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年旱的时候,这个地浇上水了吗? 村民:旱的时候浇不上水。 记者:浇不上? 村民:没有水渠。 记者:这个地原来能浇上水吗? 村民:原来能浇上。 记者:原来能浇上水的时候,这个地的产量是多少? 村民:有一千多斤。 记者:现在呢? 村民:现在也就几百斤,六七百斤。 由于资金紧张,沟水坡灌区长期以来未能对干支渠进行节水改造,干渠工程老化失修。 记者:这种支渠它的水的利用率是多少? 丁春生(沟水坡水库管理所所长):最高是0.4。 记者:再往下呢? 丁春生:再往下可能会更低一点,因为它是土渠。 记者:完全是土渠? 丁春生:完全是土渠,水下去以后慢慢就渗漏了。 记者:它的水的利用率是多少? 丁春生:利用率也就是0.2到0.3吧。 在沟水坡灌区56公里长的支渠,有20多公里属于年久失修,336公里长的田间末支渠系,从未经过硬化处理。 彭维维(三门峡市水利局农水科副科长):现在是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这些渠道,国家基本上也没有投资,目前没有投资,地方资金原因(紧张)。 按规划,三峡市每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投入资金需要达到1.5亿元,实际每年投入可用资金仅为0.4亿元,资金缺口达到1.1亿元。日前中国财经报道采访水利部相关负责人,据测算,全国仅解决公费和小水利更新问题,未来投资需要2万亿元左右。 倪文进(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就是“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投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达到了1027个亿,是“十五”时期的4.7倍,应该说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但是针对着我们面临的这种复杂的形势,和我们巨大的投入的需求量来说,还是显得是明显不足。 刘戈: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欠账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的核心是欠账,算下来欠了几万亿的账,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直保留的是三提五统,村里和乡里还是有一部分钱,如果这部分钱可以用于公共事业,尤其是沟塘渠堰的建设和维护,那就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从2000年开始,慢慢在减少农村的三提五统,农业税取消以后,这一部分使用的钱就没有了,我们又没有专项的资金补充进来,最后就导致欠账越欠越多,越欠越深,很多原来可以使用的沟塘渠堰现在有的长满野草,有的越来越浅。 郑风田:在政策取消了三提五统之后 并没有建立新的公共事业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改革开放以后,沟塘渠堰修建很好,就是靠两工,义务工和积累工。2004年就把两工取消了,但两工一直是维护小农水的核心。原来的劳动力成本,平均下来一年要70亿左右,但原来要10块钱,现在至少100块钱,等于就是现在一年缺7000亿的维持资金。这个资金取消之后,农田水利的小农水是一事一议,现在的一事一议在很多的小村庄里就变成一事无成了。 没有维持投资几千亿的资金,是我们的治水思路有一些问题。各个地方尤其粮食主产区,一没有水就要打井,打井和池塘相比,最大问题是井越打越深,雨季的时候,一下雨到处都是水。紧接着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怕下雨出问题,很多地方想方设法排走,建很多排水设施。公共池塘有一个好处,下雨我们把水存起来,不下雨我们防止洪涝问题,离田头很近的,就直接进入到田间地头去了。为什么打井能兴盛起来,因为打井是一个私人物品,农民投资打井,产权很清晰,所以这种方式就取代了公共池塘。当我们的政策取消了三提五统,取消了农民的义务工、积累工,取消了农业税之后,我们没有新的公共事业的机制建立起来,所以就必然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 农田小水利怎样建管并重? 河南新乡杨传领家有六亩多地,今天收了六千多斤麦子,这几年新乡的旱情都很重,拿着卡去找村里的管水员,打开村头的配电房,把自己的卡,插进电表就能浇水了,跟着老杨的中国财经报道记者来到了配电房,八台电表管着八台机井,村民浇地只交电费,浇一亩地的电费只需要5块钱。 河南新乡杨传领:产量也提高了,一个及时了,再一个你看不用拖着水泵,现在插卡就可以了,很方便,确实方便。 老杨说,以前村里的水利设施是谁建谁管,到了田间地头反而没人来管,而村民又觉得,与自己不相干,很多设施就一边建一边毁,但现在这些水利设施维护是村里的事,钱也得村民自己掏,谁在浇地的时候损坏了水泵,谁家就负责外修,并承担30%的维修费,剩下的70%,由共同用这个水泵的村民共同承担。 在江西德安县林泉乡大水昄村桑家堰灌区,今年的大旱这里的庄稼也基本没受影响,这都得益于2007年注册成立的桑家堰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它是由各小组村民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统一协调堰区的管护使用,灌溉时采用轮灌和一把锄头放水的制度,一把锄头由协会选派出的代表担任,按约定时间放水,目前江西用水户协会,发展到4267个,参与农民780多万人。 杨丕龙(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所管理的灌区面积达到1240多(万亩),占江西灌溉面积的1/4,灌区受益群众也达到了1000万,占江西1/3。 江西省相关部门还将在注册登记月行管理上加大对农民用水组织的资金扶持。 郑风田:可以采用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的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认为完全可以采用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的方式。过去靠人力挖,现在城市里建高楼大厦完全靠掘土机,可以给村里买几个挖掘机,并给村庄一部分水泥,让它把水塘砌起来。2010年西部大旱,我去那儿调研,有一个村庄几年前用炸药炸了一个大坑存很多水,村庄没有任何用水问题。此外,农村要算一笔帐,是打工呢?还是留在家里?如果外边打工能赚很多钱。你可以提一个标准,我给你多少水,我给你多少机械,这样一来,用个一年左右,彻底地把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起来,我们基本上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