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档案

旗下栏目: 红色修水 修水古建 修水文物 古树

山谷故里溯源

来源:修水报 作者:xiushui 人气: 发布时间:2007-01-15

 
南   崖

      由于连绵大山的阻隔,古代修河两岸的人们出行都得依靠漫长曲折的水路。
黄庭坚就是撑着长杆从双井到修城,又从修城漂流到远方。公元1040年,时任分宁主簿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修城对岸的旌阳山麓创建了濂溪书院。黄庭坚来到修城,因为深深景仰濂溪先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选择在濂溪书院学习,不久他把住所搬进了距书院不到一里的南山崖。
与旌阳山不同,南崖仅仅是一座矗立江边的石崖。石崖上环境清幽,古木参天,是一个读书参禅的雅地。
    黄庭坚初到修城时,已是满腹经纶、名振四方的少年文人,他在南崖结庐而居,吟诗习字,吸引了县域许多文人雅士前来拜会。南崖一时高朋满座,煮茶论诗,文风涌动。黄庭坚到底是个清静之人,大部分时间他愿意独处南崖,他愿意每日都轻轻地踱过这里的每一条小道、每一级台阶,巡视这里的株株古树、座座亭楼。南崖顶峰,冠云亭里,诗人经常在此凝视南崖下修河往来如织的船只,崖下薜荔树盘根错节,万条春藤随风迟疑摇摆,黄庭坚久久地凭栏而立,日行风涌,多愁善感的情绪似乎又平添几许,但少年成长的心思却没人能够猜透。
    一年春上,黄庭坚泛舟于南崖水域踏春寻诗,突然江上阴风怒号,浪涛翻滚,船只几欲翻沉,黄庭坚知道此水域一向多阴风险滩,翻船事故频发,情急之下,他朝天三拜,不久风浪渐渐平息,船只也安全靠岸南崖。事后,笃信佛教的黄庭坚提笔书写了一个斗大的“佛”字并镌刻南崖绝壁,他欲以“佛”之威,镇妖避邪。之后,南崖水域翻船事故也就很少了。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然而,黄庭坚的命运像修河一样,曲折多湾。作为北宋江西诗派的盟主、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从未做过大官,却总是处在政治斗争的风尖浪口。
    公元1083年,39岁的黄庭坚从太和赴德州上任时,由鄱阳湖进入修河,返回修水。船泊南崖,他写下了“平生来往湖上舟,一官四十以包羞”的诗句。两度丧妻的黄庭坚早巳厌倦了宦海沉浮的命运,他想逃离却又不能自拔,此次回家,获知其胞妹也已故去,他内心再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
在返程之际,故友们在其旅舟上为他饯行。南崖渡口,旌阳山下,稀落的灯火已经点亮,修河上有哀婉的《阳关三叠》传来,满川的风月泛起,这一切刺痛了落拓旅人迷茫的心。
别酒一觞,有泪纵横,黄庭坚不禁悠悠吟道: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这饱含离愁的诗,其实也暗藏着一个朝代的别恨,它是北宋王朝的亡国之音,当时朝廷新旧两派反复争斗和挤压,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王朝力量不断削弱。公元1105年,满腔愁怨的黄庭坚客死宜州贬所,22年后即公元1127年,北宋因“靖康之耻”而宣告终结。
    自北宋以后,南山崖就被人们视作为黄庭坚的象征。人们用保护和修葺南崖景物的方式来寄托对黄庭坚的怀念,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南山崖风光古朴依然。1983年,南崖被辟为黄庭坚纪念馆。馆内记载了黄庭坚的生平事迹,收集黄庭坚手书墓志铭等国家一级文物数件,省级文物书法碑刻29通。大部分都是他的代表之作。这些书法碑刻的原件现在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它们有的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的存放在台湾,还有的存放在日本。这块黄庭坚手书的戒石铭,曾是他的为官准则,当年南宋高宗观看后,敬佩之至,恨不同时;遂诏令全国州府郡县,勒之于衙门,以警示百官。

HULING

    如今,当你漫步千年的南崖,你会发现它其实就是座江南雅致的园林,园林不大,但这里的亭楼,碑刻,古木和小径都经过了后世精心巧妙的设计布局,这符合黄庭坚对文学艺术的一贯苛刻追求,整个园林恰如他一首奇正相生的代表诗篇。
修水网

双   井

      如果乘船从南山崖出发,穿过如诗如画的十里秀水,逆行十五华里,便到了黄庭坚的出生地———杭口镇双井。
    双井是村名,它因这里有两口底部相连的古井而得名。
    双井村前的南屏山秀美挺拔,像一个玉树临风的处子。平缓恬静的修河水,不觉对它多了一次深情的回眸,这一回眸,修河水便流成了千古不变的一弯明月。这便是被誉为修河第一湾的明月湾。
千百年来,这弯代表相思的“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无限乡愁。14岁的黄庭坚就是从这里走出,开始了他坎坷而多彩的人生。“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芜”。在异乡,黄庭坚每每回首,首先触及他眼眸的,总是故乡的那一弯明月,频频回首之间,青丝换成白发,白发又变成记忆,如今明月依旧,而斯人早已远逝。
    公元1105年初秋,羁于旅愁的黄庭坚终于闭上了他疲惫的双眼,病逝于广西宜山贬所破旧的小南楼,终年61岁。公元1109年春,黄庭坚的尸骨由友人苏伯固、蒋伟扶柩归葬故里。
黄庭坚墓地地处双井村西南,面积达600平方米,墓地面向修河,目送流淌不绝的修河水,虽然经常有人前来拜谒,但人散后,却只有风儿和坟头的青草诉说着千古的寂寞。

xiushui.Net

    北宋时期,这个小农庄,孕育了包括黄庭坚在内的四十八位进士,这在那个时期是极少见的。当时,由于黄氏祖辈书香一脉的熏染,这里书院林立,学风热炙,咏哦之风浸漫每家每户。黄氏作为撑起双井耕读之风的脊梁,遂成为双井乃至分宁的望族。而如今,这里黄姓凋零,杂姓居多,让人感受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历史变迁。
    一石中双井的故事妇孺皆知。传说如有人能一次用一颗石子投中双井两口井,那他就必定会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这太难了!可少年黄庭坚却做到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用一扁平石块用力甩去,石子落进一口井里,忽地又窜出水面漂到另一口井里沉下去了……黄庭坚用“打水漂”的方法一石中双井,从此声名远扬。
    高峰书院前的这条村道,黄庭坚每日意气风发地走过,书院里那些稚嫩的琅琅书声,渐渐消融在他少年老成的背影中;高高的钓鱼台上,少年单薄的身影静静的守候着,见有人来,便连忙摆手,怕是人来鱼惊,今天又得厨烟不济了。
    清明谷雨,春茶既成。一遍春雨后,或是一场大雾中,双井茶园的茶叶又探出了娇嫩鹅黄的身躯,春茶年年相约,跳跃在双井村妇的指尖。
    唐代《茶谱》记载:洪洲双井白芽,制作极精。北宋,黄庭坚常在故里亲自制作双井茶,并赞之曰:此茶昔日天上有,如今遍种双井村。他将精制的双井茶,广赠京师名流,一时名动京华,欧阳修盛赞为“草茶第一”,并撰诗云: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xiushui.Net
    公元1087年暮春的京都,时任著作佐郎的黄庭坚收到了故乡寄来的双井春茶,黄庭坚喜出望外,还来不及品尝,他就想到了老友苏轼对双井茶也情有独钟,便叫仆人送些过去,临出门时,他又把仆人叫住,欲写诗一首,与茶同赠,提起笔,黄庭坚思绪万千,他仿佛看到了挥毫泼墨的东坡先生,他不由想起几乎送去苏东坡性命的“乌台诗案”,以及随后的被贬黄州,想起了变幻的官场和起伏的人生,于是黄庭坚笔墨纵横,所有的感情都凝聚在这首《以双井茶送苏子瞻》中:
人间风日不到处,
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
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
落石畏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
独载扁舟向五湖。
    写完诗,黄庭坚凭窗而立,京城的景象变得慢慢迷茫,在眼中渐渐清晰起来的是:弯弯的明月,和故乡的茶园。

内容来自xiushui.Net

责任编辑:xiushui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