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修江源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书画 记实 民间故事

打鼓挖地:消逝的牧歌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程汪华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11
  打鼓挖地,这一传统农业文明的劳作方式,随着农业机械所代表的工业文明以摧枯拉朽式的向农村进军,已经失传了。这是流传于赣西北修水武宁山区的一种劳作方式。这一带地处山区,田少地多,一年四季都是农忙。上年三四月间,要赶在雨季到来之前挖好红薯地;早稻栽下去后,要及时耘禾除草;下年秋收之后,要挖油茶林。
      农人们单独干这些农活,单调乏味,缺少竞争,速度自然缓慢,难以在季节到来之前完成农活。又快又好地完成农活,是每家每户都在考虑的问题。于是,通过打鼓挖地这种以催进劳动进程方式就产生了。
      所谓打鼓挖地,就是农忙时节,农人们少则十人,多则二三十人,一字排开。鼓手站在队伍前面,一边敲击着腰中的小鼓,一边唱着临时编的歌谣,农人们则应和着鼓点的节奏,挥锄挖地,同时齐声发出“嗨呵”的劳动号子。
      好的鼓手,就是劳动队伍的灵魂,决定着挖地的进程和挖地的质量,还影响着挖地者的精神状态。而好的鼓手,必须具备声音洪亮、能编会唱、会敲鼓、善于及时调整劳动节奏、察言观色并及时鼓励的能力。
      身临其境,即使平时干活拖沓的人,被那激越昂扬、亲切谐昵的鼓声和歌声所感染,都会奋力挥锄,不甘落后。劳动的进度大大加快,人也好像比平常干活更轻松。

本文来自修水网


      这种劳动方式,我估计是从古代战争借鉴来的。两军对阵勇者胜。古人在短兵相接时擂鼓而进,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以壮声威;另一方面也许就是为了集中众人的力量形成合力。同时也是为了调节行进的节奏保存士兵的体力,提醒士兵们在必要的时候拼尽全力。一场战斗的胜负,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是士气,士气高昂持久的军队往往能够取得胜利,而战场高昂的士气,直接的鼓舞者就是指挥员的勇气和鼓手的鼓舞艺术。
      从何时兴起,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时间漫长。从农业文明产生起,人类经历了集体耕作、单干、合作、机械化耕作的历程。机械化耕作,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把人类延续几千年的单干、合作的生产方式基本抛弃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这个进步,首先是制度的驱动。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可能就为打鼓挖地敲响了退出历史舞台的钟声,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推进,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稳定的发展;其次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代又一代农民进入城市,身强力壮的新生代农民不愿延续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老生活,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后继无人。而适应山区耕作的农业机械,轰隆隆地开进了深山,翻开了古老的土地,也为山区的传统耕作文明翻过了悠久的一页,翻到了崭新的一页。人们尝到了农业机械应用的甜头。 湖岭
      从某种角度看,打鼓挖地所代表的劳作方式,就是一种非物质精神财富。人类与大自然斗争,争取生存空间的过程中,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一是体现在人类的智慧。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不是坐等天赐,更不是完全凭硬干死拼同自然作斗争,而是利用智慧,巧妙地同自然作斗争。打鼓挖地这种劳作方式,就是巧妙地借鉴了战争鼓舞士气的方式。人类发现了人们身上所潜藏着的能力,这种巨大潜能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挖掘激发出来的,而鼓,这种能够发出激动人心的声音的东西,被发明出来并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战国时人们就知道使用耧车提高播种速度,三国时就已能使用翻车把水从低处提到高处灌溉,就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二是人的潜能是需要通过竞争激发出来的。在集体劳动中,鼓手那激动人心的歌唱和高亢的鼓点,激发了劳动者在集体中的荣誉意识,促使他们在挖地的过程中,就像战场上的士兵,奋勇争先,不甘落后。这即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减轻了劳动过程中的心理疲惫感。而积极的竞争意识,不仅是一个人自立于人世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单位进步不可或缺的要素,甚至是一个时代进步的基本因素。 湖岭
      三是集体的合力任何时候都是战胜困难的不二法门。万众一心,团结协作,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把事情办得完美成功。
      我曾经看到过有人吐糟,现代文明正在逐渐侵蚀着古老文明。甚至,在一些怀旧的人眼中,打鼓挖地等劳作方式是古老田园牧歌的标记。于是有人呼吁,要保护好那些即将消逝的文明。
      我赞成保护即将消逝的传统文明,因为那是一个漫长时代人类留下的集体印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我并不认为保护就是简单的保存,更不是简单的复原。保护传统的非物质精神遗产,应该是保留那种记忆,铭记勇于创造、善于创造的精神传统,用以激励我们的斗志,激发后人的进取欲望。
      每一个时代都有值得骄傲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尽管可以说是非常现代化了,但这正是人们不断汲取前人的创造财富所取得的成果。如果我们以为的保留复原,那我们不仅不能创造,反而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精神包袱,而且这个包袱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的迅速,会越来越沉重。试想,在电力普遍应用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去保存灯盏,点油灯照明吗?

周湖岭


      耕作方式的变迁当然会带来人们思想的变化。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保留那浪漫的田园牧歌,而否定了新的耕作方式在解放劳动力、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方面的积极作用。毕竟,打鼓挖地的劳作方式,尽管很美,但那是农人们背后无数汗水凝聚而成的,带有凄苦的意味。张开双臂,坦然面对崭新时代,同时汲取传统文明的精华,对推动时代的更快更大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程汪华

上一篇:太平古镇,赤水河上的红色回响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