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周斌专栏

旗下栏目: 冷建三专栏 周湖岭专栏 周斌专栏 东方啸专栏 卢曙光专栏 刘经富专栏 谢小明专栏 石平专栏 查迎春专栏

义宁州,红茶技术输出地

来源:修水网 作者:周斌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29
  义宁州,红茶技术输出地——探寻中国宁红茶源流之四
  由于清末民初罗坤化、莫雪岷、郭敏生三大茶工祖师和众多茶人的不断创新制作技术,勇于开拓外销市场,宁红茶进入了空前辉煌的时期。
  罗坤化在汉口获得了俄罗斯太子“茶盖中华,价高天下”的赠匾;莫雪岷创制了“杯中菊花掌上枪”的宁红龙须茶,将茶叶销到香港市场,并赢得了“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崇高赞誉;郭敏生及其家族在宁红茶制作技艺上不断创新,茶叶品质不断提升,制作的茶叶分别在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博览会上斩获大奖。由于质量上乘,产量庞大,宁红茶一时成了风头无二的全世界红茶销冠,几乎占到全国整个外销量的80%以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红茶能够与之匹敌。现代茶圣吴觉农曾经盛赞宁红茶为“礼品中的珍品”,并挥毫题词:“宁州红茶、誉满神州”。
  在宁红茶产生之后,尤其是称霸世界、畅销全球的几十年中,宁红茶技艺不断推陈出新,新的种茶技术、新的制茶技术不断涌现,并涌现了以罗坤化、莫雪岷、郭敏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宁红茶制作大师。当全国各地新老茶区需要制作红茶或要提高红茶品质时,就需引进技术人才,大家都把引进人才的目光投到了义宁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宁红茶制作技艺就走出了深闺,走出了幕阜深山,走向了全国,宁红茶的基因和血脉就在众多茶区和茶叶品牌中得到了传承,甚至是发扬光大。 本文来自修水网
  宁红茶制作技艺向外输出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景德镇市浮梁县。
  浮梁是历史悠久的茶叶传统产区,1200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在《琵琶行》里写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当时浮梁产茶的盛况。一千多年来,浮梁茶走的都是中国传统茶叶的发展之路,一直到清代道光年间,才引进宁红茶制作技艺。宁红茶制作工艺的传入,给浮梁茶叶生产带来了技术性革命,浮梁开始转型发展红茶,逐渐形成了“浮红”,并以“外形美观、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而闻名于世。民国四年(1915 年),浮梁的天祥号选送的工夫茶“浮梁红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
  至于宁红茶制作技艺是怎么样传到浮梁,目前还没有发现具体的证据,但茶叶界对此却形成了共识。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对此做了肯定的结论:“浮梁红茶承袭宁红制法而有所创新,发酵适度,火功讲究,故能兼具祁门之香与滇红之醇”。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茶叶学会原理事长、著名茶叶专家程启坤先生在《中国茶经》中也有类似表述。1953 年,茶界泰斗、修水县桃里人黄崇焘被中茶公司由宁红茶原产地修水调至浮梁,带领一批茶人在浮梁茶厂研制优质的浮梁高山红茶“孚钉”,这是浮红中的精品,得到了中国茶业公司和上海口岸公司的高度评价,也体现了宁红茶制作技艺在浮梁的传承与发展。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脱胎于宁红茶的浮梁红茶的制作技艺,又传入了浮梁的邻县,也是茶叶产区的安徽至德县(至德和东流合并后为现在的东至县),后由至德茶商余干臣传入祁门。
  祁门县处于安徽南部皖浙赣三省交界之要地,四面环山,地形险要,虽在大山之中,但陆路四通八达,因而被湘军统帅曾国藩选为其大本营驻扎之地。祁门输入宁红茶技艺有两条路径,一条由至德输入,一条直接聘请宁红茶师输入。清光绪以前,祁门不产红茶,只产安茶、青茶等,且销路不畅。光绪元年(1875 年),祁门南乡贵溪人胡元龙在培桂山房筹建日顺茶厂,用自产茶叶,请宁州(今修水)师傅舒基立按宁红经验试制红茶。历经多年改进,到光绪 8 年(1883 年),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红茶,胡元龙被后人尊为祁红“鼻祖”,舒基立是祁红创始人之一。祁红后来居上,到其鼎盛时期,其茶品质量和外销数量均称霸一时。吴觉农在谈到宁红、祁红时,曾经说过“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先有宁红,后有祁红”。并挥毫题词:“宁红祁红,并称世界之首”。
  宁红茶制作技艺在向东传播至浮梁、至德、祁门等地的同时,也在向西输出。
  湖北省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在其网站上介绍宜红时说:清道光四年(1824),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宁红茶发源地)的技工来到湖北宜昌五峰县渔洋关,将宁红茶采制技术传授给当地茶农,并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至汉口转广州出口。这是宁红茶技艺传入五峰县的开端,为宜红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咸丰甲寅年(1854 ),广东茶商高炳三带领义宁师傅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产品由渔洋关运汉口出口,因品质优良,洋人称为“高品”。此后,红茶制作技术逐渐在五峰及周边的鹤峰、长阳等县推广开来。
  光绪丙子年(1876 ),林紫宸等广东茶商聘请宁红茶师傅到鹤峰县进一步改进红茶制作工艺。1889 年春,卢次伦发现宜昌市周边及五峰、鹤峰茶叶品质上乘,遂回乡筹资,于 1890 年延请江西义宁州的师傅改制毛茶,并于次年扩大生产。他通过遍布石门、鹤峰、五峰、长阳四县的二、三十个分庄教授茶农做红茶,并大量收购,经碎茶、筛分、风选等工艺精制成茶,正式定名为 “宜红”。
  1925 年前后,江西修水人樊高升、冷德于、樊孝花、樊竹卿、樊希壁、吴东升,还有一个陈姓师傅,相继来渔洋关开设茶号,精制红茶出口。他们招收当地人为徒弟,传授红茶精制加工技术,培养了如黄足三等一代红茶名师,使得宁红茶技艺在五峰县得以传承和发展,推动了宜红茶产业的壮大。《五峰县志·人物志》还记载了这七位来自修水的制茶师傅。
  宁红茶制作技艺在抗日战争时期,又向西南的云南传播。
  1938 年,抗日战争爆发,东部传统红茶产区被日寇占领,茶叶生产受到极大破坏,生产的茶叶被日本控制,国民政府失去了茶叶这一出口换汇的重要资源,支持抗日的一根重要的经济支柱被摧毁。这时,冯绍裘受中国中茶公司委派,前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他发现云南大叶种茶品质优良,具备制作优质红茶的潜力。基于此前在宁红茶等方面的研究经验,冯绍裘决心尝试用云南大叶种茶创制红茶。这时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次茶叶史上的革命,因为此前的红茶都是用小叶种茶叶为原料制作。 本文来自修水网
  冯绍裘是湖南省衡阳县人,1933 年在江西修水实验茶场担任技术员,主要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实验工作。1934 年,他研制出的宁红茶可与锡兰利普顿红茶相媲美,成为茶市抢手货。在此过程中,冯绍裘深入掌握了宁红茶的制作技术,为其后来创制云南红茶奠定了技术上的坚实基础。
  来到云南顺宁(今凤庆县)的冯绍裘,借鉴宁红茶等红茶制作工艺,结合云南大叶种茶的特点,经过反复试制,制成红茶和绿茶各500克,500克红茶寄往香港茶市,这些红茶茶汤橙红透亮,香气浓郁,被誉为红茶之上品,“滇红”由此诞生。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建成,成功制出首批红茶500担,出口英国后,在国际茶市上大获成功。冯绍裘成功创制滇红,具有非凡而伟大的意义,因为他为我们中华民族坚持抗日,夺取抗日胜利开辟了一条重要的财源。冯绍裘确立的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四大工艺,至今仍是滇红的核心技艺。
  民国时期的漫江宁红村茶师莫家,先后到过九个省的茶叶企业。解放前,修水县还有很多制茶师傅被聘请到湖南安化等地传授制茶技术。解放初,国家在修水茶叶实验场开办中南茶叶培训班,招收学员94人,毕业后被分配到七个省的骨干茶厂担任技术负责人,他们是新中国第一批茶叶技术人才,他们将宁红茶制作技艺传播到了整个中南大地,也将宁红血脉传承到了中国主要的红茶产区。
本文来自修水网

  宁红茶制作技艺在输出外地之前,早就在周边地区传播流布。首先从核心产区漫江、山口等地向全县各地传播。然后,由山口、漫江、复原向铜鼓传播,由三都、黄坳向武宁传播,由大椿、港口、全丰向崇阳传播,由白岭向通城传播,由大桥向平江传播,周边县再向通山、阳新、蒲圻和浏阳等临近地区传播。这样,慢慢地在幕阜山周边地区形成了宁红茶产区,但修水仍然是宁红茶的核心产区,而漫江、山口则是宁红茶制作技艺的研发创新中心。

  2025年7月2日

责任编辑:周斌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