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黄庭坚传

旗下栏目: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第四章:初登仕途

来源:修水网 作者:山谷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2-08
第四章

初登仕途

  宋时的所谓游学,通常以广见闻和学诗书为务,还美其名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实际上莘莘学子走出书斋、通过游历推销自己,拟为将来的科举考试和仕进做官而攀结关系、积攒人脉,才是“走出去”的核心价值取向。对此,素来清高豁达的黄庭坚也不能免俗。

  黄庭坚与孙兰溪一对才子佳人结成秦晋之好,自然是男欢女爱,如胶似漆。小俩口每天相亲相近,形影不离,不是吟诗作画,就是弹琴下棋,反正要吃要喝有丫鬟服侍,不菲的生活费用自有孙觉夫妇罩着(孙小姐“拼爹”族喔)。日子确实过得有滋有味,是人都难免会些欣欣然、飘飘然,进而“乐不思蜀”的。

  古人所谓的:“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人生“四喜”,此时的黄庭坚是享有其三,缺的只是科举功名一项。

  黄庭坚新婚期间遇上两件喜上加喜之事:一是举办婚礼日的前两天,久旱的淮河流域大雨如注,他笑称:“好雨知时节,当‘婚’乃发生。”二是前面提到的那位捎家书的洪州籍举子,落第后在京城巧遇上京改官的李常,听说黄庭坚新婚大喜之事,返乡时特地绕道到高邮来祝贺。此人叫黄几复,后来成为黄庭坚相交一生的挚友。 修水网

  对于自己选定的“乘龙快婿”的科举功名,老泰山孙觉倒是不会过多操心,他认为天分极高的女婿只要愿意,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孙觉作为北宋著名经学家、教育家胡瑗的高足,慧眼识才的自信还是有的。他现在要做的是为女婿将来的“兼济天下”搭桥铺路。为此,每逢衙门迎来送往和到各州县巡察,他都会有意无意地带上“菜鸟”黄庭坚,极力为女婿积攒人气;凡是与同科同僚或当今公认的文豪通书信,他都要附上黄庭坚的诗词佳作,名之曰是请人指点,实则是为女婿出名做“广告”。

  故以此而论,华夏文化之所以造极于赵宋之世,与宋代的大儒、文豪不遗余力地提携奖掖后学,以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处世风范是大有关联的。尽管此时的宋朝国力,在北面契丹、西夏两大强邻的夹击下,已是今非昔比、每况愈下,但我们仍可从宋朝文人士大夫爱才惜才、唯才是举的言行中,感悟到这个曾经强大王朝的精神沉淀,感受到它文风极盛的动力源泉。

  对于老泰山的提携之意,黄庭坚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他懂得对岳丈家的最好报答,就是尽快赴科举考试并金榜题名。婚后的第二年,在孙兰溪的默许下,意气风发的黄庭坚决定携妻子一道回分宁省亲,并准备先在原籍洪州参加乡试,中举后再赴京应进士考试。 本文来自修水网

  小俩口选择孙觉回朝中述职的机会,向双亲大人辞行。临别之际,孙家母女免不了难分难舍,泪洒兰舟。孙莘老曾从李公择处得知黄家目前的艰难境况,经请示夫人同意后,执意拿出占家中现金一半以上的600两银子交给女婿,说是算孙家给女儿补办的陪嫁之资,并一再嘱咐他要以科举功名为当务之急。

  黄庭坚带着妻子及一个贴身丫鬟一行,沿着四年前游学相同的路线返分宁。每经一州停泊或一县住宿(当然此时得自掏腰包),四年前随舅父北行的情景宛如历历在目。如今是山河依旧,风流才子搂着美人归,他感激李常对他的知遇之恩,没有舅父的提携就没有他的今天;而岳丈对他不亚于舅父的关照和栽培之情,更是令他感触良深。约在二十四年后,在悼念孙觉逝世的葬礼上,他满怀深情和敬意地回忆道:

  我初知书,许以远器,馆我甥室,饮食教诲。道德文章,亲承讲画,有防有范,至今为则。

  ——《祭外舅孙莘老文》

  时令正值隆冬,天空雨雪交加。船驶抵江州湖口,由万里长江转入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水道。望着船舱外的冬令景致,黄庭坚本想赋诗一首表达此时“近乡情更怯”的心情,但想起《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四句,已道出了心之所想、思之所系,也就只好作罢。 内容来自xiushui.Net

  船抵修水入流口的建昌吴城停靠,此是江船的最后一站。他携妻上岸到磨刀李村的外家拜见了久违的外公、外婆。慈祥的外婆爱屋及乌,拿出一对祖传的金手镯给外孙媳妇做了见面礼。几天后,黄庭坚依依不舍告别了两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另租一艘内河帆船溯流而上,向黄庭坚日夜思念的分宁双井进发。

  当黄庭坚携娇妻抵家双双对母亲行过跪拜大礼时,他起身即发现刚过不惑之年的母亲已是鬓发苍苍,儿时记忆中那张美丽的脸庞已布满了皱纹。他含泪握着母亲被生活磨出老茧的双手久久不愿放下,母子俩有太多的思念诉说不完,太多的泪水抛洒不尽……善解人意的孙兰溪走上前拉过黄夫人的手,亲切地叫着“娘亲”,才唤醒了好似进入梦境的母子二人。

  当年的神童携美人回归乡里,引得亲朋好友和四方乡邻前来探望。一连几日,一度冷落的黄家屋堂笑语吟吟,人声鼎沸,仿佛又回到了鼎盛时期的风光。

  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黄家的五男四女均已长成帅小伙和大姑娘,可惜祖母仙塬老太君两年前已过世。兄长黄大临英气而沉稳,已分担了母亲主持大部分家务的重担;三个弟弟学业均有大的长进,尤其是四个妹妹个个如出水芙蓉,出落得楚楚动人,加上孙兰溪的适时加盟,被时人赞誉为双井的“五朵金花”。
xiushui.Net


  终于盼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归来,而且还带回一漂亮孝顺的儿媳妇,黄夫人是笑意写在脸上,从此一大家人和睦相处,其乐也融融。黄氏昆仲们相互切磋诗文,年长一些的大临、庭坚准备应来年乡试。总之,向外界发出了“分宁第一家庭”中兴的强烈信号。

  嘉祐八年癸卯(1063年),十九岁的黄庭坚与兄黄大临一道赴洪州应乡试,结果双双中举,黄庭坚还以第一名的成绩夺得解头。兄弟俩荣归故里,场面确实相当壮观,连县太爷也亲自登门来道贺,说是黄庭坚夺得乡试第一名为本县争了光。

  前来黄家贺喜的人士络绎不绝,其中有一布甲口的高姓乡绅慕名欲出高价索求黄庭坚的书法,当即被他婉言谢绝。因为心气很高的黄庭坚觉得“解头”不过尔尔,远未达自己追求的目标,至于自己的书法虽在江南西路一带崭露头角,但觉得尚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完善,平时尚且秘不示人,更遑论收取“润笔”费。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黄庭坚顶着洪州“解头”的光环,在家乡众人一致看好的情况下,意气风发地上京应礼部进士试。

  他一路风尘仆仆抵达京城,满以为能与舅父李常或岳父孙觉在京城小聚,不料李、孙两人前不久放外任,舅父升迁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岳父则调任湖州(今浙江湖州)知州去了。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预算好了充裕时间,提前抵京的黄庭坚寻亲不遇,不免怅然若失,加上离乡时爱妻孙兰溪因不服水土而患病未痊愈,也令他很是放心不下。离考试时间尚有两个多月,他只好找了一家名叫“文思盛” 的旅店先住下来。虽然住进这家旅店未必就能文思泉涌,但与同来入住此店的众多的应试举子一样,不过是讨个旅店名字的吉利而已。(看来招牌生意经在宋朝就已盛行,只是如今的“天上人间”更猛,假使南唐后主李煜九泉之下有知,不知对自己创作的词句作了店招牌作何感想?)

  一个人在京城形单影只,黄庭坚感到十分寂寞和孤独。从下榻“文思盛”的第一个晚上开始,他就一连失眠,书是没有办法再看得进去。百无聊赖之下,他只好与几个同住旅店的举子,轮流请客做东(那时尚没有舶来的AA制),天天借酒消愁,醉里乾坤解闷,望眼欲穿地盼着大考之日早点来临。

  浑浑噩噩地打发时光,真可谓是度日如年。终于等来了礼部的会试之日,诗赋、策论等几科考下来,黄庭坚自感考得谈不上很出色,但也基本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内心认为再怎么着也该是榜上有名。

  礼部发榜的那一天,一班举子都到礼部附近的“登榜楼”酒店(又一招牌生意经)焦急地等候消息。临近发榜之前,有人或许是慕于黄庭坚的大名,传言他高中了会元。听到人们的议论,黄庭坚并没有喜形于色,表示要等到公榜时榜上有名才能算数。 本文来自修水网

  不久之后真的放榜了。有一仆人匆匆跑进酒店对大家说道:这里有三个人中了新科进士。唱过三个幸运儿的名字之后,黄庭坚也在榜上无名之列。数十个同榜落第者忍不住含泪离去,黄庭坚则好象若无其事,依然饮酒如故,心理素质过人的他明白事已至此,回天无力。

  对于名大才高、两夺乡魁的黄庭坚此次意外落榜,有史家曾考证出主要原因是:他的策论文章相比他的诗赋相形见绌。北宋一朝的科举考试,江南地区重诗赋轻策论,江北地区则恰好相反。当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汴京在江北,故从北宋初蔓延到中叶,朝廷选派的科举主考官多为中原地区人士。

  那些心气很高的主考官,对曾经属于李唐小王朝治下的江南地区的所谓纤弱文风,一直都是怀有较深偏见的。流风所及,朝中大臣也往往看不起南方读书人。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一次殿试,当时拟在名列甲榜的蔡齐(山东人)与萧贯(江西人)两人中挑选出状元。时任知枢密院事的寇准还对宋真宗奏道:萧贯是“南方下国之人,不宜魁多士。”(见《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二)

  由于长期存在的“扬北抑南”的偏见,在举进士的名额一向是北多南少的大背景下,黄庭坚的名落孙山,不过是出身南方地区的又一个倒霉蛋而已。此种蔓延上百年流弊,直到后来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取士制度,才逐渐扭转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HULING

  满腹经纶的黄庭坚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即受挫,虽然在发榜的那一天他强作镇静,实则落榜对他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他觉得愧对家人的期待,特别是愧对舅父、岳父的知遇之恩和精心培养。当他心情很不爽的返回家时,家人都能劝慰他说:科举考试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一定能考上。舅父、岳父还先后来信鼓励他从来再来,坚信他一定会取得成功,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

  心情平复下来后,他根据那三个同住旅店且已中进士的举子提供的经验,找来一本宋子京编撰的《唐史稿》来用心揣摩,从中领悟作科考文章的妙法。爱妻孙兰溪还帮助他查抄了不少本朝的应试范文,供他琢磨参考,甚至常常陪着他熬夜苦读。与生俱来的天赋加上发奋埋头读书,使黄庭坚的学业文章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治平三年(1066年)丙午,黄庭坚再度参加乡举。那一年的乡试诗赋和策论均以《野无遗贤》为试题。他在复习中写过类似的文章和诗歌,所以,轻车熟路的一挥而就,第一个按时交卷离开考场。

  当主考官庐陵人李询读到黄庭坚的应试诗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尘”两句时,忍不住击节称赞,认为此人“不仅文理冠场,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以此之故,他又被点为本次乡试第一。虽然在中国科举史上有更牛的10余人所谓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名)之事,但连续两届被拔为乡试解头也是十分罕见的。
修水网


  乡试再度夺魁,黄庭坚的信心爆棚。治平四年丁未,时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再度从分宁往汴京,参加礼部进士春闱大考,结果顺利登许安世榜第三甲进士。

  需要另加说明的是:上述所谓许安世榜,即本次科考唱名榜进士的第一名为许安世,也称为状元。通常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称一甲或甲榜进士,赐授进士及第;第四名以下至第三十名(历代各科取数不一)称二甲或乙榜进士,赐授进士出身;第三十一名以下至最后一名(历代各科取数不一)称三甲或丙榜进士,赐授同进士出身。由此可见,中进士的名次不同,在宋代的称谓和待遇差别也较大。比如一甲进士或可授官七品实职;二甲以上进士可选供翰林院;三甲进士则多半放外任为州、县佐吏。当然,由于历朝历代的科举进士授官差异较大,这里表达的只是史书记载中所见的一般情形。

  据本书作者考证,许安世榜共录取新科进士305名。时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位列三甲榜首,也就是第31名。这是一个足以值得在人前人后夸耀的好成绩。首先,在全国各地选送的数以万计举人中,能通过会试进入三甲之列的,本身就是千里挑一,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其次,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三更灯火煎熬,能考过举人这一关,都是风毛麟角之事,更不用说从秀才到举子考到两鬓花白尚未能中进士者,历朝历代比比皆是。所以,全国“高考”第31名,任你才高如巍巍乎高山、洋洋乎大海,都不是谁想考到,就可以轻易做到的。 HULING

  考中三甲进士,虽说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对于奔一甲、至少是二甲而来的黄庭坚来说,内心多少还是不太满意的。尽管在京都等候授官期间,他与一班同科进士,天天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下招摇过市,花天酒地,互相庆贺。但狂欢过后冷静下来一想:自己家境清寒,上有母亲大人要赡养,下有几个将成年的弟妹待办婚嫁,还有爱妻孙兰溪到分宁后不服水土,身体状况时好时坏,总之,一个偌大家庭的生计,今后可能主要靠自己的官俸来维持。他此时的心愿是:最好是能到家乡分宁附近的州、县任职,或者退一步能在江南地区也行,以便就近照顾每况愈下的大家庭,尽力让全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背运的时候,有时喝口凉水都会塞牙,往往是你想到什么偏偏就反着来什么。等到吏部的新科进士授官任命颁布,黄庭坚出任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叶县县尉,是同科进士中为数不多的任职北方边境地区的人员之一。

  尽管任职地点不如所愿,但毕竟是年轻的新科进士。趁赴任之前的一段时间,黄庭坚悄然返回故里双井。科场和授官的不如意,他本不想张扬,但还是有不少消息灵通人士和一些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对于众口一词的所谓“鹏程万里、步步高升”之类的赠言,他已是听得耳朵起茧和不胜其烦,但还是不得不笑脸相迎,连声道谢。 xiushui.Net

  面对即将要长时间离别的故土和难料的漫漫前程,心情颇不平静的黄庭坚,利用上任前的一段空闲时间拜亲访友、游历山水和吟诗填词,创作了不少传世的诗词佳作,其中《清明》和《徐孺子祠堂》两诗最为知名:

(一)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诗人在清明时节的触景生情之作。首联以桃李花开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接着由清明扫墓想到墓地乞食的齐人,由寒食禁烟想到自甘焚死的隐士介子推,不论贤愚与否,到头来都不过是一丘黄土。诗人看到春回大地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生不可逃脱的死亡归宿。诗作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蕴含有某种愤激。

(二)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樽。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凡是读过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的读者,对其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名句,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黄庭坚通过凭吊名士徐孺子,表达了自古以来高士往往不被重用的落寞情怀,似含有某种自喻之感。此诗学杜甫的痕迹明显,受应制诗束缚的痕迹愈加明显。

  黄庭坚写于远行赴任之际的这两首诗歌,表达了他入仕前对人生的冷静思考,透露出了他一开始就存有的“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的矛盾心理,也奠定了他人生哲学中持节与超脱相融的基调。

  熙宁元年(1068年)初夏,黄庭坚带上母亲、妻子及随行的好几个家佣,从家乡分宁启程北上,向遥远的汝州叶县进发。

  一路跋山涉水,逶迤行进。黄庭坚痴迷书法,凡遇有古碑石刻的地方,总要去观摩,拓下碑刻上的文字,因此,几乎每天都要耽误一些路程;加上途中夫人患病,不得不好几次停下来就医治疗,眼看临近汝州,又遭遇汝水上涨,连接官道的大桥被洪水冲毁,又挨延了一段时日。一路走走停停,直到同年九月中旬才慢吞吞地到达汝州任所。

  官方规定的报到限期早已过去了,黄县尉超限期一月有余。对此,以严厉著称的镇相富弼不由分说,一道钧旨即将迟到的黄庭坚拘禁起来。经反复说明原因和承认过错,交上认识深刻的书面检讨,才被释放和允许履职视事。可以说出仕从政之初,年轻的黄庭坚就挨了重重的当头一棒。
修水网


  县尉是负责地方治安的下层官吏,较于接近民众,但要时常应付烦杂的公务,周旋于官场的倾轧。此情此景,他对唐朝高适《封丘县》诗中感慨的“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可谓是感同身受,但为了“食贫自以官为业”,他不得不压抑个性,暂收敛起久蕴内心的向往田园生活的愿望。

  初涉官场,思亲怀乡,憧憬退隐江湖的旋律由然在他诗中频频奏响。如《思亲汝州》中的“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还家呈伯氏》中的“安得短船万里随江风,养鱼去作陶朱公”、《将归叶先寄明复季常》中的“平生白眼人,今日折腰诺,可怜五斗米,夺我一溪乐”等等,都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充分反映和体现。

  初次为官即开局不顺,顿挫锐气,但胸怀救世济民之志的黄庭坚,此时想得更多的还是要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尽管官微言轻,他对国计民生却表现出了深切的关怀和忧念。他作于赴任当年的《虎号南山》诗,就对统治者虐民苛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猛烈的抨击:“相彼暴政,几何不虎?父子相戒:‘是将食汝!’伊彼大吏,易我鳏寡;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诗人借孔子“苛政猛于虎”之名言指斥时政,认为统治者不恤孤寡,滥用刑法,无疑是限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魁。因而诗人最后为民大声鼓与呼:“岂弟君子,伊我父母,不念赤子,今我何怙!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在黄县尉看来,州、县的大小官吏既称之为父母官,就应把百姓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治下的子民才会有活路。否则,无异于驱羊入虎口,致治下的民众于绝境。
修水网


  熙宁元年秋冬,河朔、京师一带连续发生地震,震后又发大涝。地震和洪涝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赤地千里,尸横遍野。洪水淹没农田、冲毁村庄房屋,幸存的人们流离失所,纷纷渡黄河寻找安身之所。对这次地震和洪涝灾害的惨状,司马光曾有奏疏道:“今河决之外,加以地震,官府民居荡焉。粪壤继以霖雨,仓廪腐朽,军食且乏,何暇及民!”(《续资治通鉴长篇》)

  对于老百姓受突如其来的地震和洪涝灾害肆虐,黄庭坚忧心如焚。他率领属下深入灾区维持社会秩序,赈济灾民,帮助民众重建家园,开展生产自救,并根据亲临灾区之所见所闻作了一篇七古《流民叹》: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後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修水网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这首著名诗作,为我们展现了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继而还规劝统治者对此类灾祸应早作预防,做到未雨绸缪,假若待灾后再行施救,虽然也是必须的安民之举,但亡羊补牢,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这一诗作来看,诗人为政之初,就具备了强烈的关心国计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能够大胆地为民请愿,这是难能可贵的。诗人以写实的方式,用诗歌真实记录地震灾害发生的过程和所造成的极大危害,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人。

  黄庭坚的《流民叹》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体现出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灾难中痛苦挣扎的百姓寄予的深切同情,是其早期诗歌创作为数不多而分量很重的一篇直面现实的佳作。

  自熙宁元年九月到四年年终,黄庭坚在叶县度过了三年多时间。因为不太适应北地的气候,加上人生地不熟,又有随任家眷,除了每天上衙门办公和忙于繁杂琐碎的地方治安事务之外,黄庭坚尽量减少在外的应酬,以便挤出时间多陪伴家人,特别是照顾身体状况不好的爱妻。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的夫人兰溪县君孙兰溪(1049—1070年),这一年不幸在叶县不治身亡,年仅二十二岁。

xiushui.Net



  自成婚以来,巧笑眉颦,行步精神,隐隐似朝云行雨,弓弓样罗袜生尘。樽前见、玉槛雕笼,堪爱难亲。自言家住天津,生小从人。恐舞罢随风飞去,顾阿母教窣珠裙。从今去、唯愿银缸,莫照离樽。

  随丈夫南来北往奔波,妻子孙兰溪一直体弱多病,缠绵病榻多时。黄庭坚多方寻医问药为爱妻治疗,均不见起色。黄夫人亦大为恐慌,曾延请方士为之“招魂”,似乎也不灵验。

  熙宁四年年末岁尾的那一天上午,外面气候特别寒冷,狂风呼啸,鹅毛大雪飘飘而下。在黄庭坚一家租赁的住宅卧室,自感不久于人世的孙兰溪,流着泪对守在床头丈夫动情地说:“此生虽短暂,得遇相公厚爱,妾知足矣。遗憾的是没有给相公生育一男半女的,以了婆婆多年之盼望。如果有来世,妾还愿为汝妻!”说罢,又昏迷过去了。

  将近挨到黄昏,孙兰溪在夫君的怀中漫漫闭上了双眼。

  善良、贤惠、知书达理的妻子过早离世,黄庭坚跌入痛苦的深渊,一度痛不欲生,几近于精神崩溃。他久久地独守在爱妻的灵前,谁劝也不愿起身离去……

  将孙兰溪暂安葬在城西郊野后,他三天两头都会来到妻子的坟前陪陪她,每次都会饱含深情、泪流不止地与她说说话,承诺日后有机会一定将妻子的尸骨归葬其故乡高邮。 xiushui.Net

  他饱含深情写下了悼念爱妻的楚辞体《悼往》、七律《哀逝》、《红蕉洞独宿》等诗文,并一一烧化在妻子的墓前:

南床高卧独消遥,真感生来不易销。

枕落梦魂飞蛱蝶,灯残风雨送芭蕉。

永怀玉树埋尘土,何异蒙鸠挂苇苕。

衣盄妆台蛛结网,可怜无以永今朝。

  在悼念妻子的几首诗作中,以这一首《红蕉洞独宿》诗最为动人。该诗如泣如诉地表达了黄庭坚在妻子去世后孤苦凄凉的心情、处境和深沉浓郁的生活状态,寄托着他心中挥之不去的哀思,以及感叹天人永隔的离恨!
责任编辑:山谷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