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记实 民间故事 黄庭坚传

家乡的红枣树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孙 彬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8-29
         又到了红枣成熟的季节,我想起了家乡的红枣树。
        我的家乡一一修水县全丰镇,历来就有栽种红枣树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株红枣树,象征着早生早发,幸福吉祥。

        每年到九、十月间,一眼望去,大片大片的山林都是红枣林,家乡的红枣又红又大又香甜。省内外前往收购红枣的客人络绎不绝。因此声名远播,全丰镇也因此被冠上了红枣之乡的美誉。
        红枣树尤以苏区村最多,苏区村每户出售红枣的收入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呢。

        一直以来我心中就有个疑问,为什么苏区村就那么多的红枣树,别的村就好少?
        直到我参加工作了才弄明白:红枣树抗旱,耐寒,生命力非常顽强,即使在贫瘠的山坡上,也能结出累累的果实。因而,家乡人也把红枣叫"露水作物",不需太多投入,它又不会和其它的作物抢占耕地和肥料。 内容来自xiushui.Net

        苏区村是较为贫困的山区村,山多田水,能用来种粮的耕地少之又少,长年主要靠吃国家的返销粮,仅有的土地也就是一些瘦弱的山坡地,但通风向阳,所以适宜栽种红枣树。
        山下的村,田土比较多,但要承担上交国家的公、余粮征购任务,必须要用来种粮食。红枣是苏区村的一个支柱产业,成了该村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营全丰供销社,根据红枣产业情况,创办了一个"全丰密枣"加工厂。收购本地的红枣加工成无核的"密枣",既方便了枣农的红枣销售,又提升了枣农的红枣产值和价值,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供销社的企业经济效益。
        "全丰密枣"香甜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当时人们走亲访友首选的礼品。那个年代,"全丰密枣"驰名省内外,成为最抢手的商品,供不应求。 本文来自修水网

         全丰镇政府因势利导,号召全镇人民发展红枣,在进苏区村口的旗山,开发了千亩红枣基地。

        记得,每到季春时节,苏区村的那片枣林,到处一片翠绿,流淌着令人心醉的色彩;枣花蛾黄,娇羞美丽,灼灼其华,美不胜收。
        有一种辛弃疾笔下的:"忆醉三山芳树下,几层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味如庐橘熟。贵似荔枝来,闻道商山馀四老。橘中自酿秋醅,试呼名品细推排。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的景象,枣花香气袭人,朴实无华。

        而那些枣树却依然朴实无华,它们似乎无意赶赴那场“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百花盛事,有一种“不管桃飘与李飞”,不与桃李斗芳菲,勿与杨柳争春色的境界。

        待到季春后,百花凋零始芳菲。一簇簇淡黄色的小花藏在绿色的叶片中悄悄绽放,飘着馨香。 xiushui.Net

        夏日里,枣树繁茂的枝叶在空中向四周伸展,用粗壮高大的身躯和密集的枝叶遮挡着炎炎烈日的炙烤,为路过的人们撑起了一把把遮阳伞。

        记得我们小时候在红枣成熟的时节进山打柴,挑着柴火回家路过枣林,总要在树荫下歇息一会。摘上几个红枣,嘴里嚼着脆甜的枣味,喝上几口清凉的山溪水,一身清爽。

        那时,我总要想起杜甫的一首有关红枣的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黄绿色的枣树叶,红彤彤的枣子,简单素净,淡然优雅。让劳累忙碌而又清贫的时光,依然有如诗一般的恬静和美好。

        回忆起那片枣林,在湛蓝色天空映衬下,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惊艳了秋的萧瑟,温暖了秋日的薄凉。与秋同庆,笑脸充盈着快乐,生活里写满了百般期待……

       到了秋尽冬临,寒风潇潇,枣叶落尽,光秃秃的树梢上还挂着零零星星、没有被打下来而熟透了的红枣。总要引得觅食的鸟儿翩然而至,为死寂沉沉的冬日增添了几许生命的活力。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如今我离开家乡有二十余年了。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移民扶贫,重工轻农,大多数的青壮年都弃农进城务工了。年迈的父母很无奈,大多都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那一片浸泡着祖祖辈辈汗水、养育自己的土地。

       他们大多数人含着泪水,丢下了那一片片多少年给自己带来收入的枣林。离乡背井,或外出务工,或进城帮子女们照看孩子,当起了“保姆"……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还在牵挂着记忆里那片饱经风霜的枣林是否还在?那片土地是否也在荒芜?那一棵棵枣树是否还在张开臂膀,为过往的庄稼人遮挡烈日和风雨、默默奉献。

        家乡的红枣树呀,你是否还顽强地在那儿生长,任凭风吹雨打、天寒地冻,依然挺立、守护着美好的家园;也守护着我们那个还未走远的记忆?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孙  彬:笔名一杆竹,男,汉,江西人,退休公务员。闲睱喜文字,好涂鸦,自娱自乐。诗歌、散文、小小说等各类作品散见于《中国社会报》《中国法制报》《江西日报》《当代诗报》《中国档案》《文学与艺术》《作家与文学》《岭南作家》《中国文学》《江西作家文坛》《中国诗歌网》《东方文学网》和《国际诗歌网》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共700余篇(首),多次获全国性征文奖。部分作品被选编入《中国最美游记》《新时代诗典》《中华当代诗典》《1998中国诗歌年鉴》《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杏花楼》等书。
责任编辑:孙 彬

上一篇:清 秋

下一篇:艄公邱师傅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