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观点 • 正文

略谈黄龙道风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生缘佛手驴脚 定印法

1、引言
  中国自曹溪慧能(638-713)后,禅宗有着很大的发展。其弟子青原行思(671-740)衍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宗,另一弟子南岳怀让(677-744)衍出沩仰和临济两宗,及后临济再分黄龙和杨岐二派,逐成为禅门的五家七宗。
  黄龙派开创者普觉慧南(1002-1069),师承临济七世石霜楚圆(986-1039)。
  慧南倡「触事而真」、「贵在息心」(《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在江西的庐山、黄檗一带弘法,及后开发黄龙,自谓:「黄龙出世,时当末运,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堕之玄纲」(《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其整顿禅风,大振纪纲,声誉日隆,逐启黄龙一派。
  禅宗在北宋年间甚为盛行,黄龙派亦不甘后人,除受到朝廷重视(真宗、神宗、哲宗等先后敕赐师号或扁额),朝臣雅士亦络绎求法。其法嗣均为四方才俊,遍及川、陜、湖、广一带,惠洪(1071-1128)的《禅林僧宝传》曾谓 :「黄龙法席之盛,追媲泐潭马祖(709-788)、百丈大智(720—814)」,认为黄龙派可上追远祖道一、怀海的盛况。黄龙派能大振禅风,除对禅机别具会心外,其谨严朴实的道风,亦为丛林带来一股清气。尤其头三代祖师,无论气质、僧格,还是侍学、应事的态度,均见高风亮节,实为后世模范。今先简介黄龙三代重要人物,再略谈其道风。

2、黄龙祖师简介
  普觉慧南(1002-1069),先求法于云门宗怀澄、法眼宗澄湜、曹洞宗智贤,后嗣法临济宗石霜楚圆。北宋真宗治平二年(1065)开法黄龙,名声远播,江湖闽粤慕名求法者络绎不绝。
  泐潭洪英(1012-1070),阅华严十明论,悟入宗要。闻黄龙慧南于黄檗山宣说法要,遂前往依止,其后入室嗣法。慧南示寂后,于江西泐潭寺开法。
  晦堂祖心(1025-1100),先后求法于临济宗云峰文悦、翠岩可真、泐潭晓阅,皆精通经论,后得慧南印可,继任黄龙住持,十二年后退居,以晦堂为额。
  宝峰克文(1025-1102),深入华严、法相,投师慧南,于绍圣二年(1094)任靖安宝峰寺住持。宋神宗赐紫袈裟和「真净」师号。
  东林常总(1025-1091),礼慧南为师,二十年间尽得玄奥。元丰三年(1080)任庐山东林寺住持,大开禅风,宋哲宗赐紫袈裟和「广惠」、「照觉」师号。
  灵源惟清(1040-1117),初谒云门宗法安,后任祖心侍者,得其心法,并于其退位后,任黄龙住持,期间治理丛林井然有序。其后退任,受邀住灵源寺,又任云居山首座,广传法席,道誉四驰。
  死心悟新(1043-1114),初求法于云门宗法秀,后投黄龙祖心,因师「死却无量劫来全心」之语而悟道,号「死心叟」。政和元年(1111)住持黄龙,继承祖师基业,弘扬黄龙宗风。

3、黄龙道风及其启示
  黄龙道风,主要在修养、修学、待人和处事四方面展现。从各禅师的行仪,我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启迪,亦可随其品德,学习正见修行之路。
3.1、修养
  慧南禅师的修养历为禅林敬重。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1045-1105)曾谓:
  黄龙南禅师器量深厚,不为事物所迁。平生无矫饰,门弟子有终身不见其喜怒者。虽走使致力之辈,一以诚待之。故能不动声气而起慈明之道。
  心无烦恼,故能器深不可测量。胸广有容,亦不为外境动摇于心。坦荡诚恳,生来作事无矫诈修饰。对待亲近之人,也不会恃熟卖熟,喜怒形于色。心无分别,无论高位,还是跑腿,均以诚待之。
  最庄严的威仪,是有定力。有定力的人,不为外境恼乱内心宁静。内心够安宁,才不说错话、做错事。德行清善的人,不必教理宣口,而自能带起慈悯明心之道。
  明末曹洞宗的元贤禅师(1578-1657)对慧南禅师亦有此评价:黄龙南进止有度,居常正襟危坐。……是知轻浮躁动,必非大器。虽得悟入,终亏全德。(《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慧南禅师行住坐卧威仪具足,其刚正之格,直至明末清初,仍为人津津乐道。可见进止威仪,非外修边幅而已。欲想内检其心,必先外束其身。外相浮动,焉得内里平静?故古来祖师,无有任情纵恣、决裂礼法,而仍能心静无尘者。若人放纵脾气、时无禁忌,就算得明心之法,也于德有损,终难成大器。
  在修养的教学方面,慧南的徒孙惟清禅师则强调善养所修:深蓄才能厚养,躁进必招损害。他说:衲子虽有见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招祸辱。(〈与虞察院书〉)
  禅宗讲求明心见性。但惟清禅师强调并非一旦悟道,即为人上人。悟道后,还需能守所学,进而能行自在,做到知行合一、行解相应,始略有所成。
  虽头脑灵活,有见道的资质,假若缺乏深蓄厚养的能耐,不懂沉淀所得,其行为必险峻暴虐:好评论人事,好与人争辩,好发人之恶,好扬己之悟。愚之更甚者,乃识少自擂,自我表扬。得一二偈而随意教训,道气未成,傲气冲天。
  其实修行不急一时之表现,能力可以不高,但性情不可以低下。修行若不能收敛玄耀和虚荣,不但对弘法利生没有帮助,其自身也容易招致祸害谤辱。
  惟清禅师的师兄,死心禅师则向大众揭示世间三种人:有才识,忠信节义者,上也;其才虽不高,谨而有量者,次也;其或怀邪观望,随势改易,此真小人也。 (《禅林宝训》)
  所谓上人,是有才学见识,有忠诚有信用有气节有义气之士;中人才学虽不高,但能恭谨,有量度;小人则是私心自用,傍观窥望,随人胜败之势,更改其心。
  上上人不做令人痛苦难过的事,至于小人,他们不理人家会否难过,做事先不要委屈自己而已。
3.2、修学
  在学道和求学问方面,慧南禅师专注不散之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灵源拾遗》曾载:悦(南岳云峰文悦)好辩,一日与衲子作喧,先师(慧南)阅经自若,如不闻见。已而悦诣先师案头,瞋目责之曰:「尔在此习善知识量度耶? 」先师稽首谢之,阅经如故。
  文悦禅师(998-1062)是慧南禅师的好朋友,曾指导慧南学法,关系甚亲。他与慧南相处不修边幅,正当慧南阅经学习时,他却与人高谈阔论,见慧南阅经自若,不但没有收敛,更直闯室中,责备慧南装模作样。然正在用功的慧南,既不怕骚扰,亦不惧挑战,继续气定神闲,读圣贤书。
  不以烦恼心学经,经才看得下,亦很快找到用功的方向。学习要专注,无关重要之事不要攀缘。我们往常听法,只要有人从法堂走过、飞鸟飞过、天上打雷,眼就要往外瞟,何况听到争吵之声?经常对自己不需要的事情感到兴趣,日子久了,免不了荒废道业。
  不止自己学习有独到之法,慧南禅师指导修学,亦甚有心得。为学之道,要在不求速成。他说: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龙山广录》)
  学问二字,不可以岁月、次数论,要在专勤上着眼。专切和勤恳,需摒去身口所欲、心意所爱。人爱六欲,刚离开五光十色的世俗,投身佛门,却转而追求佛像庄严、梵呗声悲、宝炉檀香、素菜美味、道场舒适、贪福贪德。转换了环境,却改不了满足私欲之心,道业就会萎缩。喜好放任烦恼的人,功德难以具足。功德不具,就算不断重复所学所知,道业也恐难成。既舍嗜好,又不懈怠,使智慧、品格提升,便能尽天下之极妙——面对一切境界均有自在之乐。
  此外,对于外修还是内修的问题,慧南禅师提出中道的修行态度,他说:那个是游底山川?那个是寻底师? ……访道……参禅,是向外驰求,名为外道。若以毘卢自性为海,般若寂灭智为禅,名为内求。若向外求,则走杀汝;若住于五蕴内求,则缚杀汝。是故禅者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实非虚。(《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游学访师,是向外求道;内观性净,是向内求道。执着外求,疲于奔命;执着内求,自困小径。念之患,乃先有情执,后有思想。心一执好恶,想着哪个法门殊胜、何种修法有意思,正道修行也恐成障碍。
  修行首重无染,勿被情意带动。能以智导行,无念而生心,做到非内非外又内外可行,修行才自在无碍。
  说到求学态度,祖心禅师的谦虚恭谨,亦甚值学习,其同门洪英(1012-1070)禅师曾谓:晦堂师兄,道学为禅衲所宗,犹以尊德自胜为强,以未见未闻为媿。使丛林自广而狭于人者有所矜式。(《灵源拾遗》)
  祖心禅师道学虽为禅林推崇,但仍尊比自己优胜之士为强,以自己未见未闻之识为愧。这种尊强知愧,谦虚谨慎的修学态度,堪为丛林中自高自大而轻小他人者所取法。
  学习需懂得随喜欣赏、惭愧知耻,始能奋发猛力。很多人学到某一阶段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不必向人家学习。若发觉有人比自己修得好,就老大不高兴,这种人永远不会进步。
  对于容易自满者,应提醒自己一生都该努力学习,就算法义已很熟悉,再学习也有裨益;对于时常自卑者,要保持学习动力,而非常常问自己为何学不好。
3.3、待人
  在待人之道方面,祖心禅师擅于从批评中磨炼自己。《灵源拾遗》有载:衲子中间有窃议者,晦堂闻之曰:扣彼所长,砺我所短。吾何慊焉?
  对于背后说自己是非之事,祖心禅师毫无厌恨,反更学习对方长处,磨砺自己弱点。众生时常因为一句说话就气得受不了睡不着,小小事情就生忿生恨。若能从人家的闲话中增上自己,乃心精进也。不该因为自己修学多年还为人所讥而生怨。懂得在道行增上的人,才受得起人家的批评。
  对人的批评,要认真思惟。有正思惟的人,越想越平静。若越想越生气,那是邪思惟。拿掉邪思惟的人,心里满是感恩、知足、宽容。能在仇视自己的人面前保持自在,就是功德。
  至于以甚么心态面对批评,祖心禅师有如此教诲: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内,必见于外。故见者称异,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无非过恶,又安用言之? (《章江集》)
  君子修清净行,故稍有瑕疪,就很明显。人家见之惊讶,总不免马上对他指指点点。小人满是过失,再错也是这个样子,谁有气再念他?
  生活中不要处处与人比较,处处觉得天对自己不公平。智者努力转心,愚者常欲转境。即使一时之境能转,逆境再来,他又叫苦连天了。当自己苦于为何到哪里去,总有人让自己不高兴的时候,我们要醒觉,不是要转走那个人,而是要转正我们的心。
  在如何认识朋友方面,惟清禅师则谓: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禅林宝训》)
  看人不要看表面或只看一、二面。言辞木讷者,未必愚钝;伶俐思捷者,未必有智慧;行为拘谨者,未必想与大众作对;奉承随顺者,未必是忠诚。留意人家言行,体会他们的处境。不要随便看轻人,也不宜太容易对人推心置腹。
3.4、处事
  在处事方面,祖心禅师有五则处世格言,依之做事,可远离忧愁郁闷,他谓:(1)久废不可速成;(2)积弊不可顿除;(3)优游不可久恋;(4)人情不能恰好;(5)祸患不可苟免。夫为善知识达此五事,涉世可无闷矣。 (《禅林宝训》)
  (1) 久废不可速成
  荒废已久的事情或制度,不能马上就要它恢复过来。越想重建秩序、改变环境,越需要恰当的计划、合理的进程。于此,洪英禅师有谓:物暴长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之资。 (《灵源拾遗)
  事情就算再难得再有意义,亦不能操之过急,急则乱节奏,节奏乱则与自然理性相违,与自然理性相违,事情必容易败坏。
  (2) 积弊不可顿除
  正气之士,常看到众生种种问题。可惜的是,多是慧眼有余,而耐性不足,看到不好的事情,都狠不得除之而后快。其实,积久的弊病,纵使问题再严重,也不能一下子革除。积久必成习,当中定有难以纠正的人和事。想扫荡歪风的同时,亦要顾及受影响的人和事。凡事都需要经过冷静期和适应期,若然说除就除,人家适应不来,反增加怨恨,只会令事情更糟。
  (3) 优游不可久恋
  一切顺境乃因缘和合,不能当成真实的幸福,更不可对之贪恋。一旦耽着优游自在的境界,妄想执着就多,修行意志日薄,道心很难维持。于此,克文禅师之语,可作补充:受用不宜丰满,丰满则溢。称意之事不可多谋,多谋终败。 (《日涉记》)
  修行人的物质生活太丰足,就容易自满,更甚者还以为自己福德配得上此等享受。当人想得到更多,也觉得所得乃理所当然的时候,他就开始堕于自高自慢、无惭无愧、贪得无厌的境地了。同样,太着重维持称心如意的生活,自私计较必会加强,人也变得是非不分,到不能自控的时候,就算心地再好、志气再高、用力再勤,也与正道距离越来越远。
  (4) 人情不能恰好
  佛门慈悲为怀,但不刻意追求人情。洪英禅师曾批评矫求人情之辈谓:不修道德,少有节义。往往苞苴肮脏摇尾乞怜,追求声利于权势之门。(《禅林宝训》)
  为追求人情丰隆,不惜谄媚贿赂、摇尾乞怜、出卖气节,还沾沾自喜以为通达人情。此等所谓人缘,祖师不屑一瞟。他们不单反对刻意经营人情,更不主张曲顺人情。为怕得罪人而事理不分,絶非修行人所应为。常总禅师就曾说:当言不避截舌,当垆不避火迸。佛法岂可曲顺人? (《指月录》)
  合理之事,当讲则讲。该做的事,不能顾忌太多。若事事怕得罪人、怕破坏良好关系,己则寸步难行,彼亦目中无人,于彼于此,修行都处处受到障碍。
  (5) 祸患不可苟免
  修行不必惧怕祸患。太怕祸患降临,人就会处处保护自己。过份自我保护,终不免损人利己,招惹更多事端。祸患未至,乱已频生。
  倘若大难真要临头,佛子更应不惧不忧,更需处逆境而不失道心︰若能助己免难,但于德有损,宁守道气也不求幸免;若符仁义,但困难重重,为菩提愿故,再苦也迎难而上,当仁不让。克文禅师有谓:日用是处,力行之;非,则固止之,不应以难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难掉头弗顾,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日涉记》)
  凡事但论是非,莫论难易,亦莫问前程吉凶。因为艰难而放弃,因为怕出事反而去犯事。那是扼杀自己在困难中提升能力,在逆境中磨炼品德意志的机会,
  将来遇到更大的困难祸患,如何承受面对?即使受祸患折磨,也不应乱己心志。不必怨为何努力许久,仍遭逢厄运,那是因缘未成熟故。于此时刻,更不应怨骂争吵。专心致志,事则能兴,动辄怨天尤人、不思进趣,福德善缘从何而来?

4、结语
  太虚大师(1889-1947)参访印度时,曾作一诗:觉树荣枯几度更,灵山寂寂待重兴。此来不必伤迟暮,佛法宏扬本在僧!
  此诗意境恰好形容今天的黄龙。黄龙派自慧南祖师开宗至今已有千年,其发源地黄龙一带的塔庙,在经年风雨洗礼中,备受摧残,外貌虽不复当年盛世,但祖师之教导并未因此中断,倘能秉持祖师大德之谦厚宽容、精勤不懈、耿直端正、恭检谨朴之道风,则无论何时何地,皆在发扬黄龙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观点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