繁荣的见证,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想找张有价值的杜市老照片都未能如愿。有限的几栋老房子混迹在钢筋水泥堆中,已是不伦不类。而仍然矗立的圆门口,留下的故事和几平方米的頹墙,见证了晚清与上世纪抗战时期的沧桑历史,保护成本有限,且毫不费力。因此我写下这些文字,也算是抛砖引玉。建议有关部门妥善保护圆门和附近几栋旧房,并留个文字介绍,以供观瞻。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卢曙光专栏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