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关:茶人心中的圣地——探寻中国宁红茶源流之一
———— □∕文:周 斌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之一,是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只要是懂茶的人都知道,武夷山中的桐木关,而对于茶的爱好者、茶的从业者来说,这里绝对就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更是中国红茶的精神地标。 武夷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北接浙江仙霞岭,南临广东九连山,长达 550 公里。其北部的最高地段是福建和江西两省分界线,武夷山还是闽江和赣江的分水岭,是闽江的主要源头。武夷山地势北高南低,北段山峰普遍在海拔 1000 米以上,其中黄岗山海拔 2158 米,是武夷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东南地区的最高峰,被称为东南屋脊;南段山峰的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下。 武夷山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丰沛、气温适宜、日照和蒸发量少、湿度大、雨日雾日多等特点。年均温在 12℃—18℃,降水量在 1400 毫米 —2100 毫米,武夷山云雾缭绕的山涧、丰沛的降水与微酸性土壤,共同构筑了茶树生长的“理想国”。 千里武夷山绵延在赣闽边界,虽然山高岭大,但在山岭之间也有便于人们通行的孔道。这些通道,由于军事的需要,官府都设置了关隘,从北到南分别是岭阳、焦岭、寮竹、温林、观音、分水、童子、桐木、赤石九大关隘。在这九大关隘中,通行人员最多的是分水关,是赣闽之间古代最为重要的通道关隘,而桐木关则是在茶叶史上影响最为重大而历史最为悠久的关隘。 湖岭 桐木关大峡谷南北长约80公里,堪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进入峡谷之后,只见两侧山峰直插云天,有的地方巉岩叠嶂,有的地方岩壁陡直如刀削斧劈,山沟石涧间的瀑布如破折号般时断时续,跌落成银练飞溅;漫山杂树翠竹的绿色在六月的骄阳下浓得似化不开的颜料。一条溪流在乱石间欢腾跳跃,溅起雪白水花。黑色沥青路沿山脚蜿蜒,串起溪边茶园与村落。修剪规整的茶畦如绿色绸带缠绕山坳,掩映在绿树幽篁之中的村居时隐时现,俨然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秘境。 6月12日早上,我们一行6人从武夷山市出发,经过星村镇后,就一头扎进了桐木关大峡谷。 车子在峡谷之中穿行了近30公里之后,来到了一处较为开阔名叫庙湾的地方。来过此地的王总大声说,“停车,就是这里!”我们下车之后,两块一人多高的大石头赫然入目,一块上书“正山小种发源地”,一块上书“金骏眉发源地”。 “千声万声呼唤你,正山小种、金骏眉发源地就在这里!”我们一行六人,有修水县漫江红茶业公司的掌舵人,有著有《盛世宁红》的文化学者,还有累计撰写 13 万多字宁红茶文稿的研究者。对这群宁红茶的从业者与发烧友而言,庙湾这个地方在几个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可想而知。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跨过小桥,靠右有块卧放的硕大石头,上面镌刻了三个鲜红的大字“正山堂”,这就是研制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正山堂的祖庭。据正山堂员工说,八百年多前的南宋初年,江氏先祖从中原迁居武夷山,落户桐木关下,世代以种茶为生。过了四百多年,到了明朝中后期,一队官军夜宿庙湾,睡在刚采摘下来摊铺在地而松软的茶青上。第二天官军走后,看到满地发红变质的茶青,江氏先祖心疼得要命,丢弃又舍不得,还是按照原来的制茶方法反复揉搓,然后用马尾松焙干。茶叶吸收了大量的松烟,色泽变得乌黑油润,虽品相异常,但却有种甜丝丝的醇香,泡出来的茶汤色红亮如琥珀,并有类似于桂圆干的焦香味。 江氏先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茶叶挑到星村集市出售,直到下午才以极低价售完。第二年,竟有人找上门来,以高于正常茶叶价格数倍的价格订购这种无心插柳而成的“变质茶”,这种特殊的茶叶就是红茶,世界上第一杯红茶就在桐木关的山沟里诞生。 现在,一项科学成果的产生,有明确的记录,有科研论文来阐述,而红茶的起源,却是一件缠夹不清难以说清楚道明白的事情。桐木关北面的江西铅山县也是武夷山红茶的重要产区。安徽农大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所长詹罗九教授通过查找有关历史材料,并进行科学论证,然后郑重宣称:“……所以,屯绿是眉茶的鼻祖,河红(铅山河口红茶)是功夫红茶的鼻祖,当之无愧。” 周湖岭 到底红茶起源于桐木关南面的庙湾,还是北面的河口,似乎河口证据更为充分,底气更为充足。但不管怎么样,红茶起源于武夷山中桐木关大峡谷南北闽赣两地,当为不争的事实;正山小种发源于桐木关下的庙湾,金骏眉由正山堂创制,也是大家众口同声的共识。 正山小种红茶、金骏眉都属于全发酵类红茶。因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正山小种之“正山”是正确正宗之意,是与“外山”相对而言的称谓,即真正的武夷山高山茶区。 以桐木关为核心方圆50平方公里,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一种相同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红茶统称“正山小种”。“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不同于云南、贵州、印度等地的大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 武夷山南面的福建,涉茶县众多,茶叶种植面积大,茶园管理非常到位,我们走过的道路两旁,都是茶面修剪整齐、干净整洁绿意盎然的茶园,随手一拍,都可以做电脑美轮美奂的桌面。同时,他们创新意识强,正山堂2005年研制的金骏眉高端红茶投放市场后,立即风靡全国蜚声海外,创造了红茶乃至整个茶产业的新高度。 湖岭 他们的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比如正山堂茶业,立足武夷山,面向全国全球,在国内有关地方建立多个分厂,生产正山堂下不同的子品牌产品,2024年销售额达到十个亿。2024年,仅武夷山一个县级市,其茶业全产业链产值150多亿,茶产业真正成为了富民产业。 飘然一片白云里,身在人间心在天(白居易《登武夷山亭》)。从庙湾继续上行,终于到达了海拔1150米的桐木关隘口关楼。关楼两则山势陡峭,关楼的两端和山体紧紧地连在一起,只留下关门可以通行。如果将关门关闭,任人插翅都难以飞越,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由于海拔较高,山间林梢不时有白云缭绕,有山岚纠缠。站在关下,竟有云雾飘然而至,将人温柔地裹于其中,使人不知在高山之上,还是在云天之中。 第一层关楼之上,“桐木关”三字花岗岩匾额镶嵌在垒筑关楼的岩石之中。在二层回廊栏杆的南北两边,“武夷山国家公园”七个铜字特别醒目,提醒着人们正身处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南向关门的东侧,紧挨关门树立了一块巨石,上面一行鲜艳的朱红大字“桐木关——万里茶道第一关”,将人们的思绪拉到了一百多年之前,红茶远销欧洲和俄国的往事之中。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英国有一首民谣唱道:“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这就是英国中产阶级及上流社会雷打不动的下午茶时间。英国喝下午茶风气的形成,和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直接相关。凯瑟琳人称“饮茶皇后”,当年她的嫁妆就有200多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那个时代的英国,红茶之珍贵堪与银子匹敌。新王后高雅的冲泡品饮的表率作用,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品茗风尚迅速风行并成为高贵的象征。 由英国而传播到德法等欧洲国家,又传到俄国,红茶成了西方中产阶级及上流社会须臾不可或缺的高端饮品。而红茶,当时仅有中国出产,在贸易流通之中,在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茶叶运输道路,由于将茶运输到西欧和俄罗斯,要么是海路,要么横穿大半个中国,其路途均在万里之上,当今研究人员将其称为“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由红茶产区和加工贸易节点组成。比如,武夷山红茶,包括山南山北闽赣茶区的茶叶,在清代“寸板不得出海”的禁海时期,只能通过朝廷批准的唯一的临海商港广州出海。朝廷指定茶叶对外贸易由广州十三行具体负责,因而,需要外销的茶叶必须首先运到广州。 武夷山红茶从闽赣各产区汇聚到铅山县河口镇,上船之后,由信江直达鄱阳湖,再转赣江,溯水而上,到赣江源头大庾县(今大余县)后,由水转陆,通过梅关古道翻越大庾岭,再由广东南雄、始兴,到韶关,可转北江水路直达广州。外商通过广州十三行购买茶叶之后,装上大船,由海路到欧洲。后来,上海开埠以后,武夷山茶叶即由鄱阳湖进入长江,顺流直下上海,经上海运往欧洲。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五口通商之后,福州成为外销口岸之一,武夷山红茶基本上沿发源于桐木关的九曲溪而下,再汇入崇阳溪,入建溪进入闽江而到福州。而运往俄罗斯的茶叶,一般入江之后,溯流而上到汉口,再转汉水至襄阳上岸,从陆路经唐河、社旗、洛阳、晋城、长治、祁县、太原、张家口、归化至库伦(今外蒙乌兰巴托),终点为中俄贸易城恰克图,再由俄商运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无论海上茶路还是陆上茶路,其路程均在万里之上,“万里茶道”名副其实。桐木关为茶路的起点关隘,故谓为“万里茶道第一关”。 站在桐木关巍峨的关楼之下,北望南眺,只见视野之内皆是重峦叠嶂苍茫一片,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风靡世界的红茶,孕育了正山小种和金骏眉,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红茶从山野走向世界的壮阔历程,也展示了中国红茶未来的星辰大海。 当福建茶企以创新的精神奔赴新的征程时,我们修水茶人仍在苦苦追寻宁红茶的复兴之路。或许,桐木关的意义不仅在于“发源地”的荣光,更在于它始终提醒着:一片茶叶的传奇,从来都生长在历史的褶皱里,也生长在当代人的手中。我们坚信,我们修水人也一定会创造宁红茶新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