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东南散记之七 黄冈,自古便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在这片 1.7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名垂青史的人物:佛教禅宗四祖、隋唐时期的道信,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而在团风县,一个名为林家大湾的小村庄,更走出了赫赫有名的林氏“三杰”——林育南、林育英与林育蓉。 ![]() 穿过林家大湾的村口大门,眼前的景致豁然展开:左右两侧是低矮的山岭,中间一座山岭蜿蜒至两三百米外便缓缓收住。三座山岭勾勒出两条山垄,右侧山垄幽深绵长,层层梯田顺着山势向山中延伸,几位农民正忙着收割田里成熟的稻谷,金黄的稻浪与青绿的山林相映成趣;左侧山垄相对较浅,中间一方水塘静静卧在其间,塘边山脚下,密密麻麻的房屋错落铺开。水塘下方是一片停车场,停车场东侧矗立着一座黑瓦黛墙的建筑,大门上方悬挂着“林家大湾军事展览馆”的匾额,字体遒劲有力,格外醒目。 本文来自修水网 走进展览馆,浓郁的军事氛围扑面而来。大门两侧设有售卖纪念品的摊位,货架上摆满了手枪、步枪、战车、大炮、军舰、飞机等军械模型,种类齐全。同行的妻子特意为孙子挑选了一把能打火药、发声响亮的手枪模型,孩子拿到时定会满心欢喜。这座展览馆虽显民间气息,没有精致的布展策划,也少见珍贵实物,但墙壁上悬挂的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清晰地勾勒出林氏“三杰” 的成长轨迹,生动展现了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让人驻足良久,心生敬意。 林育英,化名张浩,1897 年生于林家大湾,是林氏“三杰” 中的兄长。在堂弟林育南与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影响下,他早早投身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的第七个月(即1922 年 2 月)就加入了共产党,从此踏上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征程。他先后在武汉、大冶、长沙、上海、香港、满洲等地奔走,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与各项革命工作,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1924 至 1925 年,他远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汲取先进革命思想;在党的“六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 1930 年,因叛徒告密,林育英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折磨,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他得以出狱,随即被派往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5 年底,他辗转回到陕北,凭借共产国际的权威与对革命事业的赤诚,更借助与张国焘的私交,耐心劝说张国焘取消伪中央,为促成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立下汗马功劳,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此后,他先后担任援西军政委、八路军 129 师政委,与刘伯承并肩作战,在敌后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重要贡献。1938 年,他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42 年 3 月 6 日,因长期积劳与伤病,在延安不幸病逝,年仅 45 岁。 周湖岭 3 月9 日,林育英的安葬仪式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与朱德、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为他抬棺送灵,用最庄重的方式,表达对这位革命战友的深切哀悼与崇高敬意。倘若林育英能活到 1955 年且始终在军队任职,以他的功绩与资历,或许也能被授予元帅军衔 —— 这是人们对他革命生涯的高度认可。 林育南,1898 年 12 月 15 日出生于林家大湾,是“三杰” 中的老二。在恽代英的引荐下,他成为三人中最早投身革命的人,1921 年底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他先后在武汉、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工作,专注于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的组织领导,在群众中播撒革命火种。1927 年,在中共“五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年,他牵头筹备湖北全省总工会工作,还兼任泛太平洋劳动大会秘书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等职,在工人运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929 年,林育南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秘书长;1930 年,任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为苏维埃政权建设积极奔走。然而,革命道路从非坦途。1931 年 1 月,因叛徒出卖,他在上海被捕。在狱中,敌人威逼利诱,他却始终坚守信仰,宁死不屈。同年 2 月 7 日,他与其他 23 位革命烈士一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于龙华,年仅 33 岁。他用青春热血书写了对党的绝对忠诚,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林育蓉,便是大名鼎鼎的林元帅。关于他的功过是非,历史早已给出公正定论,在此无需赘言。 我们还专程参观了林元帅的故居。这座故居依山而建,以夯土为墙,仅有低矮的一层,形制与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的故居颇为相似,但夯土墙体比砖墙更显厚实沉稳,透着一股质朴的乡土气息。故居内同样没有太多实物陈列,与展览馆一样,主要依靠图片与文字,讲述着主人的过往经历,简单却真挚。 站在故居前的地坪上,环视四周景色:苍翠的山岭、挺拔的绿树、斑驳的土墙、古朴的黛瓦、清澈的水塘、依依的垂柳,每一处景致都让这座山村更显秀美。若不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探访,这里定会是一片静谧祥和之地,让人忘却尘世喧嚣。 从故居的形制与建造质量不难看出,林家祖上并非大富大贵之家,墙壁上的介绍文字与故居内的陈设,更印证了这一点。但“三杰”的父祖辈,却有着超越时代的远见——他们洞悉世道发展离不开文化根基,深知生于山沟的子弟若想出人头地,唯有刻苦读书。于是,他们节衣缩食,全力供养子弟求学,让孩子们在黄冈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正因如此,林育英才有机会远赴苏联留学,开阔眼界;林育南得以考入北京医学专科学校,钻研学问;林元帅则顺利考入广东黄埔军校,投身军事领域。在那个文盲充斥的年代,能接受如此系统的教育,即便称不上专家学者,也绝对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而这些求学经历与知识储备,正是“三杰” 能够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事业中担当重任、跻身高位的重要基础。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在团风,在整个黄冈,与林家大湾相似的村落不在少数,家境殷实的家庭也并非特例。为何偏偏是林家大湾,走出了这样三位出类拔萃的英杰?细细思索,最关键的,莫过于林家父祖辈那着眼长远的睿智眼光,以及他们深深植根心中的“知识改变家族命运”的理念——正是这看似朴素却充满哲理的信念,为“三杰” 的成长铺就了道路,也让这座小村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卧虎藏龙之地”。 2025 年 11 月 11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