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大县的强工“样本” ——修水县全力决战工业700亿发展纪实 九江日报记者 周振华 姚星宇
修水县雪人服装产业园由中山市针织制衣有限公司和修水返乡企业家合资兴建,总投资5.5亿元。 产业园内现在落户服装鞋帽类企业14家,工人700多人,年内有望达到20家。 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年创利税1亿元,安排就业5000人。(九江日报记者 杨青 摄) 编者按:我市“决战工业一万亿”战略实施以来,全市各县(市、区)积极响应,确定目标,制订措施,真抓实干,形成了“决战工业万亿、全力做大九江”的热潮。为全面系统宣传报道全市各地主抓工业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九江日报、浔阳晚报近期组织精干力量赴各县(市、区)采访。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各地发展工业的做法和成就。 天沅高科机声隆隆,新中英陶瓷产销红火……走进盛夏季节的修水,处处能感受生机勃勃、你追我赶的氛围。近年来,修水县紧紧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做强企业,做大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新路子。今年1至4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21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29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利税总额10.65亿元,同比增长11.33%。全县共引进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签约资金33.77亿元。 抓“牛鼻子”交“好卷子” 特色经济做大做强 近日,记者来到沃可视电子发展有限公司,只见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忙着组装车载电子网络产品。据公司有关负责人王万威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的实景导航系统为国内首创,年可生产车载智能安全行车实景导航系统20余万套,自去年底投产以来,产品热销国内各大城市。 沃可视喜人的景象彰显修水工业强劲的发展后劲,这正是其化劣势为优势的缩影。地处边远山区,不靠海、不沿江、不临湖,不通铁路无水运;工业底子薄,经济基础差,财力不殷实,这是修水发展工业的劣势。大县要大作为,大县要挑大梁。面对诸多劣势,修水人深知坐不得、等不起。 立足实际,修水谋定而后动。“围绕决战工业700亿的目标,我们将重点打造矿产品加工、食品医药、机械电子三大产业板块,围绕现有标准厂房,推进工艺饰品、五金锁具、礼品包装、服装鞋帽、水暖卫浴五大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修水县委常委、工业园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位华说。 发展工业经济,贵在抓重点、牵“牛鼻”。修水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县,已发现有用矿产32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超过3000亿元。近几年,该县积极整合钨、钼、钒、石英、石灰石“五朵金花”及页岩气等优势资源,提高准入门槛,瞄准“国字号”“中字头”企业以及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力争引进一个大项目就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实现规模开发和资源循环利用,成功引进中国节能、中国建材等央企以及科陆电子、厦门钨业等上市公司。去年,新引进落户了硫酸铜等一批重大项目,大力推进页岩气勘探,全县累计落户亿元以上矿业项目16个,实现矿业总产值100.45亿元。 在做强矿业经济的同时,修水不遗余力做特生态经济。该县积极引进北京更香集团对宁红集团公司进行重组,进行宁红茶深加工和绿茶、保健茶研发生产,打造出一个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科研、商业开发于一体的大型茶叶生产企业,让百年宁红老树发新芽。以宁红为龙头,目前全县茶园面积12.6万亩,茶叶产量9.75万担,产值达2.66亿元。“养蚕人”身强体壮,“神茶”逐显“神功”……去年以来,该县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抓手,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推广、人才引进、信息服务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年完成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2.62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5.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4.02亿元。 从“雁南飞”到“凤还巢” 返乡创业风生水起 在修水欧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各种巨型机械高速运转,生产线上紧张忙碌。2012年春节,胡坚胜在了解一系列支持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后,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在他看来,回家乡发展,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