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文化生活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边远农村,一年到头看不到几场电影,看一场演出都成了人们的奢望,记得孩提时,大人编的顺口溜:“七月打一算,八月有戏看”,这一年中,只有八月时,才能看到县“宁河剧团”下乡演出。演出之前,县宁河剧团和沿途各公社为了聚集人气,鼓舞人民群众的士气,把演出计划早早地“泄露”出去,沿途各公社的人民群众,闻悉县宁河剧团要下乡巡回演出,纷纷翘首以盼。 正因为物以稀为贵,县宁河剧团每到一地,当地的人民群众就象过大节日一般,首先,由公社派出接“驾”队伍,帮助运输戏装道具等;其次,做好演出场、住宿、饮食的安排;三是,做好宣传和安全保卫工作。贴出海报,组织民兵维持秩序。 演出的当天下午,十里八乡的人民群众早早地吃罢了晚饭,穿着格外整洁合适的衣服,特别是年轻的小伙和姑娘们,拿出了自己最心爱合适的穿戴,把自己收拾的格外的亮丽。年轻的妈妈们,除了自己精心的打扮一番外,还特别的注意将自己的子女也装扮得格外的吸人眼球。我妻朱赛男回忆小时候一家人去公社所在地古市街看“宁河戏”时的情景:演出当天,早早地吃罢晚饭,母亲首先用香皂给我们三姐妹洗好澡,用彩色绸带给我们扎好辨子,換上了干净得体的衣服、鞋子,又帮两个弟弟收拾整洁后,从老家汪坪塅里步行三里多路,赶到古市街的演出场。父亲早早地在剧场摆好凳子,在门口迎接我们,还为她们姐弟五人准备了香喷喷的花生。沿途的亲朋好友看见了我们,都夸我妈心灵手巧,夸我们姐妹兄弟漂亮,妈妈为此也乐得合不拢嘴。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我们进入剧场后,只见剧场内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外面还有不少的观众不断地往里面挤,演出场内各种汗气味扑鼻。 大约晚八点钟左右,一阵开场戏剧锣鼓之后,演出正式开始了。那个时候我们年纪小,根本看不懂在演什么,也不知道剧情,只觉得戏台上演员穿着奇装异服,拿着刀枪,进进出出,听也听不清,听清了,也不懂,纯粹是看个热闹。成年人多半也是来会见亲友,凑热闹的。剧场里也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似乎了解剧情和表演技巧的,对演出品头论足…… 不管演出什么剧和表演得怎么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活跃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演播手段多种多样,也用不着去剧场里挤,在家里打开电视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如果这样还觉得不过瘾,还可以从外面买来影像带(片),从头看到尾,一边看,一边吃着瓜子,喝着小酒。如果想看大屏幕,去影剧院感受大剧场的氛围,大剧院里设施豪华,秩序井然,还在中央空调,是少男少女和年轻夫妇们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