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我县新一轮包村帮扶开局之年,全县111个县直(驻县)单位深入3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以健全基层组织堡垒为核心,以理清发展思路、改善基层设施、发展农业产业、改变村容村貌、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全力推进包村帮扶工作—— 驻村入户,摸村情解民意。一轮包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县委书记黄斌,县委副书记、县长孙朝辉和县四套班子其他领导,分别到所挂乡镇村组调研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摸村情解民意。包村工作组通过走访村组群众,察看山水林田路,调查当地的民风民俗,认真书写民情日志,建立记录民情台账,收集整理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及诉求,并进行销号处理。县茶科所作为黄龙乡洞下村新一轮包村帮扶单位后,该所工作组成员深入到洞下村,就如何开展好工作与村“两委”、党员代表及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并组织村干部到马坳镇黄溪村参观学习,同时出资1万多元,为洞下村购买了办公桌椅、会议桌椅等办公用具。各工作组还以“千名干部进乡村,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开展为契机,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全年共收集群众急需解决的难题及诉求302件,已解决265件。 深入调研,制定帮扶计划。帮扶单位都抽调熟悉农村工作或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班子成员及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贫困村中,到群众家里拉家常,吃百家饭,串百家门,充分听取村民对发展经济、提高收入的意见建议。县公安交警大队为杭口镇厚家源村确立了以扶贫开发、维护社会治安为重点,力争通过发展村级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一个主导产业,创建一个活动场所,化解矛盾纠纷尤其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办好一批惠民实事的帮扶工作思路。各包村工作组明确了优先安排让多数村民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实际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和着力改善贫困群体的发展思路,制定了驻村发展三年规划。按照计划和规划,明确帮扶措施和完成时间节点,将相关内容在村组公开栏中长期公开,实行按时间节点销号管理,接受群众监督,实实在在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健全班子,夯实组织基础。包村工作组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按照党组织分类定级要求,抓“两委”班子,带党员队伍,切实提升贫困村的争创能力,选派班子成员担任包村工作组组长,兼任帮扶村“第一书记”,县委组织部挑选了36名工作组长担任乡镇帮扶队长,兼任包挂乡镇副书记,列席乡镇党委会议,把新选聘大学生村官优秀安置贫困村担任村书记或主任助理。通过深入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党旗引领合作社”等活动,把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双带能力强的年轻人吸纳为党员,全县154个贫困村中共培养发展党员268名。开展了无职党员承诺上岗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完善“三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帮助完善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促进村党组织活动规范化。 尽其所能,夯基础活产业。一年来,111个县直(驻县)单位从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420余万元帮扶,协调争取项目169个,折合资金4200余万元,解决贫困村一批急需解决的难题。其中,筹集资金争项1032.6万元,帮扶修建村组公路16.7公里,便民桥梁6座;筹集资金争项2200万元,争取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16个,维修河堤3280米,渠道3456米,解决3.2万余亩农田灌溉问题,解决3万余人安全饮水难题;协调资金及项目1086万元,对28所破损村小校舍进行了维修加固;筹资争项300余万,对22个破旧村部进行了升级改造;筹资200万元,对近千名困难党员、群众发放了慰问金。各工作组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村的基础和条件,积极构建与特色主导产业对接。县水保局积极引导白岭镇温泉村党员群众进行茶、油茶种植,目前已流转山场近1000亩;县科技局积极引导余塅乡小坪村林农改造残次林200余亩,扶持养殖黑山羊大户1户;县发改委积极引导产业大户新扩茶叶200亩、桑园300亩;县卫生局积极引导种养大户在管好现有500余亩桑园的基础上,新扩桑园面积100亩;县政府办积极引导产业大户新造桔园500亩;县国税局引导台庄村发展特色山露菜300亩;县委办积极引导黄溪村蚕桑大户新扩桑园200亩;县物价局为白沙村种菜大户提供种菜技术和市场信息;县政协办积极引导桃坪村村民新造100亩油茶基地;县教体局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蔬菜300亩;县地税局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研究,种植大棚蔬菜200余亩,组建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