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散文 • 正文

时越古今话东岭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战线

  修水县东岭风景名胜旅游区,隶属于“南崖——清水岩风景名胜旅游区”,坐落在四都镇的三溪、清水、大坪、彭姑、四都等村境内,占地面积约77.8平方公里,奇石纷呈,溶洞遍布,古木参天,果香馥郁。其中,坐落于三溪村境内且奇石溶洞最为集中的石山名叫“东岭”,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目前发现最长的溶洞达750米,洞顶时高时低,高的达数十米,曲折延伸;洞中布满了琳琅满目的石钟、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在潺潺的流水中美不胜收。
  在距今4亿年的泥盆纪开始,修水全境处于海中,清水岩至东岭、西坑一带逐步接受陆相沉积后,至距今2.3亿年前后,海水退出修水县境。至距今7000万年前后,形成东岭今日最具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其中以石林最为突出,是赣北地区发育典型的溶崖地貌。 1970年南岭公社(四都镇)革委会带领东岭人民在山石之间栽种果树千亩,给东岭披上新装。
  东岭景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史料考证,修水建制起源于商代,被封为艾侯国,都设今渣津镇司前龙岗坪。公元前514年,吴王被侄子公子光(阖闾)杀死夺取王位后,其子庆忌远来修水艾地避难及发展武装复国。那时修河两岸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水量是现在的三倍以上。庆忌于第二年率领船队前往都城南京的修河东岭景区水域,被阖闾派来的刺客要离杀害。“吴公子被害白马坑”的传说,开启了本镇先民活动的最早记录。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皇族刘氏均遭诛杀,西汉名存实亡。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57年)战败,率残部经湖北逃奔而来,在今三溪、彭姑村交界的太平寺借宿。该寺150余平方米,一进2幢,左厢房为刘秀借宿卧室,右厢房为侍卫所居。这晚刘秀安稳无忧,一觉醒来己是日上三竿,神清气爽,即命人将太平寺改为“安国寺”,吩咐村民刻匾于大门上方。厅堂有石柱一对,至今挺立,上刻“山日迴龙得自古,寺名安国改从今”。进门大厅正方为案台,设有御用笔墨。该传说与渣津镇现存古墓“陕君墩”传说的年代不谋而合。《修水文物志》记载,陕君墩传说为王莽战败隐居及为自己所建的墓地。当时王莽获悉刘秀避难安国寺,率众猛追。刘秀闻报,即立即率众路过东岭逃往湖北通山县。至明清,政府在安国寺办学,命名为“泰交书院”。
  古时东岭及周边山林虎豹为患。据《义宁州志》记载,北宋嘉佑中期,即1060年前后,有父女上山砍柴,老虎咬住父亲,危在旦夕,女子砍虎救父,传为佳话。后民众于东岭老虎橱(盆地中心)特置木橱诱捕虎豹,人民安居乐业,故名。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败南下,仅存十万部队退守幕阜山脉的湘鄂赣三省边界,东岭神仙洞为其前往九宫山的避难之所。
  李自成与侄子李延率主力溃败到黄龙山周边,途经东岭崖背,见一溶洞非常隐秘,便栖身此洞,该洞便是神仙洞。十余天后因粮草不济,遂率部向九宫山进发,将之立为据点。由于地方民团团练程九伯与清军勾结,率众于三更潜入人困马乏的李自成帐中,乱刀将其砍死,侄子李过接任继续抗清。后李过驻守的石牛寨被破,李过隐居黄龙寺为僧。
  群龙无首,各自为阵。随着时间推移,部队有的投降清廷,有的追随南明,有的流落民间,余部在修水境内继续抗清,长达31年。其中一部在距东岭不远的东林乡山林驻扎,充分利用东岭的崇山峻岭及修江阻隔的有利地形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前来东岭征集物资坚持抗清。
  咸丰四年(1854)三月八日,太平天国将领宗勋、陈文经等率部进军义宁州,突破沿途团练防卫,浩浩荡荡经过东岭脚下,绵延数里,秋毫无犯,直驱州城,占领凤凰山。知州叶济英令全城居民登城守卫并调全县八乡团练夹击,太平军失利。
  修水县是秋收起义策源地,十万余革命英烈为新中国建立付出宝贵的生命。1928年,彭德怀率红军攻占县城布下革命火种后,1929年秋,又率领红五军转战湘鄂赣三省交界,途经东岭,在今集镇西面的敬老院已被拆除的大片房屋中短暂休整及征集军用物资,在阔大的“调和屋”(今敬老院)墙壁上书写大幅标语“为修水贫苦群众之要求而打修水”及周边房屋墙上书写很多标语,经此前往上杭乡,转战苏区。以后红五军在湘鄂赣边界盘旋游击期间,两次经过东岭脚下的石岭下,逶迤数里,军纪严明,深得百姓赞誉。“泰交书院”的校长韩柏桥(三都人)支持革命,聘请共产党员薛老师等人担任教师,在学生和群众中宣传革命理想,发展党员。三都上陈村陈畴九在该校读书期间接受革命思想,1928年8月7日当选为修水县首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石岭下的余光印文武双全、为人正派,毅然参加红军,不久牺牲。因时间较久,目前查到的仅今大坪、五都、石邱、彭姑、六都村等地有10余人参加红军,大多战死沙场。
  1939年9月,日军在占据武汉、南昌后,为了占据长沙,将三省连成一片成为“日据地”;于是,处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县成为中国守军与日军进行“长沙会战”的外围主战场之一。日寇在侵占三都期间,多次来到东岭烧杀奸抢,罪行罄竹难书。村民段盛财为保护躲在东岭山脚东岩洞中的近200名乡邻,被恼羞成怒的日寇枪杀。民国三十年(1941),日寇在景区内的大坪、三溪、彭姑等地烧毁房屋若干栋,石岭下占地均达三四亩且雕龙画栋的新屋里和花屋里毁于一旦;泰交书院周边房屋全部被毁。仅石岭下余昌仁、老石、外号猪臀的老余等3位村民,因来不及逃跑被日寇枪杀。不仅如此,日寇在四都村一个叫炮台下的地方投下两枚细菌弹,一枚爆炸,另一枚未爆炸(该细菌弹于1958年正月初一下午被村民在泥塘取肥挖出并掩埋),导致该地20多位村民感染毒菌,患“冬瓜脚”残疾终生,含恨而逝。最后一位冬瓜脚患者马政礼,系三溪村民,2017年去世。他在该地感染毒菌后,右脚肿得有冬瓜一般大,又痒又烂六十余年,长年脓血不止,特效药为海群生。妻子在他患病后离去,晚年伴侄子马胜华生活,残疾终生。
  1938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三十集团军第新十五师,师部和一个团,驻扎五都村何家祠堂及其周边,另一个团驻彭姑村砖屋里和刘氏家庙,第三个团分散进驻三溪村夜合山和集镇吴家祠堂,阻挡日寇从武宁而来经过四都镇围攻长沙。1938年8月发生在武宁县的棺材山战役,系武汉会战的外围主战场之一,新十五师英勇参战,数百将士遇难,遗体运回驻地刘氏家庙门前掩埋。因无钱立碑,部队只好在每座坟堆前竖立从河里捡来的石头作为碑记,一个坟堆往往埋葬数位遗体,今存坟堆几十座。此后新十五师在老彭姑罗坑伏击,全歼日寇一股;在骨头窝(今南方水泥厂)与日寇遭遇惨败和六都抱子石的汪山激战;并前往黄沙镇彭桥村参加黄沙桥战役,在杭口大战中与日军厮杀三天三夜。与周边其他部队一道,奔赴铜鼓县境内的葡萄津与日激战,损失惨重,部分英烈葬于今山口镇的柘蓬村。还到宜春地区的上高县参加上高会战……尤其是骨头窝大战,因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寇,成片将士纷纷倒下,死不瞑目。即使如此,军人视死如归,驻扎四都村老街余云国老屋的宣传队,在窗户上用毛笔书写若干诗歌,其中一首是“人在外面心在家,为国当兵走天下。家中妻子我不想,打到日本转回家。”表达了新十五师的川军将士不灭日寇、誓不回乡的决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景区内有张纪生、刘再民等参加解放战争。五都村的张纪生1926年出生,参加抗日7年后,又参加解放战争3年,转入久安乡(辖今四都镇五都、彭姑等村)工作。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解放战争结束,有的回乡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有的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为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出生入死。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积极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据调查,四都镇有近40人赴朝作战。仅仅东岭景区,就有周延隆(东岭人)、吴和庆、叶赵信、余美哉、蒋传茂、易学其、洪耀俊、郭家荣等众赴朝作战,洪耀俊光荣牺牲,余者伤痕累累,大多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吴良文隐没朝鲜山林近20天,随时奔赴战场,因战争结束回国;余昌文、占耀达、黄恢宽在国内待命。后有余于国、谢德义、黄恢发等人参加抗美援越战争。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有刘明福、余昌贵、梁学报等人参加,曹庭寿于部队待命。笔者撰写的四都镇抗美援朝军人吴和庆及部分军人参战文章《九死一生犹未悔—记上甘岭战役参战老兵吴和庆》,于2021年第11期在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刊物《党史文苑》发表,被中央档案馆永久馆藏。
  东岭石林和溶洞由于分布集中和奇特,历来为村民称颂。不仅历史丰厚,且很多石头和溶洞被村民命名并赋予故事,代代相传。
  清水岩
  从东岭西侧下山,是一处以“神清洞”为主的溶洞群,统称“清水岩”。神清洞内水量充足,长流不息,清朝时期水量是现在的5倍以上,百姓为探究竟,将大量的秕谷碾细倒入其中,该糠在武宁县东林乡的河流中源源而出,证实地下溶洞长达数十里。在所有的溶洞中,神清洞最大,其又分南北两个大洞。南洞有一大厅,可容纳1000人,洞厅正中有一石台,观世音菩萨端坐其上。洞内支洞众多,犹如迷宫。北洞更为险峻,洞内有一处设石桌石凳石砚,称“山谷台”,相传为北宋大书法家、“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潜心修学之所。据《义宁州志》艺文卷记载,距今近1100年前,一位僧人在此搭棚修炼。百年后的黄庭坚来此清修,写下了《清水岩记》,开启了诸多文人墨客不断前来探访的历史。明朝礼部尚书胡濙前来探访后,兴致勃勃写下了《清水岩》诗。南洞逶迤深入1里左右,是北洞,清朝文人详细记述其瑰丽奇诡的游记。抗战期间,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前来清水岩,其母慕名而至,在清水岩清修。
  清水岩东面1公里的一个巨型溶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县城有人前来探寻时,在洞深约100米处,发现一把两尺多长的生锈古剑,带走不知去向。传说该剑为李自成余部,为躲避清军追杀在此深居所藏。
  东岭古樟树
  东岭水井埚有一棵弯曲呈V型的古樟树,其主枝粗壮挺拔,枝干舒展弯曲,围粗近1.5丈,屹立600余年。2021年4月修水县政府挂牌为:国家一级古树,编号36042411622100004,科属樟科樟树。
  樟树的后方是一处狮子形状巨崖,简称狮子崖,下面古樟树则是这只雄狮的尾巴。也就是说,雄狮昂首高号,尾巴不停摆动,招引整个东岭的灵气,庇佑一方安宁。古人相传“社公”佑民并在狮子崖建狮子社,历来受乡民膜拜,有求必应,十分灵验。
  彭姑刘氏家庙
  古语云“北方宫殿南方祠”,宫殿是指北京的宫殿群,其中的“祠”是指修水县城存世众多的古祠堂建筑群,为世上罕见。位于四都镇彭姑村的刘氏家庙,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72),占地面积原约2000平方米,现遗留约为500余平方米。家庙前幢为主楼(戏台),正厅为纹理石块铺垫,由二层砖木构造、上下四合院组成,两厢吊楼丈余宽,门框、门墙皆雕梁画栋。中间是若大的天井,天井中央及厅堂可容纳上千人。后幢正方为主厅,厅堂正前方有1块长约5米、宽约1米的牌匾,上书“先皇之家”四个大字和背面“光宗耀祖”字样。“刘氏家庙”是修水祠堂古建筑的代表,称之“家庙”,具有鲜明的古代皇家构建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据考证,全县仅此一处。
  彭姑万寿宫
  万寿宫始建于清乾隆28年,为纪念东晋时期许逊(239-)即许真君所建。传说许真君施法擒拿“要把江西变成大海”的孽龙,并用铁链锁在一口水井中;无助中的孽龙央求许真君何时可释放他,真君曰,“等到铁树开花、河水倒流”之时方可释放。据记载,他在136岁时去世,传说一家42口“拔宅飞升”。人们为纪念他,遂建“万寿宫”。清乾隆1739年,万寿宫铸造了一口重达1吨左右纯铜洪钟,宫内道人在清晨撞击洪钟时,远在武乡(今宁州岗上村)可听到钟声。因管理不善,于2004年该钟被盗,今市价破亿元。
  土墙标语
  东岭崖背有一栋百余年的土墙屋,墙上至今残留着 “学孝菊,赶上待牡,做个爱国爱社热爱劳动的好公民!”“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标语。它记录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樊孝菊、张待牡同志,为建设新中国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樊孝菊(1932-2015),女,四都镇四都村人,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第九大、十大代表,妇孺皆知的“妇女半边天”的口语就出自她的事迹。这些标语印证了当年“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伟大壮举。她的事迹红遍了一个时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并激励妇女积极进取的一个历史性的标志。
  锣鼓十八翻
  “锣鼓十八翻”为清朝至民国时期流行,即由锣、鼓、钵、磐等多种乐器组合,没有歌词,却混合演奏出一曲曲激昂欢快的乐章。每逢春节,日夜不停,锣鼓喧天,酣畅淋漓,每场演出一般演奏2至4小时不等,反映出人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时新屋落成、祭祀神明,也演奏该鼓乐。1949年后,主要演出翻身农民对新中国的热爱。至1957年,大坪石岭下组建剧团演出采茶戏(俗称茶戏),剧目有《乌金记》《三宝记》《群英会》《穆桂英挂帅》等30多个剧本,剧情跌宕起伏,唱腔婉转悠扬,不仅深受四都镇百姓的喜爱,还普及到了周边太阳升、庙岭、东林乡等地。该剧团在“文革”期间解散,前几年组建黄梅戏剧团,建议恢复采茶戏剧团。
  白岭山歌传入东岭。
  新中国成立前后,东岭及其周边盛传一支山歌的曲子,可谓妇孺皆知,老少皆能。歌词内容有数百甚至上千段,一个曲调,反复歌唱,大多表现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及诸多情景:或遭地主欺压、或叹命运不公、或颂男女情爱、或歌劝学为人……歌声高亢、婉转、绵长,直抒胸臆,带着浓郁的田野山林气息,语言大多是白岭、全丰等镇一带标准的地方口语。尤其是人民公社化之后,农民站在滚耙上,一边滚田,挥舞牛鞭或者集体扯秧、栽禾、耘禾,都会引颈高歌,你唱我和,欢声笑语,一扫疲惫。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散文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