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历史人物

旗下栏目: 当代人物 修水名博 历史人物

大无大有王松游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王国宝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20
  ——写在中国红茶大会在修水召开之际
  “修江碧水抱城流,茶烟袅袅几度秋。莫道宁红无觅处,香韵犹在古渡头。"每当我漫步宁州古城,总会想起这首描写宁红茶的旧诗。
  作为修水王氏联谊会的发起人之一,研究义宁(旌阳)王氏琮公文化30多年,2004年参加熊金旺、龚良才先生主编的《修水姓氏志》王姓章节撰写的过程中,听伯父宝赞先生、癸酉届《王氏宗谱》主修王诗麟先生。多次提起过同宗先贤王松游先生的事迹,只知道先生曾主修民国戊子(1948年)年家谱,却未能深入了解他对宁红茶和中医药的卓越贡献。
  近日受修水县政协之邀,参与《中国宁红茶史》编撰工作,整理宁红历史人物资料时,在2014年《王氏宗谱》中发现松游先生“平生好学、精研经史,兼行制药、诗文歌赋,书法楹联碑铭,从不收酬、生平著作盛多均失散,曾任修水县茶叶公会会长、江西省茶叶公司协理,晚年以中医济世,从茶叶中提取元素发明可口健胃茶,并将茶叶精炼茶素治疗各种疾病等生平记录。
  怀着敬仰之心,遍查《江西茶志》、郭红军先生编著的《中国茶业研究及图鉴》等相关史料,益发仰慕先生的卓越成就。遂作此文以敬先贤。
  在修水县何市镇吴仙里——这片曾走出宋代名臣徐禧、祝彬的灵秀之地,也是王松游的故乡。修水素有"文章奥府"之美誉,义宁王氏更是著名的书香门第。据《宁州志》记载,义宁(旌阳)王氏家族自宋以来科第连绵,先后出过十八位进士。王松游(名芳柏,字锡章、考名安澜,号松游)1883年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 周湖岭
  王松游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早年就读于江西省立政法学校政治经济本科。毕业后,他通过文官考试、先后任职于江西省财政厅、建设厅、交通部、财政部及京汉铁路局。这段经历使他深谙经济运行之道,也为他日后投身实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修水先贤黄庭坚诗云:"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先生早年从政的经历,正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
  1932年,厌倦了旧政府官场的王松游先生毅然回到老家,开始了他的实业之路,接过了家族入股的忠信昌茶行,创办了全县最大的立达茶园。"立达"一名取自《论语》,“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彰显其实业救国、惠泽茶农的抱负。
1938年、身为立达茶园掌门人和忠信昌茶行的经理的王松游先生,他放下盈利多年的老号业务,与吴觉农先生创办的修水茶叶改良场一起,和成立才一年的中茶公司合作,对传统茶园进行品种改良。引进先进设备、加工方法、革新制茶工艺,所产宁红茶品质优良。1938年5月,松游先生与中茶公司一起在宁红核心产区漫江创办立达精制厂,成为中茶公司在全国的29个工厂之一(江西仅两家、另一家为梁熹光先生主持的河口红茶精制厂)。投产当年就生产高端宁红49担,全部支持出口。
  修水自古茶业兴盛,清末光绪年间最高达到年产20万担。自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外来商号人心惶惶,大多数茶庄停产,长江茶路已被日寇占领,产量销量十不余一。他出任江西省茶叶公司协理,主持茶叶统购统销工作。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竭力维持宁红、婺绿等传统名茶的生产与出口。1939年,冒着飞机轰炸和枪林弹雨,转道湖南衡阳,出口红茶20513箱、赚取外汇763909元、全力支持抗战。当时修水流传着这样的茶谣:"立达茶、香又醇,一盏宁红暖人心;松游公、心系民,飘洋过海赚外银。"
  粤帮于1915年在修河南岸白鹇坑创办的宁茶振植公司,为宁红茶的振兴作出过较大的贡献,吴觉农、冯绍裘、梁熹光、俞海清等茶界知名人士曾在此改良宁红茶,种种原因于1934年停产,仅剩1000多亩茶园。为让茶界同仁减少损失,王松游先生于1936年花5000银元收购宁茶振植公司,赢得了茶业界的赞扬。
  先生国学功底深厚、诗词歌赋、书法楹联为人称道。1945年修水良塘《抗战忠烈祠》落成时,他代表修水茶叶公会撰联刻于石柱,联曰:"从西蜀、越东川、捍卫湘南、屏藩赣北、是王师、是义战、浴血换山河、耿耿精忠光夏甸;振欧风、挹美丽、伸张公理、摧毁强权、为民主、为国家、糜躯争胜利、煌煌伟烈耀修江",其赤子之心,感人至深。
  为记录经历过抗战之后的王氏家族人丁现状,在时局动荡的1948年,王松游先生主持修撰宗谱,与大里同宗王作新先生一道,全额出资修缮《王氏宗谱》。 湖岭
修谱过程中,松游先生一改常规,毅然取消"职官栏",这一举措在后来特殊时期保护了无数族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曾经任职而带来的困扰,这种超前的睿智,体现的不仅仅是对时局的明锐洞察,更是对族人的深切关怀。
(右为王松游)
  更令人感佩的是,在临近解放的三年间,他免除所有租客和佃农的田租,何市自古就是修水的粮仓,有“奉乡熟、修水粥”的民谚,但在抗战胜利之后的几年中,各类苛捐杂税和摊派压得贫苦农民喘不过气来,已故何市镇热心家族文化的王天升先生多次提到,那几年松游叔免收租金,让很多贫困家庭多养活了一两个人,真的是积德行善。
  这一善举,体现他对于时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作为一个在北洋政府中央部门工作,又在民国旧政府任职的官员,能够在时代巨变前夕做出如此抉择,展现了他超越时局的大爱情怀和过人的智慧。
  1949年,修水解放之后,先生将毕生心血创办的立达茶厂所有资产全部无偿捐献国家,用于组建中茶公司四大红茶厂之一修水红茶厂。这一义举彻底展现先生"大无大有"的胸怀。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王松游先生有古代知识分子济世救人的职业价值观。他的另一重大贡献鲜为人知,却在医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先生精通医道,1950年创制“驱疟丸”疗效达90%以上,1954年在江西首届中医代表大会上公开了使用青蒿子治疗疟疾的单方,并附130例临床试验报告。同年,江西名中医李蔚普在《北京中医》发表《青蒿的抗疟疗效》一文,验证其方。1958年,江西省农业厅中兽医实验所编的《兽医中药学》将该方推广至兽医领域。
  尽管王松游并未直接参与青蒿素的提取与研发,但他早期的临床实践与公开分享,为后来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这一贡献,与他晚年钻研茶叶深加工、研制"可口健胃茶"、探索茶元素治病的努力一脉相承,共同体现其悬壶济世、造福百姓的仁心。
先生于1961年逝世,享年七十九岁。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捐尽家产、造福一方的贤达,晚年清贫,竟无钱治丧,最终由其族弟芳岘先生牵头安葬,很多当年免租受益的租户纷纷出力帮助办理丧事。真正体现了"大无大有"的境界:无产无财,却有大爱大德;无声无息,却有功德长存。
  他的一生跨越清末、北洋、民国、新中国,从官员到实业家,从茶人到医者,始终以国为重、以民为念。其修谱去职官、免租济农的举措,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睿智,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大智慧。这种散尽家财、悬壶济世的人生哲学,正是他独特的世事洞明。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其子王保恒(王鹤声)抗战前留学日本,留日归来后任职中茶公司,先后任中茶公司会计科长、驻雅安、屯溪办事处经理。后赴台从事金融,1980年移居美国。
  王松游的名字,或许不为大众熟知,但他的精神却深深烙印在修水的山水之间。他是江西茶业现代化的开拓者,更是青蒿治疟早期实践的先行者。他的一生,真正诠释了"立达"二字的内涵——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无我无私,却拥有最为丰盈的人生。
  在中国红茶大会即将在宁红故乡修水县召开之际,以此文纪念王松游先生,不仅是追忆一位历史人物,更是呼唤一种精神:那种于时代激流中坚守家国、于行业兴衰中勇于担当、于个人得失中无私奉献的"大无大有"之魂。"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日宁州古城风光重现,这份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正是我辈后人当永志不忘的使命。
责任编辑:王国宝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