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谢小明宁红史话 • 正文

宁红史话:红茶故乡义宁州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谢小明

  1993年2月11日,以介绍宁红茶及修水茶厂的《红茶的故乡》专题片,在央视4套“神州风采”栏目播放后,社会反响极大。我不假思索地质疑,修水能称红茶的故乡吗?所谓故乡,360百科解释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作为红茶的故乡就可解释为红茶出产地,红茶制作技艺输出地。而我认为修水是工夫红茶的故乡,更为贴切。

  众所周知,武夷山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正山小种红茶为世界红茶的鼻祖。吴觉农先生研究还认为:“产制了武夷岩茶的福建崇安,又产制出工夫红茶好小种红茶(烟小种)”(引自《茶经评述》)。程启坤先生研究后在《中国茶经》中记述“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自星村小种红茶创造以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工夫红茶采制技艺,自武夷山区传至义宁州后,创制了“宁红”工夫红茶,是河红后问世最早的工夫红茶。吴觉农《茶经述评》:红茶的发原地是福建,福建红茶向外传播的主要路线:崇安传到江西铅山县河口镇,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传到景德镇(原浮梁),再传到安徽东至(原至德),最后传到祁门。
(吴觉农《茶经述评》)
  宁州茶师把宁红制作技艺几乎传遍了中国中南产茶区,工夫红茶品种不断增多,如安徽的‘祁红’、湖北‘宣红’、湖南‘湖红’、景德镇的“浮红”、云南‘滇红’、浙江‘越红’、江苏‘苏红’等,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驰名远播。因此,可以说义宁州(今修水)是工夫红茶的故乡。这在中国茶的发展史上,修水继武夷山后作出的又一次辉煌的贡献。
  宁红工夫茶制作技艺的传播大致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手工红茶),第二时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机制红茶),下面根据相关史料列举几个著名品牌红茶的宁红工夫成分。
 
  政和工夫
  《细说红茶:中国工夫红茶(上)》记载:政和工夫是主产于福建省政和县的工夫红茶。最初,由江西义宁州茶商赵老板(名失传)来政和创制工夫红茶,先在遂应场村(今锦屏村)用高山区小茶制造“仙岩工夫”。当时政和工夫红茶产区是以遂应场为中心,由于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加上加工工艺精细,所产工夫红茶品质特佳,运到福州茶行备受青睐,售价倍高,相传福州茶行每年都要等“仙岩工夫”出产后才开市。由于当时茶商云集,其中尤以“遂应场仙岩工夫”最为出名。
(政和工夫)
  清光绪五年(1879)政和县发现大白茶树品种,其后得以大量繁殖。清光绪 二年(1896),本地茶商叶之翔等人用政和大白茶树鲜叶制造工夫红茶,即今之“政和工夫” 名声更大,声誉重振。据统计1933-1936年最高年产量达1万担。

  羊楼洞茶业
  电视连续《乔家大院》叙述乔家在羊楼洞经营红茶,是咸丰年间才开始的。郝汝椿著的《乔家大商道》记载:“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占据江南大部,通往福建武夷山的茶道阻塞,无法与俄国商人进行利润丰厚的茶叶贸易,眼看失去这个商机时,乔家的大德诚、大德兴两大茶庄又千方百计地创造了新的商机,他们自己投资,在湖北蒲圻的羊楼洞、湖南临湘的聂家市和两省交界处的羊楼司开办茶山种茶,聘请江西义宁州师傅创制红茶。
(郝汝椿《乔家大商道》)
  《山西通志•对外贸易志》中有关于祁县渠家在羊楼洞的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渠源祯的祖父渠映璜又增设了长源川、长顺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红茶行销于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国。祁县渠家对晋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晋商中的一些人分赴福建武夷山,湖北蒲圻、崇阳、通城等宁红茶区,或带宁州师傅到湖南的安化、临湘等地办茶(后期主要在湖北羊楼洞和相邻的羊楼司),并用牛驮、马运,驼载经水陆辗转抵晋,再经东西两口(东口为张家口,西为杀虎口,以后改为归化城)奔波千里赴恰克图进行贸易,由此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驼帮’。”
《山西通志•对外贸易志》
  《祁县志》(中华书局)记载:祁县不产茶,但茶庄是祁县人外出经商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业务属于收购、加工、贩运、批发一条龙性质。采茶地区分别在福建武夷山和湖南聂家市、湖北的羊楼司、羊楼洞、江西义宁州等处。
  到19世纪70至80年代羊楼洞茶业鼎盛期,以祁县茶帮为主的晋商及其它各地商人来此投资经营茶庄,茶庄多达两百家,还有商人们争先恐后来到此地办工厂、制利市、设银行、开酒店、兴洋行,镇上人口超过4万,其中宁州制茶师傅尤为抢手,使得这弹丸之地的古镇,一时繁华似锦,人流如潮,日日生意兴隆,夜夜灯火辉煌,其繁华已超过了县城,有“小汉口”之称。
(中华书局出版《祁县志》)
  羊楼洞是砖茶之乡,是青砖茶和米砖茶的发源地,米砖茶为一种紧压的红茶——红砖茶。除了盛产砖茶,也是“宁红”功夫红茶的重要产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同属晋商的盒茶帮、红茶帮在羊楼洞占着茶叶生产、运销的主导地位。从原汉口山陕西会馆匾额的记载内容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汉口和羊楼洞的哪些商号属于盒茶帮或红茶帮。
  盒茶帮商号有:庆丰元、长顺川、长裕川、翁盛泉、隆盛元、乾裕魁、大道恒、天聚和、协成泉、祥泰厚、复泰谦、大德昌、德巨生、长盛川、兴隆茂、义泉贞、大德兴、聚盛泉、巨贞和、大涌玉、裕盛川、义生合、谦泰兴等。
  红茶帮商号有:大德玉、裕庆成、宝聚公、大升玉、天顺长、祥发永、大泉玉、乾泰魁、兴泰隆(注:义宁州有分庄)、独慎玉、达顺成、久成庆、大昌玉、兴隆茂(注:义宁州有分庄)、广和兴等。
(湖北蒲圻的羊楼洞)
  因此,2012年10月太原电视台《新闻快车》栏目报道组暨《万里茶路寻晋商》节目摄制组,专门赴修水寻根探源,达一星期之久。可见宁州红茶及制茶技艺在晋商中的重要,在万里茶路中的份量。也证实了湖北蒲圻的羊楼洞、崇阳、通城,湖南临湘的聂家市和两省交界处的羊楼司的红茶制作技艺是宁红人传授并推广的。

  宜红源于宁红
  历史上的宜红特指湖北宜昌宜都所制成的工夫红茶,才叫“宜红工夫”。后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宜红工夫主产于鄂西、鄂南两茶区。鄂西红茶区较广,有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毗邻鹤峰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
  《湖北茶业贸易志》中有记载:“19世纪中叶以后,大批广东商人聘宁州茶师到鄂西鄂南采制出口红茶。……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义宁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而当时在五峰、鹤峰、长阳等地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国、俄国等众多外国茶商欢迎,宜红工夫红茶也就成为了当时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宜红于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聘请宁红茶师傅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洋人称为高品’”。
  “五峰渔洋关就占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茶号。”
  2021年4月间,五峰茶业研究专家叶厚全一行,通过政协介绍对接,前往修水寻根探源,探寻宁州茶商、茶师樊高升、冷德于、樊彬、樊希壁等宗谱、后裔及相关故事。他说五峰红茶采制技术是宁州师傅传授的。民国时期,从五峰回到修水直到逝世的师傅有樊高升、樊西壁(碧)、冷德干、樊孝花、樊竹卿;留在五峰直到逝世的有姚协和(1891年在修水出生,解放后在五峰渔洋关镇桥河村逝世)。
  《史话宜红工夫茶》记载:1889年春卢次伦发现宜市周边及五峰、鹤峰盛产白、青茶,且品质上乘,逐回乡筹资1000两银元,延请江西义宁州的师傅于1890年在宜市改制毛红茶2吨,次年生产5吨,均卖毛茶于汉口,获利颇丰。
  又记载:1892年卢次伦在宜市的松柏坪建”泰和合红茶号”制茶工厂,老宅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设管事、司帐、运输等10个部门和津庄(津市)、汉庄(汉口)。由遍布石门、鹤峰、五峰、长阳四县的二、三十个分庄教授茶农做红茶,并大量收购,经碎茶、筛分、风选、拣剔、焙烘、官堆、装箱等工艺精制成”黝黑而光彩”,”颗颗般大的米茶”。成品茶分为”天、地、玄、黄”四个等级。正式定名为“宜红”。“一张淡绿色的纸上,印有龙凤相对,中间出现一个椭圆,椭圆中出现端庄的‘宜红’,两旁印有广东泰和合红茶号及某年某月某日制的字样,这便是宜红的身份证——商标。”
(文曙《宜红旧事》)
  文曙《宜红旧事》认为,宜红创制人是义宁茶师舒基立。1889年,广商卢次伦与祁红鼻祖胡元龙达成协议将制茶师傅义宁舒基立借聘三年,去宜市辅佐创制宜红,并授徒培训红茶制作技术。
(微电影《宜红之父:钧大福》片段)
  微电影《宜红之父钧大福》叙述:宜红从渔洋关诞生,钧大福聘江西宁红师傅传授红茶制茶技艺,并延伸到鹤峰、石门、长阳等三省二十多个县市,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宜红茶产区。钧大福成为了宜红之父。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广东帮茶商,带领义宁师傅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洋人称为高品”。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作为汉口的英国宝顺洋行买办林子臣在渔洋关开设了宝顺合茶庄,并继承了钧大福的制茶技艺,高炳三、林子臣成为第二个宜红传承人。宝顺合茶庄设立不久,俄罗斯源泰洋行与渔洋关商人宫福泰合作设立了源泰茶庄,聘请钧大福茶庄茶师江西宁州籍师傅樊希璧为红茶制茶师。1925年,黄足三进源泰茶号学艺师从樊希璧。1934年,黄氏开始独立经营民生茶号,首创“春艳”牌宜红工夫茶,成了汉口洋行的最畅销红茶,每担同级比其他茶号高卖官银五两。
  覃士才《五峰茶业简史》载:1925年前后,江西修水人樊高升,冷德于,樊彬,樊希壁等相继来渔洋关开设茶号,精制红茶出口.他们招收我县黄足三等为徒弟,传授红茶精制加工技术.后来,黄氏成了我县一代红茶名师,1935年,黄氏开始独立经营民生茶号,并创造我县”春艳”牌红茶获全国第二名。
  汉口茶厂提供了一份19世纪中叶以后的红茶茶商及茶师名单如下,广东茶叶商人:卢次伦、均大福,江西茶人技师:樊高升、冷的于、樊彬、樊希璧,红茶之父:冯绍裘。这些人员均与宁红茶密切相关。
宜红创制人(汉口茶厂供图)
  上列史料都涉及了宁红师傅传授红茶制作技艺,虽时间不一,但樊高升、冷的于、樊彬、樊希璧等制茶技师是宁红茶师是不可否定的。也就是说宜红技术源于宁红茶师。
(修水茶叶改良场)
  宜红工夫的创制与现代化,正是和冯绍裘有关。生于1900年的冯绍裘,早年求学于保定农业专科学校,主修土壤学、农业气象、茶叶制造。1933年,冯绍裘担任修水实验茶场(茶叶改良场)技术员,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试验工作,主攻方向是改进“宁红”。他设计研制了一套红茶初制木制机械设备,首开我国机制红茶先河,成为我国机制红茶的开端。他还主持研究,设计出了一整套筛、切、风、拣、干系列茶叶加工设备,以及红茶等级标准。机制拼配宁红创制成功,此后,把这一技术和标准推广中南产茶区。
(冯绍裘)
  1950年,冯绍裘接受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命令,担任了中南区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在武汉建立了汉口茶厂。为了培养更多茶业人才,中南区茶叶公司于建国初期在武汉大学开设了“茶叶专修科”,冯绍裘亲授《制茶学》。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尚未修建,他每次从汉口茶厂到武汉大学讲课,途中往返要三、四小时,从未缺席一次。
冯绍裘任职书(中茶中南公司副经理)
  从1950年到1957年,汉口茶厂普遍采用手摇装箱的人工拼装方法,既花费大量劳力、工时多、强度大、功效低,而且拼配不均,职工昼夜不停,汗流浃背,远不能按时完成出口任务。1958年,冯绍裘组织全厂职工讨论,建议采用流动拼配、机器摇装的流水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每年3000吨红茶的拼配任务,一个季度就能超额完成。
  1959年因自然环境影响祁红产量偏低,中国方面准备用宜红代替祁红的出口。当时国内很多做红茶的人士反对用宜红取代滇红、闽红和祁红,于是时任汉口茶厂厂长的冯绍裘带头成立中国红茶专家组,研究如何与苏联进行红茶品质的谈判。汉口茶厂主要负责生产宜红茶,他坚持认为宜红的品质优于祁红,暗下决心一定找出方法证明宜红可以代表中国红茶的最高品质。他独创密码布袋法与密码审评,等到苏联专家来汉抽检之时,宜红各项指标都是第一。从此,宜红茶品质获得中国最优等级的荣誉,国内的茶业专家都对冯绍裘先生的事迹赞不绝口,对宜红的质疑之声也从此消声匿迹。

  湖南工夫红茶
  湖南工夫红茶,有两种称谓,一为“湖红”主产地是湖南省安化、桃源、涟源、邵阳、平江、浏阳、长沙等县市。一为“湘红”,归入“宜红工夫”范畴。主产地是湘西石门、慈利、桑植、大庸等县市。
  新化被称为湖红之源。据《中国厘金史》载:清咸丰四年(1854)广东茶商偕宁州茶师深入湖南各地倡制红茶,新化同期相继仿制,改炒青为红茶。
(中国厘金史)
  邹代钧,(1854~1908)字沅帆,湖南新化人(今湖南隆回境内)曾随出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钦差大臣刘瑞芬出使英、俄,曾佐陈宝箴湖南新政,根据陈三立《致汪康年第二函》可知邹与陈宝箴父子交往甚密,并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将竹塅的红茶制作技术带到新化。新化红茶曾经红极一时。据《中国厘金史》载:湘乡于1855年设厘金分局,下设分卡2所,以抽取红茶税为大宗;新化、邵阳、武岗于1856年设厘金分局,其中新化分2卡,武岗分3卡,也列有抽取红茶厘金。又载:新化于光绪初年(1875—1886)实现红茶出口,每年出口约90万箱。据1871年《英国领事商务报告》载:“湖南、湖北两省茶叶的种植扩张很快,较十年前几乎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继续扩张的新化红茶呈现高速发展之势,在湖南茶业占据重要位置。
(陈宝箴)
  1875年陈宝箴任辰沅永靖兵备道治所镇筸(今凤凰县),教民植茶种竹刨薯,就是家乡竹塅的产业模式。此时的竹塅茶为宁红工夫茶。因此陈宝箴是辰沅永靖(凤凰)红茶的第一传人。(辰沅永靖兵备道含沅陵、泸溪、辰溪、溆浦、芷江、黔阳、麻阳、永顺、保靖、龙山、桑植、靖州、绥宁、通道、会同、乾州、凤凰、永绥、晃州等县)
  据《同治安化县志》 (1871年)载:"洪(秀全)杨(秀清)义军由长沙出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指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吴觉农先生指出,"湖南生产红茶──实际也可以说是两湖生产红茶的最早时期,应在1850年(道光末)以前,亦即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除广商外,据老人回忆,“安化红茶系清同治年间由江西宁州商人在养口租谌引以行开设吉茂隆牌号,设置示范茶庄传授技术。”由于安化红茶销路好,汉寿、新化、醴陵、湘阴、浏阳、平江、长沙等地相继效仿生产红茶。其中的浏阳、平江大部分乡镇就是宁红茶区。同治《平江县志》记有红茶盛行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之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植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街,寅集酉散”的一片繁荣景象。
《同治安化县志》
  《细说红茶:中国工夫红茶》记载:石门功夫茶。清朝道光年间,广东茶商延江西义宁制茶技工来石门县泥沙镇设茶号建厂,生产红茶。
  《巴陵县志》《宁乡县志》均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广人挟重金领义宁州师傅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

  祁红创制
  祁红首创:《祁门县志·食货志》载:光绪元年(1875),胡元龙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用自产茶叶,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
《祁门县志》
  祁红茶博物馆展板内容介绍称祁红鼻祖胡元龙。据1916年3月15日《农商公报》上刊载的“大清政事奏折”云:“安徽改制红茶,权兴于祁、建,而祁、建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胡元龙为祁门南乡贵溪人,于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兴植茶树。光绪元、二年,因绿茶销路不旺,特考察制造红茶之法,请宁州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
(祁红鼻祖胡元龙)
  当代茶圣吴觉农曾组织专家考证说: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先有宁红,后有祁红,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
  祁红改良:1933年,冯绍裘先生第一次担任修水实验茶场技术员,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试验工作,创新了机制红茶筛、切、风、拣、干系列茶叶加工技术,以及红茶等级标准。此后,把这一技术和标准推广全国。
  后受胡浩川先生(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聘请到祁门试制红茶,他把修水那套机制红茶的技术,应用到祁红改良上。
(祁门茶叶改良场)
  茶师冯绍裘回忆此事,感慨万千:“1936至1937年,我调任祁门茶叶改良场任技术员,专搞祁红初精制实验工作。该场先后由日德购进大型红茶初制揉茶机和烘干机两种,以供机制红茶实验示范推广之用,提高祁红质量。”
  “第一年,祁门平里初制厂用台湾的大成式小型揉茶机和手拉百叶式烘干机,小量试制红茶,改脚踩为机揉,改竹笼烘为机烘,试制红毛茶四五千斤,经过筛分手拣,精制成成品茶,装箱运上海试销,把祁门茶商俗称西南乡祁红大王所产的王牌祁红压在后面,茶场夺得当年祁红的‘顶盘’。”上海茶商极为震动。
  “第二年,试用德国克虏伯式大型揉茶机、筛分解块机、手推烘干机等各一台,大量生产机制红毛茶约二万斤,加工筛拣后分两大批运沪销售,大受外商欢迎,并说,‘这样机制的祁红有多少要多少’又获得一个‘顶盘’。祁门茶商对茶场试用机器大量生产时,曾有人大加反对,说‘机器制茶一定要沾染铁锈和机油气味,高温快速机烘的红茶得不到祁红特有的芳香(火候香)’。这些谬传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制度腐朽,得不到及时推广。”
  茶师的亲身所历表明,当年祁红加工技术的革新,重在两大突破,一是揉捻,二是烘干。

  滇红创制
  1938年南浔会战失败以后,内地茶区生产凋敝,政府将祁门茶叶基地的人员转移到云南进行红茶的制作。为了维持华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中华民国政府转移茶叶技术人员到西南大后方,开辟新的外销红茶基地,从而恢复出口创汇,支援抗日战争。
(1940年滇红顺宁实验茶厂全体员生合影)
  1938年春天,寿景伟和吴觉农商议,从被疏散的祁红创制改良场人员中,抽调有经验、能吃苦的技术专员继续开发出口红茶。其时冯绍裘先生应邀已在中茶公司工作,9月中旬,中茶公司派冯绍裘、范和钧到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冯绍裘被分到顺宁(今凤庆县),即在凤山茶园试采芽叶5千克,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各500克,样寄香港茶市,被誉为中国红、红茶之上品,滇红由此诞生。1939年3月他开始筹建顺宁实验茶厂,边筹建边投产,采用宁红机制红茶技艺,当年试制17.4吨,定名为“云红”(后取名“滇红”),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设在香港的富华公司销往伦敦,产品因“形美、色艳、香高、味浓”,获得伦敦市场茶师的高度赞赏。优异的产品品质引起了国际茶叶市场的震动。
滇红金芽
  滇红的味道有些宁红、祁红工夫的影子,但不同的是,滇红是条索状的工夫红茶,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烤等工序制成成品茶,再加工制成滇红功夫茶,又经揉切制成滇红碎茶。是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冯绍裘也被誉为“滇红之父”。

  通山瑶山红茶
  2014年9月12日《咸宁日报》第七版以《百年瑶红 重出江湖》为题报道称:1824年,广州茶商钧大福慕名来到通山,在杨芳林设庄收茶。他请来江西义宁州以制“宁红”出名的茶工,将红茶技术带到了杨芳林。1850年前后,产自杨芳林瑶山的瑶山红茶进入盛期,比祁红、滇红都要早得多。均大福始至通山杨芳林购红茶运至广州销英国,杨芳林"瑶山红茶"促声满伦敦。从此鄂南红茶大盛,形成杨芳林、柏墩、龙港、羊楼洞、大沙坪五大茶镇,百多家茶庄生产红茶外销英、俄等国,1854年,英国买办商人方春源来杨芳林投资办茶庄,当地无人敢冒险与其合作,只有祖籍分宁、黄赡裔孙黄贻中大胆出手,与其开起了“春源和”,他从义宁州双井请黄姓族人制作红茶。至此,瑶山红茶便大量远销欧美,更是为英国皇室和贵族争相品饮。杨芳林盛时年产红茶23,000箱,羊楼洞最盛时年产红茶lO万箱,红茶庄达50余家。  
(2014年9月12日《咸宁日报》第七版)
  而正当春源和生意蒸蒸日上之时,黄贻中却英年早逝,其子黄健纯继承衣钵,并与英国商人合办了“协和祥”茶庄。他经营有方加上掌握了红茶制作技艺,茶叶品质出众,瑶山红茶盛极一时,名震世界,先后吸引八个国家在杨芳林开设茶庄,甚至使“杨芳林”这个中国偏远小镇被绘制上了当时的英版世界地图。
  1910年,瑶山红茶获得东南亚赛会二等奖,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等金牌奖,与国酒“茅台”同获殊荣。有史料记载,“当时通山茶庄36户,年经营红茶25000箱,商品流通额4.25万两白银”。有传说称,当时两斤红茶价值可比三间瓦房。
 
  浮梁“孚钉”
  “孚钉”是浮红一批一级工夫的“大面”,即“咦头”,也是货号,孚指生产厂家代号(浮梁茶厂),“钉”指级别批次代号,“钉”在左旁的“金”字代表一级,1——5级代号分别为金、木、水()、火、土,每年不同,由上级颁发,“钉”右旁的中文字代表批号,各厂自定,用代号办法,简单明了,便于运输上下货与交货验收识别。
(孚钉)
  “孚钉”是1953年,中苏茶叶贸易最早确认的浮红上级,是有价值的历史品牌,是浮梁红茶精品,受到中国茶业公司和上海口岸公司的高度好评,为苏联国家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祁红珍品。“孚钉”的成功创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前瞻意义。
  “孚钉”创制离不开两个修水人,黄崇焘和林润山。
  黄崇焘,号双井茶人,男,江西修水人。1923年出生。1949-1953年在修水从事红茶研制及茶叶教学工作。先后组建修水茶厂漫江杜家庄临时初制厂和武宁茶站,并担任厂长和站长;分别任教于办在修水的中南农林部茶叶技术干部训练班、省立修水茶业职业学校、江西省茶业训练所(1953年迁婺源),并为修水茶校编写《制茶学》《茶业概论》等教材。1953年,调浮梁茶厂(景德镇茶厂前身)任技术总指导(监制),首创“孚钉”,创制主要成员之一有高级技工林润山。黄崇焘同时兼任浮北严台站站长,主持收购毛茶三改提质实验,取得突破,全站毛茶品质优良,为“孚钉”提供了重要原料。
(黄崇焘编写《制茶学》)
  2014年4月15日大江网·景德镇频道以《浮梁“孚钉”重出江湖 江西红茶迎来希望》为题报道:1953年,茶界泰斗黄崇焘领着一批人,在浮梁茶厂开始研制优质的浮梁高山红茶,以期与祁红一较高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加之浮梁优越的自然环境,一个崭新的浮梁高山红茶——“孚钉”问世了。   
  林润山,1930年出生于修水,中专毕业,工程师。高速开辟大面积茶园,建立一流茶场的组织指挥者。1953年与黄崇焘一同调浮梁茶厂研制红茶。1953-1965年与胡汉文、黄崇焘、李昆等一批茶技干部支援浮梁经公桥初制厂、杨家坂初制厂、九龙山茶场、罗家茶园、洪源实验茶场建设,新开茶园共10000余亩。1965年他主持洪源茶场创建,安置城市青年176人,新开茶园2000余亩。1953—1970年,浮梁茶叶经历了一个较大发展时期,林润山主张引进一大批宁州种、祁门种、鸠坑种、夯坑种茶籽在新建的茶场中种植。为“孚钉”提供了优质原料。

  大冶茶裔之乡
  湖北大冶民间文艺家余炳贤称大冶是茶裔之乡,他在《江西填湖广·大冶茶裔乡》载:明洪武年间,大冶毗邻的赣西北产茶区(主要是江西宁州)迁入的移民较多,大量茶农、茶师、茶商、茶民迁徙大冶,他们插草为标,占地植茶。以后,人烟日繁,分支立庄,遂成里人。
  如,门前庄,祖籍修水长茅余思敏第六代孙政一、政二迁移居门前庄(今茗山乡门前村),今已发展成48庄,是大冶主要茶区。
  黄志庄,黄胜武携子朝西、朝道和弟胜七携子朝选由宁州十四都迁大冶宣化乡立业植茶。
  黄祖四庄,黄赡后裔先后约30户迁大冶四会乡茅潭里(今陈贵镇黄祖四村),后由黄祖四村分迁数十村。
  上余庄,余本礼由宁州潮坑迁大冶竹园(今金湖街道办上余村)。
  下余庄,余贵文由宁州潮坑迁大冶官渡口(今金湖街道办下余村)
  余胜庄,余胜八由宁州潮坑迁大冶安昌乡立庄余胜(今刘仁八镇余胜村)
  金荣村,金八千由分宁下东旌孝坊迁大冶洋湖堡(今茗山乡金荣村)。
  ……
  江西移民迁徙大冶后,以农业为主,兼以茶业,茶民把种茶、采茶、制茶技术带到大冶,乃至他们的后裔,代代相传。现今大冶的少女少妇都会种茶、采茶、制茶。茶礼茶俗大冶非常讲究,而且与江西相似。

  宁红技艺传国外
  罗伯特·福琼带走了宁红茶种及制茶师傅

  1842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由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遣,在中国开始为期三年(1842-1845)的考察任务:到中国搜集植物种子和标本,并引入到英国。他先后四次来中国,到了杭州,徽州盗窃当时全世界最具经济价值的植物样本——茶叶,了解到绿茶的制作工艺。到了武夷山茶区储运茶叶、茶籽,还带走了数名武夷山制茶师傅,以及大批的制茶设备工具。到了义宁州等红茶产区,带走了宁州茶种和2名宁红制茶师傅。
(茶叶大盗:罗伯特·福琼)
  萨拉·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一书记载:1851年前后,罗伯特·福琼与同行的两位知道哪里能找到好的茶株的中国“苦力”。当时英国市场畅销宁红工夫茶,因此中国“苦力”将罗伯特带到宁红茶区,在一座叫西峰寺的庙中,罗伯特喝到了他所喝过的最好的茶叶中的一种,庙里的主持告诉他这是由义宁州漫江上好的茶叶制成的红茶。罗伯特对宁州红茶赞不绝口,他决定将宁红红茶种引入英国。罗伯特一行在西峰寺中留宿,他发现比起拜佛诵经,当地的僧侣更关心茶叶种植。漫步于茶区,罗伯特研究分析了当地的土壤,并将样品寄给他的两位同事。经过一番周折,罗伯特成功的带走了数株茶苗及一些种子和2名宁红制茶师傅。
(萨拉·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
  在福琼《两访中国茶乡》中记录,他一共来中国四次,共采集了2.0万颗的茶苗,1.7万棵茶树种子,还带走了8名制茶工人。

  宁红远播高加索
  楼耀福《茶道青红话米砖》一文记载,刘峻周祖籍湖南,早年逃荒到汉口,被同宗祖父辈刘氏茶坊37代传人、著名茶商刘运兴收留,在汉口刘氏茶坊做学徒,师从江西义宁州的茶师冷德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应俄国茶商康·谢·波波夫邀请,受清政府和汉口刘氏茶坊委派,于十月十三日携带茶仔、茶苗到格鲁吉亚黑海沿岸的阿扎里栽培茶树。刘峻周等人还与波波夫签订了聘任合同。他们花了3年时间在巴统地区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按照中国茶厂的形式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3年后,刘峻周等人与波波夫之间的合同期满,由他们亲手建立起来的茶厂已经初具规模。刘峻周也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高加索的中国茶王刘峻周在高加索茶场(来源赵荣达《万里古茶路》)
  1897年,刘峻周回到广东,又带领江西义宁州的茶师樊高升等12名技工携着家眷,以及从国内选购的大量优质茶苗茶籽,再次回到巴统。在离巴统14公里的恰克瓦,他们辛勤劳作,试种新茶,由于土壤和气候不同,从广东带来的茶树种不适宜在黑海边生长。他们通过反复研究和试验,终于成功培育了一种新的茶树,种植面积达到150公顷,还建立了一座新的茶叶加工厂,专门焙制红茶,当地人称之为"刘茶"。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展览会上,刘峻周的"刘茶"获得了世界金奖。1909年(一说1910年),沙皇政府授予刘峻周三级奖章,刘氏也因此荣膺“高加索的中国茶王”称号。据说他是得到俄国奖章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没有取得俄籍而得奖的第一个外国人。
  刘峻周1920年在回忆录《我生活劳动的五十年》中曾这样写道:“我一个熟悉宁红茶技的人,欣然接受了建议。一个新的国家吸引着我,在那里我将成为种茶的先行者……最后决定走的有12人,我、我的译员和10名懂得种茶制茶技术的华工……”
  为缅怀这位中国茶的传播者,格鲁吉亚建有刘峻周纪念馆。
  
  以上史料可以洞见宁红工夫茶技艺传播之广而远,修水不愧为是工夫红茶的故乡。近两百年来影响久远,就是在今天依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历史占有重要位置。难怪乎,2014年1月1日CCTV-10科教频道首播90集电视纪录片《茶叶之路》,修水有两集即21集《百年宁红》、22集《修水传奇茶》,而河口、祁门、庐山云雾这些当今名茶产地都只有一集,宁红产区占有两集,足见宁红的分量。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谢小明宁红史话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