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冷建三专栏

旗下栏目: 冷建三专栏 周湖岭专栏 周斌专栏 东方啸专栏 卢曙光专栏 刘经富专栏 谢小明宁红史话 石平专栏 修水书画

宁州文明史话

来源:修水网 作者:冷建三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5-09
第 一 章   远古文明
  4300年前,我的祖先生活在什么地方,无史可考。时至今日,当我动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先翻了翻21年前我主编的<冷氏家史>。沿着祖先的脉络,只能追溯到黄帝时期,我的先人伶伦是朝庭典乐官,负责宫庭活动时的奏乐。他用竹管吹出声音,发现长短不同的竹管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找到一种音律,称之为“黄钟律”,也因此产生了音乐的旋律。假如这个历史是真实的,我有理由为我族的先人骄傲,也有理由对现代音乐说,应该向我的祖先致敬。
  从发现竹管声到音乐的产生是一种文化进程,而音乐就应是先于文字的文化,是否可以认为,竹管音乐是文化艺术的启蒙。换句话说,我们把竹管的发声视为音乐文化的源头,这个说法也应是成立的。
相比之下,农耕文明就没有源头。这是因为文字的产生太晚,或即便是有了文字,人类也没有意识到要用以记录历史。直到后来有了司马先生,已是更晚了。
  没有一部专门的文化史来记录文化的进程,这是因为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史。但文化进化到一定时期会终止,是人类所忧虑的。物质文明到极限,文化势必枯萎,这是不是必然,暂且不可结论。物质文明的主要特征是食物过剩,现代人在讨论温饱问题时决不会认为有食物过剩的情况发生,但事实在做证明。而人类历史进程中首要的条件是食物来做保障,也因此,文化与文明说到底是与食相关的东西。    不要认为当今的食物丰富,文化就可以独立于食物之外。翻开人类历史,古代人居的所在,是地方物产丰富的所在,哪里有丰富的食物,人类就往哪里搬迁。 xiushui.Net
  在遥远的4300年前,人类的足迹进入修水了,山背文化遗址是被史学家公认的证明。这些人是一个群体,一个部落,后来被命名为三苗部落,但当时他们不知自己属于什么部落,什么部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了种植水稻和制作食物器皿的技能。这个部落最初生活在鄱阳湖畔与洞庭湖畔,因为两湖沿岸有广阔的田园,可以种植稻谷。
  说到种植稻谷,历史的话题就相当漫长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史学界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起源中心。1988年,中国考古学家发现湖南灃县彭头山发现了碳化稻壳遗迹,距今9000年。后来,考古学者又发现了12000年前湖南道县玉蟾岩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至此,我国湖南作为水稻起源地就成为最权威的说法。
  以上这段些对修水的文化史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为说明修水山背三苗部落应是来自洞庭湖畔,做一个依据。
  三苗部落为何从湖畔进入修水山区,是值得追问的话题。史学一般认为,人类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战乱。三苗部落是一个不安分的部落,一个掌握了当下最先进文化的部族,应是不再受饥饿之苦的。人吃饱了饭就会不安分,有足够的精力调皮捣蛋去,去建立社会组织,去与人争斗抢夺地盘,这就会招惹祸事,让朝廷出手剿灭。三苗族人惹恼了当下的夏朝皇帝尧,尧发兵征讨。一些求平安的人就会往安全的地方迂居,他们离开鄱阳湖畔,或许从浏阳进入铜鼓县境内,在大塅这个地方稍有停留,就找到上奉山背这个地方来了。他们到了山背,不只是有了一种安全感,更重要的找到了一块有如鄱阳湖的土地。他们把随身带来的稻谷播种下地,很快就长出禾苗。而且,他们惊喜发现,这里的禾苗比鄱阳湖畔更粗壮,谷穗更长,更饱满。于是,我可以这么认为,三苗族人在山背定居下来,一定是因为肥沃的土地。 本文来自修水网
  山背这地方土地肥沃,是主要特点,还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特点是,这里的土地结构疏松,便利耕作。
  4300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铁器时代,却还没有用铁制造劳动工具。史书上说,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洲地区才出现了铁制工具。而那时在中国,虽然可以说进入了铜器时代,也只是对一部分地区而言,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新石器时代。
  山背出土文物中,石器皆为小器物,是象征性的,没有实用价值。我想,也许更多是用于做装饰品。不然,就是用来肢解动物的器具。
  山背人耕地用的工具,想象中应是木器,或是竹片。山背的农田土质的疏松,使用木器或竹器应是得心应手的。
  我到上奉考察多次,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是我在报社工作期间,到上奉抗洪,历时七天,走访了不少乡村。第二次是写作《宁州食话》下乡釆访,四天时间的走访,主要考虑上奉大米与上奉传统米制食品。自然也走近山背文化遗址,去那里感受那一段历史。一闭眼,似乎就看见了身上还长着长长汗毛,下身穿着皮草的三苗人。
  三苗人以上奉山背为中心,向周边发展,也仅是往修水境内,黄港何市一带发展。考古发现,以山背为中心的文化古迹遗址多达43处。遗址留下的文物,除了石器,还有大量的陶器。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站在文化的视角看,石器与陶器可谓修水文化的先驱,是属于人类的文化思考最古远的物证。
  文化带来文明,是文明的主要内涵。远古文化,彰显远古文明。
  很多时候,我会把一个地方的人与这个地方的文化放进一个概念去思考,由此来建立文化传承思想。但在远古社会,当一个时代的人在某一个地区消失,文化传承就失去了生命力,因而没有了传承的可能。
  三苗人在修水的土地上消失,也许与尧帝的征讨无关,像水份从阳光里消散,不留痕迹。因此,当我们在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只能通过石器与陶器在阳光里表现的色泽,去产生一些幻觉。当然,这幻觉应是有意识的,文化的存在是人类意识的存在。即便我们无法把远古文化现象去复制,我们做不到。但我们应认识到,修水这片文化沃土,在4300年前,就已散发过文化的光芒。
责任编辑:冷建三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