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散文 • 正文

修水北门六支路十七号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胡映冰

       如果要问上世纪80年代修水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是哪里,那一定是县城北门的站前路。这条几百米长的路上有两个汽车站,是县城与九江、南昌及各乡镇联系的枢纽,每天人来车往,沿街都是商贩小摊、小吃店和旅社,热闹非凡。
       从修水车站出来顺着对面一条不起眼的很窄巷子进去,就是北门六支路,沿着巷子走到底,错杂着一些依山而建的平房,其中一个门牌写着“北门六支路十七号”就是我姑姑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父亲他们到修水落脚点,也是我们白岭亲戚到修水的“亲情驿站”,而“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 为大家提供免费吃住的就是我映兰姑姑。

        我第一次到北门六支路十七号,是一九八五年,那年我在白岭完中(现在的五中)上高一,学校组织肺结核病普查,筛出来我有疑似结核病需要复查。那时白岭医院还没有条件拍片子,要到县城人民医院才能拍片子,于是这年寒假,我第一次到姑姑家。
       从白岭到修水县城,我爸爸画了一张草图让我找姑姑家:从白岭坐车到修水车站下车,出门对面找到北门六支路,沿着这条路走,看到一个高四层的像碉堡一样的叫北阁楼旅社,在北阁楼旅社和团结旅社中间巷子穿过去,正对的那个门就是北门六支路十七号。
       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映兰姑姑。因为对县城的姑姑饱含着太多的热爱与崇敬,在我心中曾想象这位没有见过面的姑姑应该像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英雄人物韩英那样的高大形象,见面时才发现比我想象的要胖一点,但比想象的更加和善可亲。
       接下来几天,我的生活和看病姑姑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好吃好住。表哥书架上还有满架的书可看,我都有点舍不得走。
       那个年代我父亲常去黄港这些地方搞坑木运输副业,经常在县城姑姑家中转,有时还带一大伙人去,一住就是好几天。映兰姑姑从来都不介意,总是笑脸相迎,随菜便饭,人多了就在楼上打地铺,搞得前面开旅社的邻居不高兴,说白岭人来修水都不住旅社。
       其实那个年代姑姑家也不富裕,一家七人靠两个人的工资支撑。平时下班姑父还种菜养鸡来减少家庭支出,迎来送往接待开销也不小,要知道那个时候大米都是定量供应的,姑姑一家都从来不计较。
     姑姑退休前在县交通局做会计,工作认真负责,来往帐目做到分毫不差,单位开支也是尽职尽责把关,有时甚至是斤斤计较。同事开玩笑说她是个“小气”的会计,可是姑姑对我们这些乡下的亲戚却一点都不小气。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家下放在农村,兄弟姐弟八个,父亲又不会种地,日子过得很艰难。我七八岁前基本上没有穿过新衣,都是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
       那时映兰姑姑家里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当听说我们冬天没有衣服穿时,就从县城托人把表哥的一件衣服寄给了我。我至今记得那件衣服,是一件九成新的黑色灯芯尼外套,当我穿着有樟脑味外套时,心中无限的温暖。
       那时的衣服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还要有布票才可以买得到的。后来我上学时学习到“雪中送炭”这个成语,一下子就想到表哥那个衣服,那个寒冷冬天的温暖,可能没有比这个更生动地贴切的“雪中送炭”例子了。
      我大姐曾与我说过,当你生活遇到困难时,映兰姑姑总会在你身边,这话还一点都不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谈对象要结婚了,因为我老家在白岭,姑姑作为长辈代表去做丈母娘的工作。那时丈母娘提到一个婚事的核心问题——婚房,这可是个大难题,那时商品房还没有,我在单位上班又没有多久,达不到分房子的条件。姑姑二话不说到家里就让姑父收拾了一个小套间,用心装饰了一下,算是我们结婚的新房,虽然面积有点小,但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问题了。
       后来我在这里住了五年,身份证和户口都是用这个地址办理的,我家“小棉袄”女儿也是在这里出生的,楼上楼下都是家里亲戚,一呼三应,就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在搬离这里前,我和大姐还有女儿刻意在北门路的路牌前留个合影,现在经常拿出相册来看看,回忆满满。
       北门六支路十七号,用我父亲的话说是“背靠凤凰山,修河从前面一湾而过,是个风水宝地,住在那儿的姑姑一家人丁兴旺,孩子个个都有出息”。还真的,姑姑家里五个孩子,读书工作个个顺风顺水,都是事业有成。
       说实在的,我父亲是有点迷信,才会搞出这个“风水”理论来。表哥表姐有出息与他们自己努力分不开,也与姑姑、姑父良好的家风和对子女的教育分不开的。
       姑姑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重视,对我们这些娘家的侄子们的教育也很重视,我堂弟从上小学就跟着姑姑在县城里读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费生活费用都是姑姑出的,现堂弟在县城开店当老板,事业也是蒸蒸日上,兄弟见面谈起儿时往事,他总是说没姑姑就没有他的今天。
       姑姑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影响也很大,我刚到宁红茶厂上班时,同去的五人都安排到车间工作。想着三千多人考试考进去做个操作工人,心里落差有点大,加上少不经事,工作也就不踏实,中间还有辞职到南方发展的想法。
       姑姑与姑父了解到我的想法后,苦口婆心的劝我,宁红茶厂在修水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发展还是有机会的,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要我坚持。
       也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下来了。后来宁红减肥红遍全国,我也搭上这快车走出修水,说实在如果不是当年姑姑、姑父的那一番鼓励,可能我又是另外一种生活了。
       现在老县城在进行宁州古城改造,北门的老房子许多都在拆迁中。仅剩几栋老旧待拆的房子耸立在一片荒芜之中,与城南的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相比,实在是有点落寞。
      但我对北门六支路十七号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每次从无锡回修水都要到这里走走看看。除了这里有我曾经生活的印记与青春的记忆,更主要的就是这里住着我可亲可敬、笑迎我来的映兰姑姑。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胡映冰:男,修水白岭人,现居无锡,《古城旧梦》特约作者,文学发烧友,网络草根写手。2006年开始在网易论坛、腾讯微博、新浪博客及微博上创作诗歌散文,先后与人合作出版过微诗系列《春的脚步》、《冬日暖阳》,主张“文章为时而作,不做无病呻吟”,文章不求专业,只接地气,常于坊间传阅,不登大雅之堂。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散文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