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历史人物

旗下栏目: 当代人物 修水名博 历史人物

明朝状元黎淳之父黎斌在宁县(修水)的县丞岁月

来源:未知 作者:陈启华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8-13
  黎斌到宁县(现修水)赴任县丞的日期是宣德十年(1435)。州志上关于他最早的活动记载是宣德十年主持宁县的赈灾工作。

  宣德九年,江西全境发生了饥荒,次年春夏情况更甚,“居山林者食榆蕨,尽,继之以草;滨江湖者,食螺蚌,尽,继之以蓼根,困惫呰窳,朝不保暮,饥殍流离死者载道……”。 黎斌专任劝导富户出粮赈饥的劝分工作。经过他的努力,当地首富查元凯慨然说:“家有余粟,野有饥民而不济之,非仁也;乡里之间,人有死亡而不救之,非义也。”遂令子孙拿出积粟千石输官,以供赈济。黎斌赞叹道:此真义士也!在查元凯的带领下,宁县的一些富户也加入了赈饥的行列,救活了许多灾民,从而使宁县的受灾程度减轻了很多。 在经常性的赈济工作中,黎斌和当地的一些义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前面所说的查元凯,还有陈偃等人,他们鼎力支持黎斌的工作,为宁县的赈济事业做出了有口皆碑的贡献,至今还留存在各种古文献当中,是修水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据州志载,宁人“乐斗而轻死”,民风强悍,难以治理,更何况在大灾频仍的年景,一些饥民聚啸山林,打家劫舍,为害一方。当然也有一些惯匪为非作歹。黎斌受命进剿,他对这些落草为寇的饥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齐之以法,首恶、惯匪严惩不贷,胁从劝归务农。刚柔两手相济,所到之处,匪警自解。
HULING


  黎斌勤政不遗余力,在清查“逃户”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所谓逃户,就是逃避繁重赋役压迫在异地飘泊谋生的人口。为了把人口严格地置于国家的掌握之中,防止脱户漏口,以保证国家的赋税和役力来源,洪武十四年,明政府建立了严格的户口制度,即黄册制度,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因而又叫赋役黄册。在赋役黄册编定之后,就严申禁迁徙、禁逃亡。朝廷还采用法律的形式保证户口制度的实行。首先是对逃户的制裁:“凡一户全不附籍,有赋役者,家长杖一百,无赋役者,杖八十,附籍当差”。“妄减年状,妄作老幼废疾以免差役者,一口至三口,家长杖六十”。 《大明律》还规定里甲长和地方官吏有责防止脱户漏口,失职者,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法律制裁。至于逃户应缴税粮,则由原地里甲代缴;里甲不堪重负,又继续逃亡,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永乐七年(1409),山西安邑县奏,里甲赔纳逃户租税,导致破产而逃,故租税愈加不足。

  清查逃户是当时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有些地方官或为推脱责任,或为借机生财,遂借清查逃户的名义,鱼肉里甲,荼毒乡民。每有官员下乡清查逃户,里甲乡民无不提心吊胆。但黎斌在清查逃户的工作中,认真调查询问,据实记录,如实上报,“遍历乡村,秋毫无扰”。 在宁县的七年中,黎斌热心公益,捐出俸银,参与了县治西边二里跨鳌桥的修建,造福地方。有关地方文献还留下了黎斌在宁县的一些足迹:正统二年(1437),为主修建了县官署的后堂直庐;正统六年(1441),为县学校修建了两斋庑。 HULING

  那时的黎淳,应该读书几年了。在华容受教于哪些人,已无资料可考。但宁县的老师却有据可查,一个是黎淳家请的塾师黄邦节先生,一个是当地大名士周铭先生。

  黎淳在《黎文僖公集·一经堂记》中说:“修江黄先生邦节,予侍先大夫为县时家塾师也。”黄邦节出生教育世家,其父黄济川为乡校先生,以教授《诗经》见长。黄邦节授《春秋》,东平训导王凝晖,进士、徐闻县令石彦诚曾经受教于他。他曾两次受聘参修郡志,县政遇到疑难之事,官员也上门讨教。道德学问纯厚高雅,是地方上的模范人物。后来其子文振也是乡校先生,授《书经》,成就斐然。三代人各以一经立身扬名,教育桑梓。那时,每年孟春正月、孟冬十月,从府、州、县到乡里,都举行旨在“尊老尚贤、表彰德行”的乡饮酒礼。乡饮酒礼由地方长官主持,乡饮宾则分乡饮大宾、乡饮僎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皆有名额限制,以乡饮大宾为尊,名额一人。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耀,常常被写入族谱、县志。黄先生常常在乡里岁时饮酒时请为大宾。黎淳可能先在家里接受黄先生一段时间的教育,然后入周铭先生门下。或许没有能给本地带来荣耀的后人,或许本来影响就不如周铭先生,黄邦节生平事迹没有载入宁州志。从黎淳称其为“塾师”和文中未对当年受教情况置一词来看,可知黄邦节仅是他们兄弟的塾师而已,对其人生影响不大。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周铭,字仲蠡,号可庵,宁县城三王巷人,自幼聪慧过人,精通《诗》《书》《春秋》三经。其父周瑾(字伯荣,永乐甲辰举孝廉)为官交趾望江镇金场大使,死于叛乱。周铭非常孝顺,小时候在紫石岭送别赴任的父亲,父亲死后,他每次经过那个地方,都痛哭许久才离开。他为赡养老母,没有应地方政府的征召,就在家里教授学生,学生多有出息,黎淳就是其中之一。母亲90多岁了,喜欢喝甜米酒,每饭必设,晚上快要睡觉了,周铭也亲自进一杯喝了睡,天天如此。对两个弟弟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都关爱备至。平生对佛、道不感兴趣,家里举行冠、婚、丧、祭等礼,大多遵守传为朱熹所作的《文公家礼》的范式。逢年过节,力戒奢侈,尽量节俭,乡邻受到了影响,当地风俗为之一变。由于道德与学识的高尚与广博,周铭在地方上就有了很高的威望,让人敬畏。一些少年浪荡之人互相告诫:“千万注意,我们的行为不要让可庵先生知道了啊!”周铭由于年高德劭,也常常应邀作为大宾参加乡饮酒礼。周铭交往的朋友都是问学老成、端谨古朴之士,如西安推官王琬、江陵训导匡泰、儒士冷清、士人陈郇兄弟,都是他的知己,与他们唱和的诗词最多,在他死后几十年仍在乡人中流传。景泰、天顺、成化年间修县志,县令以礼相聘。同事都是县中知名儒士,如黄邦节、陈玦等。周铭为人正直,是非不肯阿附于人。乡中有一富豪,对他有所求,他认为不合道义,坚决不答应。周铭曾自言自语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平生所作之事只是差不多而已。于是自号可庵,并写了《可庵说》来自比。他的学生及地方上的儒士就称他为可庵先生。著作有《效颦》和《梅花百咏》诗集藏于家,没有付梓。去世时75岁。因孙周季麟显贵赠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周铭的儿子周叔襄,名赞,从小随父亲学习,专攻诗经,后来广求名师,有所成就。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周铭一家和黎淳一直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其次孙周季凤弱冠(20岁左右)时,跟随在京当官的哥哥周季麟到北京,接受教诲勉励,提高学问,还得到了时任吏部右侍郎黎淳的称许。我们可以推测到,黎淳夺魁,天下无人不知,周铭更是以此为荣。长孙周季麟于明成化八年(1472)考上进士,授兵部主事。期间,作为通家子弟,他一定前去拜访了黎淳,于是常来常往。10年后,季凤来京读书,前去黎淳府上问安就更顺理成章了。

  据道光《义宁州志》有关资料,在周铭门下读书的还有三位:陈凤岐(字庭安)、查孟常和查孟富。

  先说陈凤岐。其父陈郇,县学生员,乐善好施,兴办族学,施药殓亡。成化四年,献粟700石赈饥,被朝廷授予八品冠带。次年,独资修建文庙儒学,其事迹当即为右佥都御史夏寅撰文并刻石,后人祀其于乡贤祠。陈凤岐受父亲影响,孝亲友弟,急公好义。成化八年,江西盗贼起事,宁县大盗罗万珪也聚众危害乡里,全县惊恐。户部左侍郎原杰曾两度统治江西地区,很得民心,皇上下诏派他去江西治理。原杰下令陈凤岐督捕罗万珪。陈秘密招募敢死之士,跟踪罗万珪,把他从湖南洞庭湖区捉拿归案,宁县贼患遂解。由此,陈凤岐受到了原杰的高度欣赏和礼遇。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再说查孟常。查字秉庸,是查隽次子查勖己的第三个儿子,幼孤,也是周铭的学生,弱冠进学,因母病而请求放弃生员的资格与身份,甘愿成为布衣,断绝仕进之途,一心奉养母亲。哥哥早逝,把侄儿当自己的儿子抚养。成化八年,大盗罗万珪骚扰乡村,闻了孟常之名,经过孟常的村庄,也不敢进入。饥荒年成,打开自己的粮仓救济穷人,连借条也不要,每天还煮粥施舍,送衣服鞋子给乞丐。还主动向官府提出,愿意提供监狱囚犯的粮食,直到当年秋收。平生大方仗义,做的大都是此类事情。晚年傍着清清的河水,建了几十间房子,贮藏了许多古籍,请老师教育子侄辈。他热情接待四方来访的读书人,几乎天天宴会亲友,喝酒咏诗。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没有什么可以自比,只有名与字相近罢了。”于是自号庸斋。去世那年六十六岁,正和文士袁公儒喝了几巡酒,含笑而逝。

  查孟富事迹能入县志,则主要是因为他的孝行,曾割股以疗母病。

  没有资料证明这三位周铭的弟子曾和黎淳同窗就读,但根据上述情况,他们年龄并无悬殊,而且在乡校,年龄悬殊的学生从师于同一先生,在当时很正常。即使不同窗,应该也会有交集,因为有影响的老师与弟子的关系较为固定,大、小学生在师门见面是非常自然的。
xiushui.Net


  黎淳在宁县还有一位少年好友,他叫张幼文。张名载,以字行,宁县人,受学于南昌名士钟迪甬。黎淳与幼文性格相投,关系深厚。后天顺年间成贡士。黎淳为吏部侍郎时,张幼文以贡谒选,没有因此而拜谒请托过黎淳,黎淳也没有为他提供方便。回郡以诸生参加考试,授予龙虎卫经历官职(从七品)。黎淳很看重他的人品学识,但不久他就辞官隐居了。其端正谨饬的操行,至老不改。早年丧父,侍奉母亲至孝,事事都让母亲感到开心。张幼文上有三个哥哥,他如父亲一样侍奉。三个哥哥也像他一样有古人之风,留心于理学,弟兄四人常常讨论到半夜。荆襄一带的流寇扬言要到他家拜访,张幼文就穿着整齐,带着全家子弟迎接,坐下后,对他们晓以利害,开导他们早日结束盗贼生涯,以避祸致福。那些人听了张幼文的话后,也觉得这样下去,终非长久之事,于是拜谢而去。幼文平生没有穿过华丽的丝织衣物,但即使是子孙后辈在一起吃饭见面,也衣冠整齐。从不谈论不合儒家思想的话和举行不合礼制的祭祀。终年69岁,翰林学士张元祯称他为古朴君子。

  周氏子孙和黎淳也有一些间接的关系。

  周叔襄之子、周铭之孙周季麟和周季凤也是修水名人,史称“双凤”。周季麟(1444—1518),字公瑞,明成化八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再升郎中。历浙江参政、河南布政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后刘瑾擅权,以事落职。至瑾诛,复官未用。正德十三年(1518)卒,谥“僖敏”。周季凤(1463—1528),字公仪,号未轩,周季麟弟,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刑部主事,曾任湖广左布政使,后累官南京刑部侍郎,嘉靖七年(1528)卒,谥“康惠”。有《未轩漫稿》。周氏昆仲应该和黎淳的学生刘大夏李东阳杨一清等人交好。李东阳是周季凤的座主,周曾为其岳父都御史艾德润的东湖书屋向李东阳请序。杨一清更是周季凤的业师,后来还为周季麟撰写了神道碑文,为周季凤写了墓志铭。周季麟侄儿周彦中自小就从他学习,为人孝友仁厚,治家严谨,有著述藏于家,死后李东阳为其写了碑文。其子周期雍,正德三年进士,历官南京御史、大理卿,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曾为刘大夏、韩文、杨守随、林瀚、张敷华等遭受刘瑾迫害的大臣的平反昭雪起了推动作用。这不是说周期雍党同伐异,而是说明他们都是朝廷的正直之士,为了王朝利益,站在同一立场,共同面对邪恶势力。
xiushui.Net


  黎淳对宁县这段为时7年的岁月一定非常难忘,包括这里的老师、同学、朋友。他对宁县有关的人和事,也特别清楚,说到这些,简直如数家珍。如成化十八年,进士李芳授宁县令,知道黎淳与宁县有渊源关系,加上黎时任吏部右侍郎,就特地去拜访他。谈到如何当一个好县令时,黎淳说:“以前宁县有名的好县令,只有刘琛和罗珉。你或许可以赶得上刘琛,但恐怕很难做到像罗珉那样。”刘琛任职时,“严厉有果断,明于听讼,吏不能欺,境内肃然”。而且这些,黎淳有亲身感受,因为刘琛正统六年上任的那年,也是黎淳的父亲在宁县工作的最后一年。但罗珉就不同了:“廉明刚毅,祛宿弊,抑豪右,境内乂安,一日无疾卒。穷乡绝谷之民,莫不流涕。”黎淳的老师周铭以诗挽之曰:“扶柩家山埋玉处,仁廉两字土难封。”罗珉是天顺年间任职的,如果黎淳不关注宁县,或与宁县有关人士保持联系,这些情况也不会这么清楚,哪怕他在掌握官吏铨选的吏部任职。

  宁县人更不会忘记黎淳。在当时那样的社会氛围,状元就是一个神话,而这位状元曾经在本地生活过七年之久,这里还有他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宁县地方一直以黎淳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为荣耀,历代地方志均多处记载了与黎淳有关的人事,如道光《义宁州志》黎斌传中附了一句:“厥嗣黎淳,毓孕修江,后大魁天下,官尚书,谥文僖。”文字虽不长,含义却值得回味:状元能大魁天下,前提却是“毓孕修江”,地灵人杰,是修江的灵秀之水孕育了状元公的文思!同书《寓贤》篇立了专条:“黎淳,湖广华容人,父斌官宁县丞。淳随侍读书,后以廷对第一,历官吏部侍郎,殁谥文僖。”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万历《新修南昌府志》人物篇周季凤条文字不满四行,还特地写上其“自幼为黎文僖公所称许”,以证明他从小就不同凡响。

  当然,如果能让状元为自己写一字,题一诗,撰一文那真是莫大的荣幸了。修水陈偃先生的儿子就通过原籍宁县的西安推官王琬,请黎淳为他父亲撰写了一篇900多字的墓志铭。不过他们关系也有点特殊,陈先生既是其父的朋友,又是支持黎斌赈济工作的同志,更是扶困救急的义士。黎淳还应塾师黄邦节之嘱,为其撰写了《一经堂记》。从史料看来,宁县有关人士应该是他的交往圈之一。

  这些都是我们在500多年后从有限的史料中寻找到的几条资料,事实上黎淳和宁县的联系比我们现在掌握的要多得多。

  在宁县生活的这段时间,正是人生观形成时期,宁县的人和事应该影响了黎淳一辈子。如他父亲黎斌为官为人的准则与行为,对他的影响至巨。如周铭,为人耿介、生活节俭、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等品德行为。周铭喜欢梅花,作《梅花百咏》诗,黎淳现诗歌中就有以梅花为题的作品达15首以上。

  还有他可能经常见面且精明能干的县令刘琛的影响。还有他父亲的一些朋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学之间的趣味与为人即是交往的前提,也可以互相影响。陈凤岐、查孟常、查孟富和张幼文身上难道就看不到黎淳的某些影子吗?当然,其他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都对他有影响,但宁县这段生活的影响应该占有较大的比重。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正统六年黎斌因病请求退休,回华容老家。 次年(正统七年)去世,享年63岁。葬板桥附近牛皮山梓华庙下。

  当时人们认为牛皮山有风水宝地,谚曰:左手钟鼓响,右手绕白旗。 平平展展像牛皮。有人葬得到,代代穿朝衣。后于弘治四年,黎斌以子黎淳贵,朝廷赠荣禄大夫(据族谱)、南京礼部尚书。

  黎斌离开宁县后,当地百姓“思之弗置,立庙肖其像祀焉。成化间,请之于朝,赐祠额曰‘遗爱’。”其祠在州治(弘治年间改宁县为宁州)之西二十多步,后移南门外。嘉靖年间废圮3据族谱记载,国子监祭酒胡俨、礼部尚书周洪谟均刻石题名于祠。胡俨的文字可能就是嘉靖《义宁州志》卷之九所录的胡俨《义民碑记》,载有黎斌赈饥事迹。

状元黎淳图

   状元黎淳图,明万历十三年(1585)黄应澄等绘制,顾鼎臣、吴承恩等编入《明状元图考》一书。
 
状元黎淳图
  天顺元年丁丑年科举考试,经英宗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取进士二百九十四人,擢黎淳第一(状元)。黎淳,字太朴,号朴庵,湖广华容人。图中所绘黎淳与诸友同过青楼,受同伴暗中指使,妓女倚门招手,呼唤黎淳名号,同辈拍手取笑。而黎淳坦然自若,应口作诗“千里遨游赴帝京,忽闻楼上唤黎淳,状元本是天生定,先遣姮娥报我名。”结果,黎淳果然高中状元。画面细密工致,饶有情趣。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 。明代名臣。

  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明朝内阁首辅。

  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刘大夏(1437年1月31日-1516年6月29日),幼名瑞昌保 ,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
xiushui.Net


  刘大夏举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第一。天顺八年(1464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广东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职。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 。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

  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责任编辑:陈启华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