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山风 • 正文

本报报道救了黄庭坚纪念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olong

60米的防护堤将河水与文物保护区分隔开来

黄庭坚手书的巨大“佛”字因此免受水淹

  暮春时节,位于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河上游河畔南山崖处,两棵由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亲手植下的重阳木已是新叶满枝,绿意盎然。在这两棵千年古树脚下,一座崭新的防护堤将黄庭坚纪念馆所处的南山崖及其黄庭坚手书的摩崖石刻等古迹护卫着,使纪念馆免遭水淹。

  本报2004年4月14日《黄庭坚纪念馆将被“吞噬”?》一文对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面临淹没一事进行报道后,引起了江西省省长黄智权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协调,筹得资金146万元。经过近两年的施工建设,终于在修河上修建了一条长60米的防护堤,将河水与文物保护区分隔开来,使纪念馆免受了“灭顶”之灾。

  黄庭坚,1045年生,修水县人,北宋时期在诗坛上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领袖。在修水县南山崖,现存“钓矶”等6处黄庭坚摩崖石刻。其中临江岩壁上丈余见方的“佛”字,纵横奇倔,苍古遒劲,历经千年风雨仍见雄健笔力,在书法界享有盛誉,被列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江西省重点建设工程——修水抱子石电站开始设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将文物保护列入工程设计和预算范畴,而黄庭坚书法石刻、黄庭坚亲手种植的两株古重阳木等珍贵文物均在淹没区范围内。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山风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