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修江源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书画 记实 民间故事

吊黄楼的思念

来源:修水网 作者:黄露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07
  “千年文史留双璧,万里长江起一楼”。这是四川宜宾吊黄楼上的门联,由家兄君平撰书。“吊黄楼”是黄庭坚离开宜宾两年后,当地士民得知其病逝的消息自发组织捐钱而建。早先叫“思贤堂”,因清嘉庆版《宜宾县志》有载:“治北,对江,昔人吊黄庭坚兴建”字样,后人称之为“吊黄楼”。
  吊黄楼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几经改址扩建现有建筑面积830多平方米,为须弥底座,飞檐翘角,黄色琉璃瓦屋面,仿古门窗,斗拱三层古典式建筑。
  绍圣元年(1094年),北宋文学家、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因编修《神宗实录》得罪朝廷被贬黔州,即现在的重庆彭水县,正当黄庭坚在彭水度过艰难的前三年,好不容易妻儿团聚、生活安宁,准备在黔州长期居住时意外又来了!绍圣四年(1097年),黄庭坚有个表兄张向调任夔州(今奉节县)为官,当时彭水属夔州管辖,按朝廷的回避制度规定,黄庭坚被移监到戎州即现在的四川宜宾市,从此结束了在彭水的四年经历,开启宜宾的四年生活。
纪录片《一代宗师黄庭坚》调研组在宜宾

周湖岭


  黄庭坚一生乐观通达,常以佛心面世。刚到戎州时面临三大考验:一是生活物资匮乏,没有吃的;二是人生地不熟,没有朋友;三是体弱多病,很难支撑。难以想像那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几十口家眷,从一个山区转到另一个山区生活,“蜀道之难”能活下来是多么不易。可对黄庭坚来说生活的困苦在其次,内心的苦闷才是最大的敌人。好在他乐观开朗,很快赢得地方官民的关爱和支持。他把住处名为“槁木庵”、“死灰竂”,意思是以此谢病杜门,在最艰难的时刻是宜宾这块温暖的土地向他展开热情的怀抱。宜宾的官员士子们不但不以罪臣视之,反而以士大夫的礼遇照顾他,这大大增强了山谷老人的生活信心,也激发了他无穷的文学创作热情。
  在宜宾黄庭坚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歌赋,有23件辉煌的书法作品,如《苦笋赋》《荔枝绿颂》《安乐泉颂》《诸上座帖》《花气诗帖》等不朽名篇,为宜宾的历史文化打下了厚重的基础。
  吊黄楼位于宜宾市长岷江东路的流杯池公园,相传“流杯池”是当地官员为方便黄庭坚与文人雅士们相聚饮酒作诗而准备的,仿西晋会稽山阴之兰亭雅集,造流觞曲水于江岸,引得八方文人常来与山谷老人相聚为欢。如此传说属实,那也是古代文坛一大盛事矣。可惜史载不详,无处考证。
本文来自修水网

  2024年4月25日至27日,纪录片《一代宗师黄庭坚》摄制组一行五人来到宜宾,调查研究黄庭坚在戎州的那段历史。在五粮液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陈丽女士的引导下,本人第二次瞻仰吊黄楼,这一次有充足的时间虔诚而仔细地研读每个楼门上的对联和匾额。当时我真诚地接收了陈丽院长的邀约,帮助改版宜宾黄庭坚纪念馆及山谷公园的相关联文。回京后我以书面回函的形式,把这次在吊黄楼上想到并感悟到的历史文化,用联文的形式呈送给宜宾供改版参考,不知最终是否帮上忙了。记得有一联是这样写的“谁说美酒喝不醉,只是骚客未了情”,本想以此联怀念黄庭坚当年在宜宾饮“姚子雪曲”治好手风痛的感人故事。
图片
  文章要结尾了,还是用一首七言诗来圆满本文开头引用的吊黄楼门联,以此告慰、纪念黄庭坚诞辰980周年。
绍圣风雨祸难寻,戎州苦笋润笔头;
绿了荔枝心欢喜,安乐泉水解忧愁。
戴罪为民勤作赋,青竹伴尔总挥毫;
千年文史留双璧,万里长江起一楼。
农历己巳六月十二日
黄庭坚诞辰980周年于北京
责任编辑:黄露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