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历史人物

旗下栏目: 当代人物 修水名博 历史人物

全中国最博学之人陈寅恪

来源:修水网 作者:谢小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13-04-08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全中国最博学之人陈寅恪


  陈寅恪(1890-1969年),祖籍江西修水,1890年7月2日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为“戊戌变法”时期力主新政的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光绪进士,清末著名诗人,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新江西诗派”的首领,与谭嗣同、陈宝廉、吴保初并称“四大公子”。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 “学术巨人” “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等赞誉,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史学大师。
  
  一、海外留学
   
  陈寅恪的留学经历大致分为了4个阶段:求学东嬴、辗转欧洲、赴美学习、居德苦读。1902年春,13岁的陈寅恪随兄陈隆恪东渡日本。两年后返回南京,与兄陈隆恪一起考取留日官费生,兄弟俩又同去日本。一年后,陈寅恪因病回国。1907年,插班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秋赴欧,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先后游学挪威、瑞士诸国,其间曾入苏联黎世大学就读。1912年秋,陈寅恪自瑞士返国,次年春,再赴欧读于法国巴黎大学,旋往伦敦,其间短期回国,再次赴法。1913年秋,江西省教育司电召陈寅恪回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连阅三年,留居五载后,赴美入哈佛大学师从著名美国梵学家兰曼研习梵文、巴利文两年。1921年,陈寅恪离开哈佛,再次赴德,入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及其他东方古文字,凡四年。1925年,回国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在这24年时间里,其中负笈海外的时间大约有18年,在留学生中可谓经验丰富。 xiushui.Net
  
  二、研究院导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包括研究生),但又不限于学生,助教、教员、专任讲师以至于教授,都可以从他们的教学和研究中获得教益;第三,他们的物质待遇一般都高于普通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作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恪既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吴宓说此人可了不得,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曹云祥校长:“他是哪一国博士? ”梁启超:“他不是学士,更不是博士,他没有文凭。”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摇了摇头,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事就难了。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一听这话,很不高兴地问:“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那我写的书多么?”曹很恭敬地说:“可谓著作等身。”梁愤然:“可我这些书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会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就这样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三、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少时即博闻强记,后留学日、德、法、美诸国,通晓蒙、藏、满、日、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英、法、德等十多种语言,尤精于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他先后从事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学、佛教典籍的研究,著述精湛,在学术上开拓了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国20世纪的学术巨子,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享有国际盛誉。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开设的主要普通课程有: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梵文—金刚经之研究、高僧传之研究、梵文文法、唯识十二论校读等。每次陈寅恪讲课,校方就为找不到更大的教室而犯愁,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课堂常常爆满,除了本校教授学生,还有很多校外教授学生被吸引来旁听,教室一换再换总是满足不了要求。
   
  陈寅恪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总是风雨无阻,每堂必到。其他如朱自清、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着名教授,如有机会亦必来听讲。着名哲学家冯友兰可谓大学问家,在清华称得上名教授,他从1928年进校起,做过秘书长、文学院院长和“代理校长,但每回上《中国哲学史》课时,总看见冯友兰十分恭敬地跟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出来,边走边听陈寅恪讲话,直到教室门口,才对陈先生深鞠一躬,然后离开。这使清华的师生既感佩冯先生的谦逊有礼,亦深感陈先生的崇高伟大。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郑天挺教授称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这是因为诸多名教授都是“慕名而来,满载而归”。周一良教授曾到清华偷听过陈寅恪讲魏晋南北朝史的课,他回忆道:“第一堂课讲石勒,提出他可能出自昭武九姓的石国,以及有关各种问题,旁征博引,论证紧凑,环环相扣。我闻所未闻,犹如眼前放一异彩,深深为这所吸引。”姚从吾教授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傅斯年教授也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胡适则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就连水平极高的刘文典后来也承认,西南联大文学院真正的教授只有“两个半”,陈寅恪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己只能算半个。刘文典还心服口服地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
责任编辑:谢小明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