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卢象贤
《汕尾诗词》2024年第1期刊发拙诗六首,文一篇,抄此存谢。
诗六首
卢象贤
答个三治赐黄龙山人印
涟波千叠到江湄,解组翁收新印时。
汉意秦刀安所局,透风走马各其宜。
人依山立原无变,龙破黄飞岂有期。
边款绕行光影里,从兹添得米公痴。
储君庙
客家迁徙一何难,行尽清江十八滩。
避水有犀谁得见,追风无翼梦曾抟。
人飘浪上思逃险,君坐山头可保安。
老庙自身还历劫,吾心六月起深寒。
题润物堂黄山太平桂竹坞生态茶庄园
当年山寺树初栽,今日依然远俗埃。
香榧长淳唐味道,真茶围定宋亭台。
诗词文赋承钟鼓,鸟兽虫菌管闭开。
如此主人如此色,倩谁约得圣俞来。
贺晓工兄《积微吟稿》首发
微积分人积微后,吟编甫梓胜于金。
归山欣我先瞻宝,寻猎知君已入林。
诗尽含情传正味,心藏大雅发宏音。
马行文理随时策,不羡渊明有素琴。
卢象贤
答个三治赐黄龙山人印
涟波千叠到江湄,解组翁收新印时。
汉意秦刀安所局,透风走马各其宜。
人依山立原无变,龙破黄飞岂有期。
边款绕行光影里,从兹添得米公痴。
储君庙
客家迁徙一何难,行尽清江十八滩。
避水有犀谁得见,追风无翼梦曾抟。
人飘浪上思逃险,君坐山头可保安。
老庙自身还历劫,吾心六月起深寒。
题润物堂黄山太平桂竹坞生态茶庄园
当年山寺树初栽,今日依然远俗埃。
香榧长淳唐味道,真茶围定宋亭台。
诗词文赋承钟鼓,鸟兽虫菌管闭开。
如此主人如此色,倩谁约得圣俞来。
贺晓工兄《积微吟稿》首发
微积分人积微后,吟编甫梓胜于金。
归山欣我先瞻宝,寻猎知君已入林。
诗尽含情传正味,心藏大雅发宏音。
马行文理随时策,不羡渊明有素琴。
玉
中华数千年,由来珍璧玦。一石不肯休,精心为裁切。或为红山龙,或为俏色鳖。钤画宝青田,镂印搜鸡血。龙玺诰碧云,佳人戴白雪。吾亦爱其材,晶莹造物胎。安得莫家杯,为我盛旧醅。奈何稻粱吏,梦不在琼瑰。羡彼怡红兄,生而能衔来。小物固怡红,大器何处鬻?刖足忆有人,曾坐荆山哭。连城本属虚,金缕难存肉。设若饥荒时,试换民仓谷。
哀栗里陶村
呜呼南山之下有三径,当年吟啸步渊明。栗里陶村天下重,鹪鹩一枝代上京。五山护之如虎爪,诗家仰如王舍城。忆昔文公宰此地,整肃衣冠向村行。醉石至今留题刻,倭寇未敢轻鏖兵。忽然一夜新宰至,要凭改革取功名。催迁官吏猛如虎,推土机声彻夜鸣。陶村转眼无片瓦,虎爪尖尖顿削平。温泉度假酒店起,高官巨贾来挥觥。杨妃出浴郑通醉,嗤诗辱墨行路横。一时车马喧人境,时逢新土露峥嵘。剩有溪上小桥在,流波悲咽和夜莺。呜呼我陶令,念尔不胜情。前居毁于火,后居毁于宁。真儒过化文章府,是何太尉走妖精。万劫不能复,立此惟泪盈。
亲近诗词
卢象贤
在高考进入两个月倒计时的紧张学习阶段,母校呼唤我来给大家作一次有关诗词的讲座,我很忐忑。一是诗词博大精深,我迄今也只知一点皮毛,没有多少东西可以与大家交流。二是我不像在座的胡局长一样从事过教学工作口才又好,我不知道怎样讲清楚一个东西。我想母校叫我来参加这个活动,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让大家在高考前听听诗词这个以前不被重视的东西,有点新鲜感,释放一下压力;二是谈谈我们以前参加高考的情况,给大家励励志。第二层意思可以简单先说。我参加高考,还是四十年前的事。那时我们的学习条件很艰苦,没有你们这样漂亮的校舍,没有现在这样好的学习条件、交通通讯条件,每个星期步行近二十公里来学校,吃一竹筒冷菜,就这么苦读。与今天你们一样也是六个毕业班,加上当时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还有许多社会青年参加高考,一共可能有四百馀人,仅考取三个,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一。你们今天的录取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几十,高的学校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考上大学难么?根本不难。所以关键看自己的努力、意志。一定要珍惜好时代、好机遇,一举取得成功,不辜负家长和学校的期望。现在我重点讲第一层意思。卢象贤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诗词
表面上看,我们要学习诗词,是因为考试的需要。从隋唐开科取士开始,一首诗常常就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你考试时那首诗做得好,中举人中进士,进入上流社会,施展平生抱负;做得不好,可能终生穷困潦倒,一事无成。而今天,诗词在高考中的分值正在增加,去年好像已经达到十一分了。在我们江西,一分就能压倒一万人,何况十一分。在诗词上多拿一分,高考的胜算就增加一成。为什么诗词分值会增加?因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他曾在多种场合表示过要增强文化自信,要弘扬诗词这一类的优秀传统文化。领导有指示,教育部就要有动作,具体就贯彻到试卷中来了,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国家领导人这么看、这么做,是对国家、对民族有重大意义的。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我们有着两千多年优秀传统的诗词文化被冠以“束缚青年”的恶名,生命奄奄一息,火种都差点灭绝了。然后经过改革开放,一部分国民拜金意识严重,不能挣大钱的诗词少有人问津;有些人还膜拜西方文化,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弃如敝屣。不纠正这些偏向,我们国家在文化方面就会出问题。而历史的经验证明,文化问题正是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学习诗词不仅仅是为了贯彻领导的指示,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是我们自身有需要。前贤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为什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诗词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让一个人变得高雅、睿智。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你是选择高雅还是粗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诗和远方,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二、诗词怎么快速入门
诗词怎么入门?你别指望教育部。因为长期的表现证明,教育部的人很蠢的,尤其是一些“海龟”(笑,鼓掌)。他们教不了诗词,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懂。听说最近又在准备推广用普通话做诗,那是中华诗词的又一次灾难。我们要自己学,要真正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一些入门书籍写得太艰深,时间紧的同学看不了,我建议你们重点掌握四个东西就基本入门了。
一是声。声就是平仄。诗词所强调的汉字的声,不是指普通话的四声,那是为社会交流所设的另一门类;而是指“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称为“仄”,合起来叫平仄。为什么不能用普通话来做诗词?因为普通话没有入声字。蒙古人入主中原开创元代,他们说不了入声,于是有了与真正的汉语不同的北京话。共和国又把北京话强行推广为全国的普通话,这是以偏概全,因为中国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方言有入声。不讲究入声,达不到抑扬顿挫的效果,传统诗词没法读,也没法写。那么怎样区别平上去入?《康熙字典》 记载有一个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一下搞不清,就重点辨别入声好了。不知道普通话中哪些字是入声怎么办?简单,用我们白岭方言。比如中国的国,头发的发,骨头的骨,用本地方言读全是入声。还有一二三四的一,我们的方言就是“短促急收藏”的,粤语更明显。也可以通过方法硬记一些。比如数字,你只要记住“零、三、千、京”四字是平,其他全是仄,就一下记住了一长串。
为什么诗词要讲平仄?因为平仄搭配能使诗词读、听起来很美。平仄搭配的原则,是不宜有连续三四个的平声或仄声的,尽量两个字一换;一句中至少要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字。搞不清怎么办?记住五个字模版:仄仄平平仄。例句就是你们都读过的“白日依山尽”。如果要变成七言,就按两字一换的原则,变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搭配就入门了。
二是韵。诗必须有韵,没有韵的不是诗。基本要求是偶句押韵。押韵依据什么?依据 《平水韵》。平水韵是古时平水人刘渊编的一本书。为什么要依据平水韵?因为平水韵不像普通话用北京语音以偏概全,而是综合考虑了古今流变和南北方言而作出的一个很平衡的读音法,得到前辈语言学家、诗家的普遍认可和遵从。为什么今天还要用?因为汉字可考的音韵史三千年左右,刘渊前面有一千五百年,我们现在未走出后一千五百年,它正好在中间,没有过时,经受了检验,是靠谱的。教育部短短几十年的普通话、没经过几代诗家检验的音韵法是否可以取代,我不知道也不想去理会。
你会不会觉得用普通话押差别不大?错,差别大了!你们都读过《硕鼠》,里面有四句: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我现在先用普通话读一遍,(读,略) 好听不?一点也不好听啊!别扭得根本不像诗!现在我用我们白岭话读一遍,(读,略),好听不?句句押韵,和谐美满得不得了!(笑,鼓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白岭话两千多年根本没什么变化,《诗经》 当年是这么读,我们现在还是这么读,我们是真正的继承者,没有挂羊头卖狗肉。
三是对。近体律绝诗其实就是由两副或四副对联组成的。举个绝句的例子:杜甫的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对两,数词对数词;个对行,量词对量词;白对黄,颜色词对颜色词;鹭对鹂,鸟名对鸟名;上对鸣,动词对动词;青对翠,又是颜色词对颜色词;天对柳,名词对名词。另外两句也是这么对。除了词性、结构相对,平仄也要相对。平仄怎么对?前一句仄仄,后一句就对平平。前一句平平,后一句就对仄仄。
律诗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还举杜甫的诗,你们都读过的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副完整的对联构成首颔颈尾四联。
实际应用中,没有这么苛刻,绝句可以词性、结构都不对;律诗可以只两联、甚至一联相对,所以还是容易的。但是平仄,必须对好,不能含糊,否则诗的音乐美就完全丧失。
四是粘。平仄对完了两句我不知道往下了怎么办?粘。就是第二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我第三句开头两个字也还是平,然后在后面变化;第二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仄,我第三句开头两个字也还是仄,然后在后面变化———总之紧紧粘住,不让他跑掉。按照这个原则一路下去,八句的平仄都错不了。
至于其他复杂一点的手法,你们暂时可以不掌握。
三、高考中怎么处理诗词部分
虽然我们说学诗词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但现在我们还是要应试。怎么处理高考语文中的诗词题,我都四十年没参加高考了,哪知道。(笑) 校领导要我说一说,我就按我的理解姑妄言之。
一是关注的重点。虽然不排除以后高考会要求考生即兴创作一副对联或一首绝句,但短期似乎还不具备条件,阅读理解前人作品会仍是重点。你读都读不懂,怎么可能会创作。高考出题,可能是就一首前贤的诗来展开。选的诗,可能会与考试或青少年的成长有关。比如去年的选的,就是欧阳修的 《礼部贡院阅进士试》,一个古时考试的主考官的现场心情。
二是关注的体裁。复习中,建议重点关注七律。因为七律最能表现诗词的修辞美、音乐美、结构美,篇幅又适中。将“凡六百一十六言”的 《琵琶行》 拿出来考,哪怕是考其中的部分,也有些刁难人。绝句又太短,不适合出多个题目。
三是把题目中的原作读懂。要读懂,就要应用到我前面讲的基本知识。比如从音韵上去理解:去年题目中的“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一联,“行”字读着好像别扭而不好听啊?怎么回事?这时应立即联想到我说的普通话没有继承的问题,另作分析。因为“行”字普通话虽然读平声,但它在奇句的结尾,一般应是仄声;下句相对的“卿”字又是平声,所以可以肯定传统中是读仄声。诗词中的字,必须有多音字的概念,多应用平仄知识来区别理解。是仄声,它一般是名词。反之,是平声一般是动词。德行,行是名词,仄声;行走,行是动词,平声。情操,操是名词,仄声;操练,操是动词,平声。歌吹,吹是名词,仄声;风吹,吹是动词,平声。车骑,骑是名词,仄声;骑马,骑是动词,平声……等等等等,大家举一反三。根据平仄读音,就把它的词性框定了,字义也就跑不了了,理解也就准确了。又比如从对仗上去理解。前面举的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到底是偏正结构还是并列结构?“繁霜鬓”到底该是“繁霜 - 鬓”还是“繁 - 霜鬓”?因为分析发现全诗通篇对仗,前一句虽不好判断,但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新停”二字意思上并列不了,“新”字是修饰“停”字的;而“停……杯”二字组成了动宾结构,有逻辑关系。所以根据对仗的原理,可以立即推知“苦”是修饰“恨”字的,两个字不是并列关系;“繁霜”是修饰“鬓”字的,不能理解为“繁 - 霜鬓”。读懂了,才好准确理解。
四是防止误导。出题目的人,会故意设置陷阱,弄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误导你,比如去年题目中的第三句“无哗战士衔枚勇”,他说这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这时,你得知道一个“诗眼”的知识。人有一双眼睛,诗也有。它是整体中最传神的地方。晋代大画家顾恺之作人物画时特别重视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按:阿堵,这个东西,指眼睛)。你拿到一首诗,先找出哪处最精彩,那就是它的“眼”。比如去年题目中的“下笔春蚕食叶声”,历来为人所称道,因为它把考生用笔的声音比作春蚕吃桑叶,真的很传神。但这时你又要用诗词“对”的知识来反观上句了:这句这么“动”,那么上句一般是“静”的,这才叫好诗。战士衔枚,指战士埋伏或偷袭时,为了防止咳嗽、打喷嚏等意外暴露整个队伍,口里衔一根小棍子。欧阳修用这个来比喻考场的静,哪里会是表现奋勇争先呢?一下就揪住出题者的狐狸尾巴,果断打错。
限于水平,今天就讲这些,不对的地方请母校老师、同学们指正。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