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湖岭
2025年9月4日,我们从江西修水启程前往铜鼓;5日转乘小巴,一路奔赴浙江文成县,参加 6日召开的 “周必大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交流会” 。7日会议落幕,返程途中,同行四人决定在龙游站下车,改乘高铁前往杭州,借道游览西湖,灵隐寺、飞来峰找到查仲道石刻。





(查应辰题刻:“查应辰灵绶、尹宏微之、赵固梦祥、吴修敏甫,庚申上元日游”)

(济公床)

(宋刻)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青林洞区域的清代胡震、钱松寻碑题识石刻,文字内容为:
“元周伯温理公岩摩崖,经明郎仁宝剔除苔藓,显表留世人,又二百余年,复无知者。咸丰癸丑六月,偕胡鼻山访之不获。越七日重来,乃得遂。属鼻山题识岩下,俾后来者易采访。钱唐钱松叔盖记。”
“元周伯温理公岩摩崖,经明郎仁宝剔除苔藓,显表留世人,又二百余年,复无知者。咸丰癸丑六月,偕胡鼻山访之不获。越七日重来,乃得遂。属鼻山题识岩下,俾后来者易采访。钱唐钱松叔盖记。”

(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
工作人员将我们带到一处狭窄石缝前,石缝内藏着两块石刻,我们钻进去,凑上前逐一辨认,透过模糊的字迹,却发现并非查仲道所刻,而是清代胡震、钱松寻碑题识石刻,真巧他们曾经也是来寻碑的,咸丰三年(1853 年)寻访元代周伯琦所书《理公岩记》摩崖石刻,首次寻访未果,七日后再访才得见,遂刻此石记录经过。方才的喜悦瞬间消散,寻思查仲道的题刻恐难以找到,只剩下满心的失落。带着遗憾走出石缝,准备返回青林洞时,身旁的杨姝玲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一块大石头喊道:“就是那块!” 我心中先是一疑,不太可能吧?但还是顺着她指的方向爬了上去,细细查看石面。


(江右查仲道、萧世科,西蜀曹山,闽人孔庭训)
石面上的字迹虽然难识别,但“江右查仲道” 三个字赫然在目!那一刻,失落感尽数褪去,只剩意外发现的惊喜。连忙取出手机,多角度拍照存念,又特意折返,喊来正在灵隐寺殿内上香的周武现,一同前来见证这处寻觅许久的石刻,三人围着大石,细细品味这份藏在飞来峰间的历史印记。



杭州作为全国丝织业中心,朝廷委派织造太监吴勋驻此,专门为皇宫采买丝织品,后来吴勋更是监管起杭州的丝织业生产。吴勋仗着宫廷权势,肆意残暴地对待机户、机工和老百姓,致使 “肆暴于民,民不堪命”。查仲道秉持为民做主的信念,与州同知马卿商量对策,二人一致对抗吴勋,坚决阻止其残民虐人的行径,然而收效甚微。查仲道愤怒不已,称 “吾职在牧民,安能忍民困厄至是耶?!” 随即邀上同知马卿,一同向藩、臬两司长官汇报吴勋残民虐人的情状,四人共同商议,协力阻止抑制吴勋的狂妄行为 。但可惜的是,查仲道最终被吴勋诬告,于嘉靖三年(1524 年)十一月被械逮至京,后谪为福建盐运司同知 。
嘉靖八年(1529)任福建汀洲知府。适逢大水,死于抚民救灾之中,卒年六十四。嘉靖皇帝下旨谥号“康敏”,追赠礼部尚书,亲笔御题“两朝忠节”,下诏杭州、汀州、义宁州三郡立坊崇祀,以示恩宠。
查仲道与苏东坡虽然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有缘。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查仲道则于嘉靖二年(1523)出任杭州知州。尤其,查仲道出生于江西修水来苏,逝世后亦葬于来苏,而来苏之名就是因为苏东坡来过而得名。
罗大经(1196—1252),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其所著《鹤林玉露.卷之四.乙编》中记述:“修水深山间有小溪,其渡曰来苏。盖子由贬高安监酒时,东坡来访之,经过此渡。乡人以为荣,故名以来苏。”其中所言“来苏”就是查仲道故里。详见《来苏即为苏来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