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山风

旗下栏目: 山风 网风 乡风

走近打捞历史的人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wolong 人气: 发布时间:2006-08-03

修水网

考古现场

  7月下旬,记者来到武(宁)吉(安)高速公路沿线的修水山背文化遗址考古工地,体验田野考古工作者的苦与乐——考古铲追着掘土机跑

  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村离县城60多公里,四面环山,这里有40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遗址,其中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头伏天的太阳在上午9时就显示出威力,山背村西北面约500米处的月光垴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考古工地上,这时已忙碌了3个小时。站在清表(清除土层上的草木等杂物)后的工地上,明显能感觉到蒸腾的热气扑面而来,而每位队员与请来的农民工每工作15分钟才可以在工地上惟一的一把太阳伞下“享受”1分钟的阴凉。

  月光垴遗址发掘工地的领队李育远,个子瘦小,皮肤黝黑,性格腼腆,这个不太起眼的“老考古”却是工地上最忙碌的专家,他不仅要鉴定文物价值,还要不时指导农民工发掘,整个工地上数他说的话最多,而且说得最多的一句是“轻点,别急,别挖坏了文物”。发掘过程中,一位队员突然说:“李队,有点动静。”只见一个陶罐罐口朝上,看上去较完整。李育远决定亲自动手,他一边小心地用手刨土,一边告诉记者:“每次有完整的文物出土,感觉像获得一个新生儿。”

  高速公路穿月光垴遗址而过,将遗址分成两半,一半在山坡,一半在路下的小溪。公路施工方和考古方都在抢进度,风一吹过,满山黄尘。记者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山坡上的考古队员用考古手铲小心翼翼、默默地剖土,在历史的沉积层里探幽发微;坡下,不在文物保护红线范围内的高速公路上,挖掘机轰鸣,一铲一个坑。一位考古队员说:“挖掘机一铲相当于我们的手铲一个月的掘土量,但考古不像基建挖土那么简单,即便是抢救性发掘,也不能放过土层里的任何信息。为保证公路建设进程,我们只好早上6时上工、下午7时收工。”山背文化遗址挖掘总领队徐长青这样对记者说。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一年有7个月在工地

  湖山村茶园遗址,离月光垴遗址约500米,这里共有9名考古队员。午餐、住宿就安排在他们的驻地。

  当天的午餐共六菜一汤,都是“清一色”的猪肉。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问,临时请来的厨师抢先告诉记者,因为驻地离镇上的菜市场有十几里路,菜难买,餐桌上菜的种类,取决于村民上门卖什么菜。当天上午,由于当地村民只上门卖过猪肉,所以全天的菜就是猪肉。

  考古队员租住在当地村民的家里。一间房间住4名队员,房子没有隔热层,中午地板热得发烫,晚上蚊子又无孔不入,睡觉休息成了大问题。九江市博物馆副馆长、今年55岁的熊海清的脸被蚊子叮得肿起来了,其他队员的皮肤的裸露部分也能看到被蚊子“光顾”过的痕迹。

  当队员们把白天挖掘到的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清洗、分类后,已是晚上10时多,有的队员还要加班把文物形状在图纸上描绘下来。晚上12时,房间还很燥热,尽管竹席用水抹过几次,但睡在上面背部依然发烫,加上不绝于耳的蚊子的“嗡嗡”声,到次日凌晨1时才迷迷糊糊地入睡,早上5时再次被蚊子咬醒。

  醒来后,记者惊讶地看到,考古队员余江安赤裸着上身蜷缩在光光的地板上。正巧此时醒来的余江安却对记者说,习惯了,有空调房他们也不能住,因为工地上的温度太高,温差太大容易中暑。“我们不能病,一病就要拖工程后腿了。”在闲聊中,记者了解到,出生于考古世家的余江安,是直接从余干黄金埠唐代青瓷窑址转战到这个考古工地上的,已经有3个月没有回家了。这时,睡在余江安旁边的另一位考古队员严振洪接上话茬说:“我们每年平均有7个月在外考古。” HULING

  队员们还告诉记者一个令他们自己都啼笑皆非的事情:因为他们都黑黑瘦瘦的,几天前,他们碰到高速公路施工方在招农民工,一位工头拍了一下其中一名队员的肩膀说:“老乡,愿意到我们工地上班吗?”记者了解到,修路的农民工一天的工资比考古队员的工资要高,因此考古工地招农民工很难,自7月8日进驻工地后的一个多星期里,茶园遗址考古工地只招到一位农民工。

  房东的儿子从广东打工回来,看到考古队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后,他说:“你们的待遇也不比农民工好到哪去……”

  与文物法盲艰苦抗争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环境艰苦他们能忍,但文物受损及村民淡薄的文物保护意识,更令他们心痛。

  记者在月光垴工地采访时,考古队员气愤地告诉记者:刚进工地时,这边是考古队员在布方(动土前期工作),那边却有不少当地农民明目张胆地野蛮挖掘,与考古人员进行挖文物“比赛”,根本无视由修水县公安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设立的警示牌。有的农民还像“专家”一样,一锄头下去挖到一块陶片之后,便把它放在手上细细捏上一会儿,然后扔掉,口里还很“无奈”地说,这东西不值钱。

  采访中,一位考古队员突然指着直线距离约200米的另一座山头,只见6位农民模样的人从山上跑下来,每人手里大小两把锄头和一个蛇皮袋,然后骑上停放在山脚下的几辆摩托车,扬长而去。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这些人估计刚盗挖文物下来。在考古工地,不时有村民围观,并向专家打听有关文物的价值。有村民说:“不用挖了,这种东西我家里还有,我卖给你们算了。”还有村民说:“文物在我们村里,我们也应该有份。” 修水网

  这种情况令考古队员非常尴尬与无奈,由于不具备文物执法权,他们无法从村民手中“收”回文物,更不能激怒村民,否则接下来的工作难以开展,他们只能通过讲政策、说法律,一遍一遍地向村民解释与劝说。

  在记者发稿前,徐长青电话告诉记者,7月8日至7月25日,考古队员在山背文化遗址3个考古点共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玉器1000余件,这些文物与湖北江汉地区的原始文化遗物相似,它们对于研究中国文明及国家起源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报记者郁鑫鹏文/图

本文来自修水网

责任编辑:wolong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