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修江源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书画 记实 民间故事

朱法元:山风

来源:未知 作者:山谷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29
  走进山里,你最先感受到的一定是风。
  车行山区,你若关了空调,摇下车窗,便有一股清风扑面而来,那才是“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让你神清气爽,大呼过瘾。
  山野里的风带着许多香味儿。铺天盖地的密林中,总是间杂着无数的奇花异果,给人送来芬芳烂漫,活色生香。早春有樱桃花的妩媚、檵木花的清香,季春有杜鹃花的热烈、桐子花的烂漫,盛夏有栀子花的素雅、茉莉花的清新,深秋有碧桂花的浓郁、金菊花的甘甜,寒冬有山茶花的醇厚、蜡梅花的优雅。众多的香气随风吹来,沁人心脾,怎不令人陶醉?
  若是登上山顶,站在高高的山岗上,那迎面吹来的山风,则有吞云吐雾、飘然欲仙之感。俯首脚下,但见林涛滚滚,奔涌而来,耳旁便有无数洞箫玉笛,奏起天籁。放眼远方,千山万水恍如展开的巨幅画卷,在风乐的伴奏下,顿时生动起来。俄而抬头举目,便有云雾随风飘至,恰如仙女翩然起舞,腾挪迂回,美不胜收。置身其间,不觉与仙境无异。
  山里的风,最富有韵味的,还要数山墩塬垄。山脚之下,是水田稻谷、池塘鹅鸭、坡上麦薯、园畦瓜菜,还有小小村落点缀其间,竹林掩映,小溪环绕,青砖黛瓦,犬吠鸡鸣。行走其间,惠风和畅,那田垄里的甜香味儿,夹杂着炊烟里的油盐味儿,直把人的食欲勾起,浓浓乡愁一触即发。

本文来自修水网


  山里的风啊,真的很特别——没有狂风肆虐,没有飞沙走石,没有腻歪怪味,没有有害气体。山风送来的是温馨,是舒适,是清爽,是惬意。沐浴在如此美好的山风里,谁都会怡然自得,流连忘返。

  我的老家在湘鄂赣交界的幕阜山区,这是一个平凡而神奇、普通而独特的地方。
  幕阜山脉以它博大之心怀,养育了数百万优秀儿女。在这里,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薪火相传,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浇灌着伟大的中华文明。他们淳朴厚道,忠肝义胆。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深入人心,为人处世崇尚忠孝,憎恶奸邪。他们勤劳勇敢,追求上进。无论是刀耕火种,躬身农事,还是读书求学,入仕经商,都能努力奋进,争先恐后,挥洒才智,各领风骚。他们心胸宽广,虚怀若谷。南北交汇、山水相依的地理背景,塑造了他们“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君子气质,使他们对来自各地的文化兼收并蓄,大度包容,尽显山、江、湖一体的过人品格。
  有一个故事,从我父亲口中得知,至今存留在我的心间,恐怕一辈子都难以忘却。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太爷爷与我老叔公共住一座屋子,屋子为“连堂五间”结构,中间开着八字大门,堂前两边是小店铺,以柜台隔开。老叔公在西边开了一间中药铺,起名“镇济堂”;太爷爷在东边开了一间南杂店,兼摆一砧代卖猪肉,起名“怡和祥”。开始生意很好,到西边铺里拣药的,一般都要到东边店里买点红糖咽药,或是买斤把猪肉补补病人身子,加上平日里有人来买一些火纸香烛之类的日用品,这样他们还能供养一家数口的温饱。可是不久后,问题出来了,由于山乡实在太穷,百姓都很拮据,于是买货赊账的越来越多。药铺还好一些,人们知道药铺是万不能赊账的,砸锅卖铁也要弄到钱去买药,否则药铺亏损倒闭了,拿什么治病?救命的事是开不得玩笑的。可买杂货就不一样了,赊的人比较多。加上我太爷爷又拉不下面子,乡里乡亲的,人家多说了两句,也就硬着头皮赊出去算了。很快店里就陷入困境,入不敷出,进货缺钱,眼看连本钱都快赊光了。太爷爷急得团团转,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老叔公是个文化人,颇有头脑,他日思夜想,想出一首打油诗,用红纸写好,贴在太爷爷的柜台上。诗曰:
生意如同水转车,

周湖岭


出门无伞靠云遮。
石板栽花根底浅,
任是亲朋我不赊。
  诗确实写得好,既含蓄又中肯,借喻深刻且言辞坚决,叫人一看就不好意思赊账了。可见老叔公的国学功力确非一般,在一个穷山沟里,一个普通的郎中,能有如此文才,亦可见此地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恐少有出其右者。
  可谁知还是有不少进店来的,对那张红纸视而不见,仍然提出要赊。老叔公皱着眉头,困惑不已。太爷爷说,你这诗不管用的,你想来买药的人,有几个是识字的?诗认识他,他不认识诗啊!
  后来太爷爷的南杂店还是因赊欠太多倒闭了。
  我为我生在幕阜山深处而庆幸,为吸吮着大山的乳汁成长而自豪。虽然远离故乡多年,但谷壑之声,无时无刻不在向我呼唤,峰峦之影,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显现,脚下总想踏上归乡之路,心中总有抹不去的乡愁。

  或许是山里娃的属性难改?即便过去了数十年,当我一脚踏进山里时,本已混沌的头脑,即刻被阵阵山风吹得清醒无比,血清素和内啡肽顿时活跃了起来。徜徉在村头地角,微风起,吹来各种味道,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就连牛栏里、田野上飘来的牛粪味儿,我闻着都是香的。
  在山里转得多了,感觉便也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故乡的变化,给我许多欣慰和兴奋,新农村的崭新面貌,处处焕发着耀眼光彩,山乡确实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以前破旧潮湿的老屋,几乎全被新型楼房取代;以前泥泞飞沙的土路,已被清一色的水泥路面覆盖;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也几乎全变成了新型的打工一族。从吃、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上看,山里人与城里人已无太多差别。随之而来的是举家外迁的青少年,衣着光鲜地返乡休假;是放下锄头远离稼穑、含饴弄孙尽享安乐的老叟老妪;是崭新的小车成群结队地开进山乡,以至造成了年节期间山区农村的大堵车······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而山村里依然不变的,是那里的古朴民风。透过新的建筑、新的用品、新的打扮、新的生活,山民们骨子里留存的风骨,还是那么淳朴、敦厚、纯洁、善良。
  走村串巷,我惊讶地发现,时至今日,许多人家还是“日不闭户”,家庭主妇在里间做事,外面大门却敞开着。山里的老规矩,进到人家,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都是先在厅堂大喊一声:“恭喜哟!”主人听到了,也不出来,只是一边做事,一边回应:“请坐旦,歇下旦,呷茶旦!”这叫“迎客三旦”,客人也不推辞,随手拖把椅子坐下,片刻间,女主人就把一碗热腾腾的香茶递到了客人手中。这是山里人最起码的待客规矩,不论生熟,不问远近,哪怕是走路歇脚的,一律如此。山里人不关大门,一方面说明现在社会治安良好,不需关门闭户防盗防窃,另一方面也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风俗使然。
  幕阜山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其民风民俗自然也就非同一般了。这里远古时期属于三苗国,是中原涿鹿大战后的蚩尤氏族后裔移居之地。蚩尤氏族在当时是华夏发展较为先进的一支,其特色之一就是在社会管理中最早运用了规则。规则是道德的基础。只有让人们习惯遵守规则,良好的风气才会形成。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又把邹鲁文化、儒家文化带到了这里。由于大山的阻隔,历朝历代的战火难以烧进深山,这里遭受的破坏不大,成为乱世中较为清净的一方净土。一些学富五车、涵养高深的有识之士,纷纷携家带口,为躲灾避祸,辗转来到山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典型的如修水黄庭坚先祖黄赡,不仅自己在分宁县令的位子上卸任后,选择落户在这里,还把远在老家浙江金华的父母兄弟全部迁徙过来。在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黄氏一家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开创出许多为人处世的新风,成为当地人们学习的榜样。分宁黄氏第三代传人黄中理所创立的黄氏家规,共二十条,涵盖重孝、礼让、崇文、互助等诸多内容,被誉为“黄金家规”,在修水广为流传。文人雅士的垂范和推动,使传统文化在这一带延续不断,愈来愈深入人心,优良的社会风气自然就有了深厚的功底。 本文来自修水网
  有一次我回山里探亲,村里的国宝书记来访,红着脸说,村里想建一个村部,但缺乏资金,问我有没有办法帮助解决一些。我想每个行政村必须要有一个村部,这是多年前中央对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要求。建村部的资金如基层有困难,是有渠道解决的。这是合理合法的事,可惜远在深山沟里的国宝他们并不清楚。我于是找到了在市里当领导的一位老同事,老同事一听非常重视,连忙跑来现场办公,当场答应给下拨十万元。国宝连声感谢,我在一旁问,十万够吗?意思是你还可以多要些啊,何况在当时,建一个村部十万元真的是不够的。可国宝与两个村干部合计了一下,硬说够了,够了,如有缺口他们再想办法。我知道这是山里人的性格,遇事要“知足”。这么实诚的人,委实少见。我在外面见得多的,倒是一些“会哭的孩子”,挖空心思要奶吃,巴不得多得到一点。后来国宝他们建房果然资金紧张,他们宁愿四处去借,也不再向上级申请资金。也许是年岁大了的缘故,我觉得近来我的情感越来越脆弱,泪窝子越来越浅,一遇到感人之事,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动起来。当然我也清楚,这一方面是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负面的东西影响太深,社会上缺德害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至于人们都不敢去做好事,眼看着老人倒地、病患呻吟、灾难压顶、霸凌横行,却鲜有人挺身而出,以彰博爱,以正公理。这些情况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深究起来实属不易。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山里面遇到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的现象,心中就会受到触动,感慨万端。有一年夏天进山,遇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刚从山里返回,他们的身上、脸上沾满泥土,头发蓬乱,一脸疲惫,可却精神焕发,谈笑自如。原来这是一个自发组织的名叫“蓝豹”的抢险队,为救几个外地来的迷路游客,在陡峭偏僻的山沟里搜查了一个通宵,成功解救出了迷路者。他们的辛劳没有报酬,其实也没有谁下达任务,完全是出于自愿,所做的都是义务公益,哪里需要他们就奔赴哪里。像这样的队伍在山里并不鲜见,每逢山洪暴发、山火肆虐,或是其他灾难,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见到他们,你不能不油然而生敬佩,与他们在一起,你总会血脉债张,激情澎湃,他们的行为犹如一股清风,涤荡着污浊空气,使山山岭岭倍显高洁,秀色可餐。 湖岭


  山里的风,多是醉人的清风、和畅的惠风、拂面的金风,当然也有凛冽的寒风、软骨的熏风。冬季里,倘若不加防备,遇到一股西伯利亚刮来的冷气,那风便会穿透肌肤,刺入骨髓,叫人不寒而栗。春夏之交,偶有一股湿暖气流过来,那风吹到身上,便能侵入体内,令人骨软肌酸,整天打不起精神。
  自然界的风,来自天道轮回,时序所属,有其规律。既是自然现象,自然无可非议。而社会上也有一些混浊逆流,邪气歪风,在山旮旯里刮起,呼啸出主旋律之外的噪声,就不免令人生厌了。
  就在乡村振兴高歌猛进、一派繁华的景象中,也有着美中不足、瑜中之瑕。如今的山乡,农业退化、耕地荒芜,与打工族的艰难、收入的不确定性一起,构成了山民心中搁不下的隐忧。过于安逸的老年生活,不仅滋生出许多身体上的“城里病”,还使过去一些消失多时的不良习气沉渣泛起,麻将、牌九、买码、挂流年等风靡山乡,虽然多数有别于赌博,仅为娱乐或消磨时光,但对地方风气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勤劳俭朴、耕读传家的古训黯然失色,现代文明的风尚更是遥不可及。
  几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幕阜山区随同整个华夏大地一起,在高速旋转的社会发展中前进。这种前进,就像是转动的万花筒,奇形怪状变幻莫测,叫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然而不论怎样,好坏终有鉴别,优秀的总会被不断弘扬,蔚然成风,劣质的终将被历史淘汰。整个山区,犹如列车上的一节车厢,正在随着列车的飞奔,风驰电掣地向前、向前。

本文来自修水网



(选自朱法元《山居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5年版)
责任编辑:山谷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