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交车站、住宅小区不仅建成投入使用,湘、鄂、赣边界最大的汽配城、商贸城、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即将完工。 二 城市化承载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 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 修水的经济曾是典型的“打工经济”,有20余万人常年在外打工。没有产业支撑,再漂亮的城,也只是座空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是加快城市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抓手。 为打造好“创业经济”的平台,修水在新城区周边投入巨资建设了何家店、吴都、芦塘、良塘四个返乡创业工业园,并在古市、渣津、四都、白岭等8个中心乡镇创办了工业小区。不仅建好了标准厂房及公租房、学校、食堂等配套设施,还出台了返乡创业优惠政策17条,涵盖教育、医疗、养老保险、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0年以来,该县共有2318人返乡创业,创办企业355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创造产值50多亿元。 在何家店创业园区的金顿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记者采访了董事长刘金。他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外出务工,不仅学到了过硬的体育用品制作技术,还熟悉了企业管理及销售渠道。2011年返乡创业,公司现有职工180余人,年产值5000多万元,产品出口到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修水这几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县城扩大了15倍。特别是对我们返乡创业人员厚爱有加,提供了种种优惠政策。这么优厚的条件,我们不干出点成绩,真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啊!” 便利的交通、独到的区位、优惠的政策,也吸引着外商的投资目光。近年来,到修水考察、洽谈的外商络绎不绝。据统计,修水县3年来共引进3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110个,其中亿元以上的59个,10亿元以上的4个,目前在建的47个,投产的30个。原来一穷二白的工业,现在形成了矿产、陶瓷、建材、服装、机械电子等产业,2011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10.6亿元,超额完成三年翻番目标。 三 山水是修水的特色。 也是发展的瓶颈。 如何在加速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摆在修水决策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于是,科学规划成为重中之重。在反复调研及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一个以不挖一座山、不改一条河为前提的“一心六组团”城建方案出台了。 这是一幅令人热血沸腾的山区巨变蓝图,并在修水人民的努力下,逐步变为现实。修水老城边上的马家洲,曾是修河上一块占地600亩的荒洲。过去是污水成流、垃圾成山、蚊蝇成群。而现在却建成了一个秀木成林、道路静幽、设施齐全的休闲公园。现在,每天来这里健身、娱乐、散步的群众数以万计,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新建的大洋洲公园是沿修河南岸的一条带状的景观园区,全长8公里,连接着良塘新区,占地3000余亩。沿途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是省内县级一流的公园。 是的,为民造福是修水城镇大发展的坐标,也是宗旨。 良塘新区的建设气势恢宏、初具规模。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已完工的建筑,不是机关大楼、商业小区,而是车站、医院、学校、文化场馆等与民生休戚相关的设施。在地段最好、风景最美的沿河路上,两个建筑风格现代、质量精美的住宅小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政府优先为拆迁农户准备的安置房。良塘村党支部书记老梁在接受采访时说:“整个良塘新区的建设,拆迁了110万平方米的农民房,征收了1万余亩土地,没有一户是强拆的,也没有一户上访的。为什么?因为政府已将民生摆到了重要位置。你看,把这些黄金地段都给了村民安置,目的是要让失地农民与新城一起成长。” 四 事业是凝聚人心的力量。 作风是干成事业的根本。 如果把修水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比作是一场战役的话,那么在指挥员决策正确、虚怀若谷的前提下,士气高涨与否便是成功的关键。在修水采访的日子里,记者在与广大干部的接触中,深深地感到他们的精神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改以往对待工作“推、拖、躲”的懒散作风,而是以快节奏、高效率、争先进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 在采访中,记者接触到一大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干事的干部。有七天七夜奋战在施工一线,带着被子在车上睡的;有带病坚持工作,项目不完工不去医院检查的。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干部易三江是深圳返乡创业园项目的责任人。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刻,因劳累过度,加之受了风寒,病倒了,发着高烧,仍坚守在工地上。最后在妻子的“投诉”下,领导下了死命令,让他住院输液。可妻子回家取生活用品回来,病床上却没了易三江的身影。妻子发动所有的亲友到处找,最后在工地的工棚里才找到。只见他坐在办公桌前输着液,一边还在审阅项目的施工图纸。心疼得妻子直掉眼泪,没好声气地说:“是命重要还是工作重要?” 易三江沉静地回答:“都重要。” 面对这样的好干部,记者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片敬意。正是他们的这种忘我精神,凝聚成一块块基石,在幕阜山腹地,矗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