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个重要节日。民间对这个节日有多种叫法,如重阳节、崇阳节、敬老节、登高日、赏菊(花)日。这一天,在民间还有许多习俗,如:吃重阳酒、重阳糕,祭奠先祖等等。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意义。笔者翻阅了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所谓重阳。在古代,阴阳学说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个数中的偶数二、四、六、八称为阴数,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阳数,九是阳数中的最大的一个阳数。每年的九月九日是一年中,月和日两个最大阳数的重叠,所以叫:“重阳”。
叫重阳节,始于魏晋。据记载: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明确写出重阳“饮宴”,文中提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句话不仅描述了重阳这一名称的由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应,人们认为这一天寓意长久,所以会在这一天“享宴高会”。
曹丕的这篇文章是最早明确提出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的文献之一,它对重阳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启发和推动作用,使得重阳节的习俗,如“饮宴”等习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此后,九月九日重阳节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重阳时节,气温逐渐下降并转凉,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旧时代,孝顺的媳妇和出嫁了的女儿们,为了父辈们能平安、温暖、足食地度过冬天,与夫君一起,携带子女,赶去父辈那里,为年迈的父辈们准备取暖的柴、碳,翻新棉衣棉被等。老人们则尽其所能,准备丰盛的饭菜,款待自己的子孙,所以,这一日又被民间定为爱老日、敬老日。在我们修水又把这一天称为崇敬老人的节日,名“崇阳节”。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视野辽阔,各色各样的菊花竟相盛开,争奇斗艳,引来民间好奇欣赏。文人雅士们,相聚登高望远,饮酒、吟诗、作对(联),形成风气,有了以后的登高日、赏菊(花)日。
重阳时节,秋收已过,广大的劳动人民历经大半年的辛苦劳作,不忘上天风调雨顺的恩赐和先祖的庇佑,打重阳糕(杷)、做米酒,告慰上天和先祖,因此又有了吃重阳糕(杷),喝重阳米酒,祭奠先祖的习俗。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长足的改善,传统的重阳佳节得到更加的重视,许多优良习俗得到了发扬光大,特别是爱老、敬老的习俗,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光大。首先,党和政府为在革命中作出过贡献的老者和革命烈士的后代修建了光荣敬老院;为孤、寡、老、病、残老人建立了养老院;为社会上年满六十周岁以上的老人,制订了养老保障机制,使社会上所有的老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前所未有的优待。1989年党和政府为了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把农历的九月九日定名为“中国老人节”和“敬老节”。2012年国家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于2013年7月1日生效。从法律层面明确提出了这一传统节日的现代内涵。鼓励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学校、和其他社会各界团体及人士关心、爱护、帮助老人,促成了全社会爱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新风尚。
话说重阳节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