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黄庭坚传

旗下栏目: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黄庭坚在泰和干了啥?

来源:庐陵脆声 作者:庐陵脆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3-04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黄庭坚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先是被“罚铜二十斤”,接着吏部安排他“知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这是大宋朝的通例,不得势的官员便排挤出京城开封,通通往南方赶。
   接到调令,黄庭坚从开封启程前往泰和。十月途径安徽怀宁,他的舅舅李常在此地任职,便做了短暂停留,与舅父同游了此地名山天柱山山谷寺,并自号“山谷道人”。
  那一年,黄庭坚36岁了,距离他23岁登进士第已经13年了。官场上摸爬滚打了13年,还是一个小小的知县,而且是南方僻远之泰和,难免有点心灰意冷。自号“山谷道人”,应是心中生出了林泉之意。“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可贵的人格,也是仕途不顺最后的倔强和坚挺。
  泰和县城现在有一条路叫“山谷路”,纪念的就是黄庭坚,可惜很多泰和人并不知道这条路的由来,不知道这条路的文化意义。只知道山谷路是吃烧烤的好去处。
   一路舟车劳顿,直到1081年春天黄庭坚才抵达泰和。来泰和做知县肯定非黄庭坚所愿,他的内心是有明珠暗投的郁闷的。这在他1081年写的《秋思寄子由》里有所体现,诗是这样写的:“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当时也被贬在与泰和不远的江西高安县。这首诗前两句写“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借景抒情表达了他感叹光阴易逝的感伤。确实,在宋朝,37岁对一个心有大志的男人已经是个不小的年龄了,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壮志难酬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生活总是折磨那些有原则有底线的人。黄庭坚未必不聪明,也未必不知道那些官油子是如何身登大位的,只是他的孤高耿介不允许他这么做而已。所以第三四句他笔锋一转,就算我37岁还是一个小小的知县,但“我也要像那高卧云壑的老松,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除非那在沧江挽纤绳的一万头牛才能把我这棵老松拖走”,表达了他守志不渝,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勇气。
  元丰五年(1082年),这是黄庭坚来到泰和的第二个年头,那一年,黄庭坚做了中国文化史上两件著名的事。一是书写了《戒石铭》,二是创作了使泰和声名大振的七律《登快阁》。
  1082年十月黄庭坚写下了著名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警戒自己,意思是说官员的俸禄来自于百姓的血汗,要对得起老百姓上交的租税,要关注老百姓的民生,贪赃枉法,是天理难容的行为。后南宋高宗以黄庭坚版本刻石立于天下郡县公署入口,令出入公署的各级官吏每天看到警醒自己。
黄庭坚书御制戒石铭
  但警醒自己的从来不是一块石头,因为每天看到戒石铭而贪赃枉法的人总是前仆后继,能警醒自己的从来都是自己的修养。黄庭坚书写16字戒石铭倒不是出于某些官员的喊喊口号而已,而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自律和对百姓的真正同情。他在泰和写过一首《戏和答禽语》:“田中啼鸟自四时,催人脱裤著新衣。著新替旧亦不恶,去年租重无裤著。”他说“田野里的布谷鸟都能随着四时的变化而换羽毛,它‘布谷布谷’的声音像在催促人们脱下旧裤子换上新衣服,可是去年的租税太重啦,老百姓连根本就没钱买裤子,哪里还有新衣呢?”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黄庭坚官虽不大,但是大宋的文化名人,无论诗词书法都是一流,他的作品肯定传播得快而且广,他是要写给谁看的呢?他未必不知道租重的缘由,也未必不知道这样的诗会得罪人甚至是最高统治者,但他就是要写。他不是一个为了自己前途而选择大唱赞歌的人,可惜我们今天很多官员在一个千年以前的封建知识分子面前要矮很多。
  泰和原本籍籍无名,但黄庭坚来了,他大笔一挥写下《登快阁》,泰和就声名远扬了。道光版《泰和县志》称:由是快阁不以地传,而以人传,不以人传,而以先生之诗传。
  诗言志,以情胜。黄庭坚的《登快阁》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呢?
泰和新修快阁,上书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起联黄庭坚自嘲为“痴儿”,“痴”用泰和话翻译叫“大巴神”,就是说自己傻,自己蠢的意思。他说“我这个傻子做完了自己的分内事,来到了快阁倚在栏杆上欣赏黄昏的美景”,一个23岁出道38岁仍仕途坎坷的才子,“痴”固然是贬义,然而又何尝不是褒义?因为“痴”还有执着的意思。黄庭坚无疑是执着的,他执着于自己的内心,执着与自己搭建的精神家园。 修水网
  对黄庭坚来说,与其追求仕途不如理解仕途。尽管被贬泰和,但在心胸开阔的黄庭坚眼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泰和县城名澄江镇,得名于此联)泰和的天也远大,月亦分明。景由心生,无远大之心,无澄明之心,焉能得此天,何处得此月?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为此诗颈联。黄庭坚以伯牙、阮籍自比,钟子期已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这是很委婉又很明显的寄托:我黄庭坚心怀志事,可惜世无知者,不如学伯牙绝弦不鼓。阮籍是竹林七贤,瞧得上的人用青眼看,瞧不上的人用白眼看,现在我身边已无我值得青眼相看之人,就把青眼给酒吧,不如聊借美酒遣怀自娱。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尾联的归船、长笛、白鸥,组成了一幅弃官归隐之图。也呼应了黄庭坚来泰和赴任路上自号“山谷道人”的林泉之志。
  不过,有归隐之志还得有归隐之由。绝代才子怎能和帝王作对,你才子的归隐不就意味着我皇帝昏庸吗?1083年元丰六年朝廷一纸调令,黄庭坚不得不离开泰和北上,在当年十二月移监德州德平镇。
  中国真正的文人官员向来不背弃儒家的人本思想,屁股始终是坐在人民这边的,黄庭坚毫无疑问是这种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他虽然嫌泰和知县官位甚小,但却不敢怠慢了孔子“在其位,谋其政”的教诲。在泰和当县令时,有一次听闻大蒙笼山民对抗官府,于是亲自前往调研实情为自己的决策打基础,写下了著名的《上大蒙笼》:“............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盐无食米。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HULING

黄庭坚系今江西省修水县人,此为修水黄庭坚纪念馆正堂
  诗的前半部分写了大蒙笼险恶的自然环境,山民们愿意在这偏僻险峻的地方生存,实在是贪官污吏的盘剥让他们不得已而为之。后半部分写了大蒙笼山民的民风,“向来陆梁嫚官府”见出此地民风强悍,不服官府管制,名声在外。而答案是此地百姓衣着举动俨然良民;村民“陆梁嫚官府”根源在“吏曹扰之”,即不堪忍受官吏的盘剥;村民的愿望也合情合理:只欲官府不要诛求殆尽,能过着贫困而平静的生活。
  好一句“但愿官清不爱钱”!文字是思想的延伸,透过这平淡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百姓利益而不惜批判顶层上司的七品芝麻官。这样的诗在北宋诗坛是极其少见的,这样的人在北宋官场也是少见的。或许,在现代官场也极其少见。
   但文明的星火从来不会熄灭,泰和就有,黄庭坚就有。泰和何其有幸,迎来了这个貌似文弱却又铁骨铮铮的硬汉子。
  泰和古称西昌,自东汉末年建县至今将近两千年,这近两千年来,派往这里做父母官的如过江之鲫,太多的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但黄庭坚是不会被湮没的:只要还有泰和,就有他的历史;只要还有文化,就有他的故事。
责任编辑:庐陵脆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