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当代人物 • 正文

唐杏兴——安居修水作故乡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邱 军

  历经57个春秋,当年的上海青年志愿者成了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原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县水电局退休干部唐杏兴——安居修水作故乡

  记者在县水电局职工宿舍见到了白发苍苍的唐杏兴,现年78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在采访中,他把逝去的岁月向记者娓娓道来。

   20世纪50年代,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得到了上海青年热烈响应。1955年,上海知青志愿到江西垦荒的总共848名。1955年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为他们即将组成的合作社命名并题字为“共青社”。1957年秋,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共青社”搬迁到了鄱阳湖畔,与“中国青年社”、“八一社”等合并,历经种种困难挫折,在荒滩芜洲上建起了充满青春活力的一座新城——共青城。

  唐杏兴就是在1955年12月15日第二批到达江西的垦荒队中的一员。那年他年仅21岁。之前,他在上海开放路居委会担任居民小组长、治保委员和妇联委员。“当时很清楚这是到江西当农民,没有工资的义务服务,也知道条件极其艰苦,但当时的我们只想到为祖国做奉献,支援人口相对不足的省份。并且江西和上海生活习惯差不多。”唐杏兴说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情澎湃。

  唐杏兴等20多位青年第二批抵达江西德安,被分配到河东乡,后来更名为沪青社。刚到时,没有房子,只得临时借住在老乡家里,随后的几天,乡亲们帮着垦荒队砍树、割茅草动手盖房子。垦荒队的大部分人原来住在上海市城区,没有干过农活,砍好的树料也扛不下山,只能用绳子捆住树梢,一点一点地往山下拖。茅草房盖好后,用些废旧木料搭床,上面铺些稻草就算成了。几天下来,年轻人的双手磨破了皮,但他们没有一个唉声叹气的。吃住解决后,便开始了他们的垦荒岁月,在他们锄头的挥舞下,荒芜的山坡变成了一块块的耕地。原来只会握笔杆子的双手,此时也能象当地农民一样熟练地栽菜、插秧了。

  当时,国家在水利电力方面的人才奇缺。1956年7月,九江市推荐选拔部分知识青年参与到水利电力方面的建设当中来。在上级的安排下,唐杏兴被列为推荐对象,当时的他死活不愿意,一再解释说自己本来就是为做农民而来,但乡里干部并不理会他的意愿。几天后,唐杏兴被指派到九江市的培训班学习。三个月后,被分配到修水水电局。

  说是到德安来垦荒,其实真正在那的时间不到一年,我的大半生都是在修水度过的。”唐杏兴告诉记者,其妻子也是垦荒队中的一员,结婚后跟随他一起来到修水。唐杏兴说,如今在修水安身安居,这里已经就是自己的故乡了。唐杏兴回忆说,到水电局上班第一天就要到乡村修建水库、水堰,那时候没有汽车乘坐,几十公里的路就是走过去的,肩上还得扛着沉甸甸的行李、仪器。由于工作出色,1966年11月,唐杏兴被提拔为水电局副局长。

  在修水水电局工作的这些年里,让唐杏兴记忆最深刻的是1973年的大水。那年6月份,大雨几天几夜不停,河水急涨,各个水库水位告急。当时的永修县柘林水库还未完全建成,必须清楚了解修河上游的水流量情况才能作好安排,而此时修河修水段的水流量数据是关键。唐杏兴和另外两位工作人员驻守在老桥头水流量监测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记录下数据,并从桥上跑回单位向上面报告。“当时的修河水已经把河边的房屋都淹掉了,河水离桥面只有一尺多,从桥上走过,明显感觉得到桥体的颤动。”“零点30分,水位不再上涨,两点,水位开始下降。”这一情报对柘林水库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上游的汇报,就好比是大风浪中失去方向的小船。“后来听说永修那边都预备了炸药,准备在无奈之下炸掉堤坝泄洪的,但有了我们这边发过去的数据后,他们心里就更有数了。”

  唐杏兴由于经常下乡搞水利建设,吃饭时间没规律,不久便患上了胃病。由于饮食无法适应,在外面一吃东西便呕吐。其妻子没有办法,每次在他下乡时都给他买好饼干。一直等到退休后,他才到上海去医治。

  唐杏兴在水电局工作期间,长期深入基层百姓,深得群众的好评。其个人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先进个人”。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当代人物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