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长州岛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严格来说,黄埔军校有大陆黄埔与台湾黄埔之分。大陆黄埔又有“前黄埔”与“后黄埔”之分,黄埔六期是黄埔军校的分水岭。“前黄埔”是指国共合作的黄埔一至六期,是黄埔军校的黄金期;“后黄埔”则指国共分裂后的黄埔七至二十三期。 大陆黄埔(1924年6月黄埔军校建立至1949年12月蒋介石败退台湾)25年间,幕阜深处的赣西北修水县,先后有100多名热血儿郎,怀揣梦想,考进黄埔军校,在这座大熔炉里接受淬炼,在风云激荡的年代,书写森罗万象的答卷,演绎迥异纷呈的人生。 黄埔前六期教官2人:查阜西、廖士翘。 查夷平(1895-1976),又名查镇湖,号阜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创建初期曾任训练部教官。后成为著名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是近代公认的琴坛领袖。 廖士翘(1892-1951),字卓如,是黄埔军校创建初期著名教官,曾任黄埔军校工兵科主任,黄埔南京本校附设军官团高级教官,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教育长。抗日将领。 一期(1924年5月入学)3人:钟烈谟、钟建勋、雷德;二期(1924年8月入学)1人:丁国保;三期(1925年1月入学)14人:余锡祺、卢石英、钟冠英、钟祖荫、朱赤、徐明新、王铁猛、余锡祉、余翼群、陈士元、陈泽寰、李茗高、吴连楚、方冀升。 四期(1926年1月入学)10人:晏俭、饶东篱、李奠华、周俊夫、甘棠复、丁振英、谢国枢、丁萎、李雍熙、沈绪水。五期(1926年1至3月入学)19人:王骏、郑国杰、赖鸣天、胡国梁、沈堃、魏宜衡、熊楫、丁国柱、张健儿、朱渭滨、宁醒民、许石麟、刘东悟、龚启、陈振亚、熊禹疏、龙法荀、张永峰、韩士杰。六期(1926年10月黄埔本校入学、1928年4月南京本校入学)10人:魏衡、魏恒华、梁正材、戴煌、郭坚、卢效先、胡坚、王尹衡、周弼、石砚贻。 修水网 大陆黄埔军校中的修水师生,有国军少将以上将官16人,将星璀璨。其中,前六期11人,含中将3人:廖士翘、卢石英、朱赤(追赠),少将8人:丁国保、钟祖荫、余锡祉、余翼群、陈士元、陈泽寰、晏俭(追赠)、谢国枢;后十七期5人,皆为少将:卢晓楼、卢作松、吴天霁、胡轶凡、车德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钟烈谟、雷德、余锡祺、余锡祉、甘棠复、王铁猛、朱渭滨、朱赤、沈堃、王骏、吴天霁、刁奇等黄埔修水学生,在北伐战争、苏维埃革命和抗击日寇侵略中出生入死,先后牺牲。 2022年8月26日,《浔阳晚报》刊登了笔者的拙文《幕阜深处走出的黄埔生》,文中对黄埔前六期的修水黄埔生之入校年龄、别名、来自乡镇、所在期次与科队、任职经历、趣闻轶事等,特别是对查夷平、廖士翘两位黄埔教官的生平与成就,钟烈谟、雷德、余锡褀、王铁猛、朱赤、沈堃、王骏等黄埔学生的英雄事迹已作敷陈,在此不再赘述。 笔者将本文谓之为《幕阜深处走出的黄埔生》,接续对黄埔七至二十三期,即国共分裂后的“后黄埔”总共十七期的修水师生略作粗浅阐述。因资料和信息掌握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以查漏补缺,增减修正。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黄埔后十七期,有修水教官2人,学员40人(含3名祖籍外地的修水人)。教官2人:卢晓楼、卢作松。 卢晓楼(1902-1951),又名卢成宝,水源乡卢源人。曾留学苏俄东方大学,1924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九江团地委成立,当选为委员长,后脱离革命,任黄埔军校教官等职,少将军衔。 卢作松(1913-1991),号振亚,渣津镇东堰人。抗战时调黄埔军校任教官主任,陆军少将军衔。1949年到台湾后,任国民党中央侨务委员会专员、处长等职。 七期(1928年12月入学)4人:吴天霁,大桥镇朱溪街人;熊肇基,四都镇彭姑人;黄琦,号玉琦,太阳升镇人;毛纯一,步兵第三大队第八队学员,乡镇不详;八期(1930年5月第一总队入学、1930年10月第二总队入学))2人:郑国鼎,号建邦,东港乡台庄人;冷翊平,黄龙乡洞下人;九期(1931年5月入学)2人:冷崎,号逸岑,黄龙乡白沙桥人;郑赞育,陆军步兵上校,溪口镇人。 十期(1933年7月第一总队入学、1933年8月第二总队入学)1人:陈光前,乡镇不详;十一期(1934年9月第一总队与第二总队同时入学)2人:钟训尧,马坳镇黄源人;胡轶凡,号亚担,白岭镇桃树人;十二期(1935年9月入学)1人:郭震亚,杭口镇人;十三期(1936年9月入学)2人:熊沛余,渣津镇人;车宁远,义宁镇人。 HULING 十四期(1937年12月第一总队入学、1937年10月第二总队入学)4人:朱华,号飞六,漫江乡杜市人,胡承汉,白岭镇桃树人;傅朝汉,字沔池,号治洲,太阳升镇人;涂雄,宁州镇桃里人;十五期(1938年1月入学)2人:胡鸿图,白岭镇白岭街人;孙正武,漫江乡人(祖籍湖南洞口);十六期(1938年10月第一总队入学、1939年1月第二总队入学、1939年3月第三总队入学))2人:胡国藩,号志宏,白岭镇桃树人;胡杰,号思治,白岭镇桃树人。 十七期(1940年4月第一总队入学、1940年5月第二总队入学、1940年6月第三总队入学)6人:徐廷瑜,号挹峰,宁州镇人;李如白,黄港镇南坪人;邱作霖,号月轩,义宁镇人;傅朝裕,太阳升镇人;卢华如,第二大队第六队学员,乡镇不详;龚良贤,第三大队第十二队学员,黄沙镇茅田人;十八期(1941年4月第一总队入学、1941年12月第二总队入学)2人:李奠乾,汤桥乡人(祖籍湖南平江);罗新德,修水人(祖籍重庆涪陵)。 十九期(1942年12月第一总队与第二总队同时入学)2人:熊兆,号耀林,布甲乡人;陈昂,第七(陕西风翔)分校第三大队第九队学员,乡镇不详;二十期(1944年3月入学),暂未确定该期有修水籍学生。 修水网 二十一期(1944年6月与1945年1月分两批入学)5人:车轩,号助华,新湾乡南茶人;车轰,号群杰,新湾乡人;车自东,号岳,新湾乡坑口人;车德星,号金石,新湾乡人;晏楚屏,第五总队上校总队长,白岭镇人;二十二期(1947年12月第一总队入学、1948年7月第二总队入学)2人:胡思滁,号继欧,白岭镇桃树人;卢润,号镇藩,白沙乡卢源人(今水源乡或黄龙乡);二十三期(1948年12月第一总队入学、1949年1月第二总队入学)1人:平安群,号肇华,上衫乡黄金坑人。 平安群是现有资料表明,最后一名毕业于大陆黄埔军校的修水学员。尚未明确期次的学员19人:刁奇、车德峨、卢亮、包镇、李作云、陈集梧、陈译新、邹训文、何绍香、何维馨、何以谦、林郁志、林尚志、胡庆勋、胡国英、徐士俊、赖振家、熊起龙、熊自耀。 按地域分布,黄埔修水生遍布修水县境之白岭、全丰、路口、黄港、黄沙、何市、汤桥、义宁、宁州、渣津、东港、大桥、上衫、水源、黄龙、山口、漫江、太阳升、四都、马坳、杭口、西港、上杭、新湾、布甲、溪口等20多个乡镇,占比超过全县乡镇总数的三分之二,分布之广,可见一斑。 修水网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后黄埔”时期的修水黄埔生,秉承了黄埔前六期“修水老大哥”的精神,在抗日战场上戮力杀敌,同样卓尔不群,可圈可点。 1948年3月民国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抚恤处编印的《忠烈将士名录》记载,抗日战争期间(1937.7-1945.8)国民革命军修水籍(部分)抗日阵亡将士172人,其中少将两人。一名是“抗战牺牲的第一位江西籍将军”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旅长,黄埔三期的朱赤,另一名是国民革命军第109师参谋长,黄埔七期的吴天霁。 吴天霁(1902-1940),1902年出生于修水县朱陂厂(今大桥镇)。毕业于仁义高小,从戎后考入黄埔军校,任黄埔军校第七期少校区队长。抗战时期任国民革命军109师少将参谋长,为抵抗日军侵占陕西,率部死守渭南潼关,“不教日寇度雄关”,1940年在“潼关保卫战”对日作战中阵亡。 刁奇,黄埔军校毕业,在对日作战斗中身先士卒,以身殉国;钟训尧,毕业于黄埔十一期,曾任中、苏、美联军干训团将校班任团长、政训主任等职,在抗战前线奋勇杀敌,身负重伤,被铨叙荣誉二级功勋。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三都镇(今太阳升镇)是修水的东大门,抗战时期多次遭到日寇飞机轰炸。1939年8月至9月,日寇盘踞三都20多天,奸淫掳掠,罄竹难书。傅朝裕、傅朝汉、傅继祖、陈译新、陈集梧、赖振家、邹训文、韩蔚生、王礼文等热血青年,面对日寇暴行,义愤填膺,怀着家仇国恨,先后参军,毅然踏上抗日战场。 傅朝裕担任战地督察官,亲临战斗前线,监管督战,军法严明;傅朝汉、傅继祖、陈集悟、赖振家、邹训文等参加了上高、长沙、常德、衡宝、桂林等著名会战;陈译新担任远征军杜聿明部团长,在异国他乡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在缅甸腊成战斗中,他率全团阻击日寇,同鬼子拼刺刀,身负重伤致终身残疾……傅朝汉、傅朝裕等先后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奋勇作战,个个身手不凡,先后火线立功升职,有8人担任少校、中校团长(主任),被誉为“一镇八团长”。 “碧血凝长剑,骚魂着大翰。驱倭肝胆烈,唾玉月云寒。”抗日爱国黄埔军人,诗人傅朝汉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傅朝汉(1915-1968),字沔池,号治洲,毕业于黄埔十四期,历任国民革命军教官、排、连、营长、团政治处中校主任等职。随部转战华中、华南抗击日寇,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几次命悬九泉。1949年12月,于成都率部起义,后客居湖南桃江,著有《朝汉诗存》三卷,计1500余首,现存世300余首。 HULING 新湾乡,地处修水北部边陲,是车姓聚居地之一。1938年6月,日军进逼武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被迫迁至湖南武冈,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又称“黄埔武冈分校”)。当年,在新湾(民国时分设新塅、罗湾、回坑乡)这个山窝里,先后就有车轩、车德星、车轰、车自东、车笑伍等多名车姓青年考入该校。 “1944年10月,日寇攻打韶关,第三战区总司令顾祝同命令武冈分校学生军赶到梓山、南雄,阻击日军。我们学生兵随所在营队赶到指定地点,伏击日军,在阵地上坚持了七天七夜,炸毁日军坦克一辆,歼灭日军100多人。”回忆起军校的峥嵘岁月,年逾九旬的车老仍思维缜密,表达清晰。 因成绩优秀,战功突出,1944年12月车轩被调入黄埔第三分校(成都分校),编入黄埔二十一期六大队二十三中队步科学习,同期还有车德星、车轰、车自东等学员。 2015年9月1日,南昌市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员会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编著的《浴血抗战》-江西抗战将士采访录与日军罪行调查史料一书正式发布,《黄埔学生兵车轩的回忆》被该书收录。车轩是最后一个离世的大陆黄埔军校修水籍学员。 本文来自修水网 车德星辗转四方,后定居江西赣州;车轰、车自东随蒋部退往台湾,车轰后成为台湾著名资深教育家,曾任台湾统一民主党主席,2001年黄埔军校校庆,遴选为杰出校友,2004年病逝;车自东曾任台湾新竹市新闻部部长、参议员…… 大浪淘沙,泥沙俱下。毋容置疑,黄埔军校修水学员中,也有少数冥顽不化分子,逆历史潮流,以人民为敌,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车德峨,又名车正,新湾乡南茶人,黄埔军校毕业,原系国民党军少将旅长。1949年4月,车德峨部被解放军击溃后,遂窜至修水、武宁、铜鼓一带,纠集残兵败卒拼凑起一支2000余人马的反动武装,自封司令,组成“湘鄂赣反共救国军第六纵队”,负隅顽抗。车匪所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终被我人民解放军全歼。1950年3月26日,匪首车德峨被执行枪决。 1949年12月,蒋介石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1950年10月,黄埔军校以高雄凤山维武路1号以所谓“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延续。 本文来自修水网 直到今天,台湾的黄埔军校名称仍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校学生也仍然接续大陆时期的期数,被称为黄埔军校多少期学生。然而这只不过是延续了原来的名称,利用了表面形式,真正的黄埔军校已经死了。 悠悠百年,往事如烟。据1991年5月编印的江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通讯录》记载,健在且登记在册的黄埔军校修水学生,仅剩胡鸿图、李奠乾、罗新德、熊兆、车轰、李如白、孙正武7人。 如今30年过去了,这些黄埔老人也已陆续离我们远去,一代“黄埔修水生”成为永恒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多少黄埔学子和他们的故事湮没在滚滚红尘中,成为一个个永远的谜……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朱旭东:江西修水人,《古城旧梦》特约作者,从事检察、纪检监察工作卅余年。业余爱好收集整理撰写革命题材故事。 本文来自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