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红色修水 • 正文

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讴阳 国艺副刊

《西江月·秋收起义》
毛泽东〔近现代〕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词人

     毛泽东(1893~1976),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等。

解题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党中央八七会议召开,毛泽东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故名。8月。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举行武装起义,也叫秋收暴动。《西江月》即填于作者领导起义的年月,词高度概括了秋收起义的真情实景,揭示了起义的根本原因,正面歌颂了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和起义壮举,堪称史诗。词始见于1957年7月号《解放军文艺》载文中,原题为“秋收暴动”,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毛泽东诗词》时根据毛泽东修改稿改为现题。

说词

  此词上阕先写秋收起义部队的行动。起始两句开门见山,为全篇造势。首句说共产党的队伍有别于国民党军队“国民革命军”之称,叫“工农革命军”。“镰刀斧头”是当时军旗上的图案,象征工农联盟。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两句为第一层,以铿锵的语句,向世间宣示革命军队的诞生,也侧面显示出这支部队起义的浩荡声势。其时毛泽东担任起义部队前敌委员会书记,“镰刀斧头”也是党旗的标识,诗人似乎意在表明,这是一支受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接下来两句是第二层,说起义部队挺进的路线和方向。“匡庐”即庐山,系作者后改,首次发表时作“修铜”,即江西修水、铜鼓二县。198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匡庐”二字不俗,且有情调,用借代手法,指赣西北一带,“不停留”表示军情紧急,士气高昂,体现连续作战精神。下面说进军方向,即“潇湘”。首次发表时作“平浏”,指湖南平江、浏阳二县。《毛泽东诗词选》出版时依作者抄件改为“潇湘”,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如是推敲很有效果,比直接写地名更具诗意。第二层语气急促而明快,“不停留”与“直进”连用,尤其“直”字,表现了作者和起义军的革命态度之坚决、革命信念之坚定。昂扬的斗志、急迫的心情、神速的行军、战前的气氛交织一起,战士们行进在湘赣交界处崇山峻岭的情景跃然纸上。词上阕写得具体、明朗,还有气势,结构很有逻辑性,一二层层次分明、严谨,又相互呼应。

  为会合平江、浏阳的起义农民,协同攻打长沙,工农革命军由赣入湘,于是词的诗意空间,就由“匡庐”转入“潇湘”。下阕照应上阕,写起义的根本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前二句揭示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对立不可调和,也指出暴动的根本原因和正义性所在。“重重”指农民受压迫之深,“个个”说农民反抗的普遍性。第二层两句顺承,“秋收时节”道明起义的时间和空间,“暮云愁”写农民的无限凄苦和愁绪以及白色恐怖笼罩的氛围。“愁”字拟人化,使得诗境扩大,道出起义背景的凝重氛围以及起义军义无反顾的悲壮行色。“暮云”必然引发“霹雳”,故此二句择取的意象既应天顺地,又合人意。自然现象为景,实为情语,象征黑暗社会。于是极为自然地出现“霹雳一声”,如天之雷鸣,实指工农暴动。故“霹雳一声”承“暮云愁”而来,是曲笔,更是情与景的合笔,既明晓又蕴含深沉的意象。暴风雨就要来了,作者最后干脆点明,这个霹雳就是人间的工农暴动,煞尾如“豹尾”,顺理成章,极有力度感,更见武装起义的声威。

  在遣词造句方面,见明快、有力,所取意象切合主旨,具体、鲜明而典型,既明白晓畅,又平中见奇。其酌词炼字的精神令人钦佩,像“匡庐”“潇湘”以小概大的借代法,含蓄而具魅力;“直”字简练吗,含有力度,“同仇”典雅而明了;“暮云愁”蕴意丰富,而且以景拟人;“霹雳”比喻暴动,明晓、形象而富有气魄。用典自然,“同仇”源于《诗经》“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霹雳”源于《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可谓雅俗得当,终上境界。该词有纪实,有提炼,有理性;内容层层递进,因果皆有着落,结构呼应得体,既合逻辑性又合规律性。加之节奏刚劲、有力、简促,很符合该词的立意。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红色修水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