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散文 • 正文

梁加垅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丁庶义

  巍巍幕阜山寻龙而来,至修水县路口乡李峰尖与道观尖山脚下正中南方向,有一地名曰梁加垅,现隶属路口乡仙桥村。共有三个小组,近百户烟火、五百余人。
  自丁姓先辈寻风水居于此地,世代繁衍生息已久远。据祖辈传说,该垅原本只有一大户梁姓居住,故名梁加垅,后丁姓先辈寻龙至此,见该垅土地肥沃,地形平坦,背靠大山,前有良田百亩,坐北朝南,清泉与阳光充足,又只有一户梁姓人家,便在此安家乐业,男耕女织,繁衍生息。

  后因时代变迁,加之繁衍及其他原因,陆续迁入其他姓氏。但丁姓仍居于首位。新中国成立后,破旧立新,分田到户,贫下中农拥有自己的田地,梁加垅迎来了新的生机。
  梁加垅这片稻田,脚浅土肥,加之水源充足,汗涝保收,产量自然要比别的地方高,真乃一片福地。童年时的梁加垅是一个有着无限乐趣的地方,每当回忆起时,总让人流连忘返。
  最有印象的是割完早稻到栽晚稻那段时光,晚上与三姐到田里叉黄鳝与泥鳅,三姐提着父亲用罐头瓶做的煤油灯,我提个水桶跟在后面。那时的鱼叉是用缝衣针烧红穿线,把针的一头嵌入废旧塑料牙刷把里,再把牙刷把绑到木棍头,这便是一把上好的鱼叉。
  梁加垅的稻田水清田大,黄鳝与泥鳅特别多。走在田埂上,有时我不小心发出声响或是脚没有踩好,狡猾的泥鳅就会跑了,这时的三姐就会凶我:叫你小心点就是不听。但黄鳝笨着些,一般不怎么动,一个晚上下来,我们收获总是不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现在的稻田里几乎叉不到黄鳝与泥鳅了。
  童年的梁加垅,对于我们这些男孩子来说,永远属于我们的“战场”。特别是垅里那条小溪,每逢下过一场雨后,我和小伙伴们拿盆的拿盆,提桶的提桶,一条不大不长的小溪,被我们一段一截堵住,一番战斗后,大大小小的鱼儿都抓起来了。
  每次提回家后,母亲总是对我说,太小的鱼是要放掉的,让它们长大,这叫“网开一面”。现在回忆起母亲说的话是多么的有道理。
  加垅的干沙港,则是我们这帮顽皮男孩子拼杀的“战场”,伙伴们整天在砂石中滚打,全身都是沙,有时嘴里,甚至眼睛里都有。男孩子头发短容易洗,女孩子头发长回家总是被父母骂,第二天男孩子还会幸灾乐祸的嘲笑。
时光荏苒催人老。现在回忆起来总是感叹,那时的乐趣,如今都到哪里去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南下打工潮袭来,我们全垅上到六十多岁的,下至一十四,五岁的,不分男女都奔向南方谋生求财。我也因家里经济困难,1993年初,初中毕业后便坐上了开往南方的班车成为了一名打工仔,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前,我又回到了阔别四年的梁加垅。
  梁加垅依然是那么美丽,那么热情地拥抱我。在本垅打工族中,就数我没有挣到钱,因为我属于“戏龙尾”跟在后面“闻屁香”的人,其余有的回来盖了新房子,有的回来娶了老婆,甚至有在外面把老婆与孩子都“挣”回家团聚的……如今,我们那批打工的大部分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故土一一梁加垅。
  随着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我们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梁加拢更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盖起了小洋楼,户户硬化路到门口,夜晚的路灯沿宽阔的水泥路围垅一圈,每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几乎分不出是昼与夜。大部分家庭都配上了小轿车,全垅配有健身娱乐场所配四个,尤其是近山脚打造一片大规模茶园,漆黑的沥青路四通八达,配有展览厅,样品模,观茶厅等等,真乃“四时观茶仙桥月,三友品茶梁垅风”。
  梁加垅风土人情纯朴,男人勤劳善良,平易近人;女人贤良淑德,茶水快乐。朋友,你若有机会一定要到梁加垅转一转,体验一下风土人情,感受它的变迁与发展。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丁庶义:字恕义,男,修水县路口乡人,现为白岭镇中心卫生院医师。工作之余,喜好书法与文学,常以笔墨自娱,修身养性。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散文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