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一只饭碗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胡映冰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4-02
  办完父亲的丧事,又要离开老家白岭了。
      父亲一生勤俭,一手拉扯大我们姐弟八个是他最大的财富。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只普通的红花小碗,那是我小时候吃饭用的。看到这只小碗,一下把我的思绪又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苦难的童年。
作者小时候的饭碗。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匮乏到大家连饭都吃不饱。每每想起来便是心酸的同时,也深感父亲在那个年代拉扯大我们姐弟八个的不易。那时家里吃饭是头等大事,特别我们家人口众多,八个小孩子加上两个大人,十个人吃饭全靠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里挣点工分,每天三顿饭要把这十来个碗装满都非常不容易。
      由于粮食紧张,我们上半年一般靠红薯干充饥。现今,人们偶尔吃一次红薯干,觉得味道好得不得了。其实,天天吃红薯干不耐饥,吃完转两圈便又饿了,那时我们又是长身体的时候,恨不得把一锅饭一个人吃掉,所以感觉天天都没有吃饱,总是盼望能奢侈地放开吃一顿白米饭。
      记忆中一年能吃饱饭有两个时候:一个是过年,一个是稻子熟了出新米的时候。出新米时我娘会煮上一锅白米饭,不放红薯干让我们姐弟几个吃个饱。所以每年夏天稻子快要熟时,也就是我们最期盼的时候。我们跟着大人一起关心稻子什么时候抽穗、什么时候灌浆、什么时候粒子饱满。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夏天的晚上,我经常跟在父亲的后面,到门前的田埂上看一看稻子是否黄了,是否熟透。这时父亲从田边捋一把谷子放在手心上,一粒粒地咬着看米粒是否饱满,我在旁边看那金黄的谷粒,心中的那种期待的喜悦难以言状。
作者父亲(后排中)三兄弟和女儿、外甥女在一起。
       当然,如果家中来了客人,煮饭时也会把米多放一点,或在红薯干中间隔上一小块白米饭。我们小孩子都知道那是给客人吃的,虽然也有时也会有意无意的挖一点白米饭,但还是很守规纪。
       记得有一天中午,家里来了一个表舅,我下手挖了一点白米饭,又怕我娘看到,就端着饭碗到后面的院子里吃,这时,家里一只大公鸡也盯上了我碗里的饭,跳起来一喙,我一惊,碗没拿住掉到地上的石头上,碗摔破成几块,白米饭洒了一地,大公鸡、老母鸡一扑而上,饭一下子就没了。
       我站在那里吓哭了,这时,我娘听到哭声从厨房里跑了出来,我一看来势不对,赶紧从后山的小路跑了。我心里知道这下闯大祸了,那个年代洒掉一碗饭是件好大的事,就意味着这天有一个人要挨饿,更大的事是家里的饭碗都是按人头算的,每个人只有一个,打碎了就意味着有一个人没有饭碗。 HULING
       而且那时瓷碗虽是日常生活用品,但属于比较贵重的东西,我上小学时就亲眼见一个同学由于家里困难用竹筒做饭碗。现在人们用竹碗那是追求天然环保,而那时不是万不得已是不会用竹筒做饭碗的,因为农村里的风俗,只有叫花子才会用竹碗吃饭。
      闯下这么大事,我吓得一个下午都不敢回家,在小镇的街上游荡着,肚子饿得咕咕叫,家里四处找我都找不到,最后还好被一个邻居发现我晕在街边的一个石头上。家里人赶紧把我送到镇上的医院,医生看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什么毛病。这时,我娘才想起我中午没吃饭,可能是饿晕了,把我抱回家煮了半碗面条给我吃。
四十多年了,我还记得那半碗面的样子,一个蓝花边大碗,因为没有油上面漂着一层黑色的锅渍,面条都是一截一截的,没有一根超过一寸长(都是挂面掉下来一截截的断面),但那个面条香气特别诱人。长大后我走南闯北,吃过陕西的油泼面,也吃过河南人自豪的烩面,却从来没有吃到比我那天更好吃的面。
       后来,吃了那碗救命的面,我的病就好了,精神也就足了。娘经这么一吓,摔碎饭碗的事也就不再追究了,但吃饭的碗每人只有一只,父亲又带我到上街大伯伯店里(合作商店的,大伯伯只是营业员),花了一毛二分钱买下了这个红花小碗。一毛二分钱对于那时来也是一笔大钱,因为当时父亲在生产队劳动一个工作日分红时只有几分钱。后来,我一直就用这个碗吃饭,直到离开老家。
本文来自修水网

       现在父亲离我们而去了,看到这只碗,仿佛又看到了我苦难的童年,看到了我含辛茹苦的父亲,以及他老人家平时的谆谆教诲。离开老家白岭时我特意小心翼翼的用衣服把这只碗包好,放在行礼箱中带回无锡。
       这碗放在厨房里的碗柜中,虽然与那些现代瓷器不相配,但我还是想让它经常出在我的餐桌上,让我时时想到的生活的不易,父辈的不易。
      儿子也对这碗情有独钟,经常用这只与众不同的碗吃饭,还说:“爸爸,我发现用这只碗吃饭时特别香”。我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你捧着的不仅仅是一只饭碗,还捧着几代人的故事!”
作者老家修水县白岭镇。

作者后记:
      前些天整理电脑发现此文,原作于2017年,时隔七年读到此文,不禁潸然泪下。2017年的4月1日我敬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到现在已整整七年,现重发此文,以表达对我平凡又伟大的父亲深深的怀念,也祝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父母幸福安康。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本文来自修水网
    
         胡映冰:男,修水白岭人,现居无锡,《古城旧梦》特约作者,文学发烧友,网络草根写手。2006年开始在网易论坛、腾讯微博、新浪博客及微博上创作诗歌散文,先后与人合作出版过微诗系列《春的脚步》、《冬日暖阳》,主张“文章为时而作,不做无病呻吟”,文章不求专业,只接地气,常于坊间传阅,不登大雅之堂。
责任编辑:胡映冰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