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修江源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书画 记实 民间故事

青春热血昭日月 薪火相传映初心——修水青年运动百年历程与精神丰碑

来源:古城旧梦 作者:朱旭东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0-2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少共”(又称“CY”),是党领导青年参与革命斗争的核心力量,主要承担发动青年参军参战、组织武装斗争等任务。少年先锋队作为共青团领导的青年群众组织,1927年11月由共青团中央局扩大会议提议建立,1931年《苏维埃区域少年先锋队工作的决议》明确其为15至23岁劳动青年的半武装组织,其成员作为红军预备力量和根据地建设生力军,各级领导骨干由团员担任。
      在全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地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腹地的修水县,其共青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尤为典型。不仅见证了地方青年运动从萌芽到壮大的全过程,更成为党领导青年投身革命斗争的生动缩影。
革命火种的孕育与燎原:少共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924年7月,江西省立第六师范学生卢成宝、樊益清、樊炼等在修水县城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修水第四支部,隶属九江团地委,通过传播马列主义启发民众觉悟,同年9月因团员返校暂停活动。1928年初,中共修水临时县委成立后,在工农群众及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团员,团组织由党组织直接领导。 周湖岭
      1930年初,少共湘鄂赣特委指示修水成立少共修水县特区委员会,余斐任书记,该委员会逐步建立7个少共区委、30余个团支部,团员发展至600余人。同年7月,少共修水县特区委召开全县扩大会议,选举产生少共修水县委,余斐任书记;10月改组为少共修水中心县委,领导修水、铜鼓、宜丰、武宁、通城等5县团组织。
      1931年1月,少共赣北特委建立后调整为少共修水县委,卓新根任书记;8月随中共修水中心县委重建恢复为少共修水中心县委,樊象日(后黄佛生)任书记,领导范围扩展到奉新、平江天岳区。
     1932年10月,因中共修水中心县委再度撤销,少共修水中心县委随之改组为少共修水县委,樊友成任书记,工作重心重新聚焦于修水县域范围内的青年工作。
      1934年6月画坪苏区失陷后,少共修水县委机关遭敌摧毁,组织活动终止。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尽管环境恶劣、斗争艰苦,修水边境的修铜宜奉边、修铜、平修铜、修武通等游击区内的少共组织仍顽强存续,坚持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修水少共组织作为党的有力助手,在斗争中模范带头,始终紧跟党的旗帜与方向——从发动青年参军到培养军事骨干,从组建少年先锋队武装到投身根据地建设,各项任务均彰显“闻令即动、冲锋在前”的青春担当,以热血践行使命,在湘鄂赣革命斗争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青春武装的集结与淬炼:少年先锋队的组建与军事动员
      1930年2月,中国少年先锋队(以下简称“少先队”)湘鄂赣省修水县支队部正式组建,宋文杰任支队长。初期少先队员达1000余人,至1931年12月队员发展至10551人。组织架构按区域层级设置:区设大队、乡设中队、村设小队,少先队明确为半武装式性质的革命团体。 本文来自修水网
      军事训练制度严格规范:大队每月一次、中队每半月一次、小队每十日一次。少共县委多次牵头组织全县性的少先队大检阅,通过系统训练,队员掌握了革命理论与基本军事技能,将打造为红军后备兵员和根据地保卫力量,政治与军事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为强化红军后备力量建设,少共县委从各乡少先队中选拔骨干队员,组建模范队(按连、排编制)开展专项军事训练,使其成为直接向红军输送兵员的“预备役”。三区五乡3个模范中队多数队员参军,其中朱奕金、朱世文等少年战士在“两打长沙”、反“围剿”等战役中壮烈牺牲。
      三区八乡少先队长樊孝龙1930年“两打长沙”战斗中带领全村20余名少先队员集体参军,长征后奉组织之命返回修水从事地下工作,终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顽固派残忍杀害。从青年踊跃参军到少年先锋队的系统化培育,少共修水县委以青春热血铸就了革命武装的坚实根基,彰显了“未惜头颅新故国”的赤诚担当。
      修水苏区始终将“扩大红军,创造铁的红军”作为核心任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县参军人数累计达5万余人,其中23岁以下青年达3万余人,青年成为革命武装的主力群体。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期间,新成立的少共修水县委一次性动员1000余名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加入红三军团;1931年面对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少共修水县委响应“猛烈扩大百万红军”的号召,在数次“冲锋动员”中先后组织1400余名青年参加红十六军,并输送500余名新兵至中央苏区及湘鄂赣苏区主力部队。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1932年6月第三次“围剿”期间,少共修水县委发出紧急通知量化动员指标,明确规定:50名以上的团支部动员10名团员、50名以下的团支部动员5名团员参加红军,两个月内完成总计510名团员及少先队员的参军任务。通过高效组织与广泛动员,最终按期超额完成任务。
      1933年秋,少共修水县委响应少共苏区中央局“组建少共国际师”的号召,动员青年“拿起枪杆卫苏区”,全县1000余名少年先锋队员与热血青年踊跃参军,组建为“少共国际团”(朱国栋任团长)。团员中最小的不到14岁,平均年龄不足18岁,后该团战士分别补充到红十六师和独立团。
      从南方三年游击战走出的老红军吴俩全(上衫乡人)与龚桂林(港口镇人),参加红军时都只有十一二岁,而更多难以统计的“红小鬼”,则永远长眠于湘鄂赣的红土地与长征途中。据不完全统计,仅《修水英烈谱》登记在册的23岁以下红军英烈达1200余人;《修水人民革命史》记载,红十六师从修水白沙桥的阵地防御到永修云山的突围血战,在三个月的连续作战中,500多名修水籍红军战士仅剩下30余人,牺牲极为惨重。 湖岭
根据地斗争的青春担当:武装斗争与群众运动的实践路径
      在根据地斗争的烽火中,修水县少共组织及少先队既是武装斗争的先锋力量,又是群众运动的骨干队伍。他们以稚嫩肩膀扛起革命重担,在土地革命、政权建设、情报传递等群众工作中扎根基层,更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用青春热血诠释了“生力军”的使命担当。
       少共组织带领少先队在历次战役中全程参与,既是主力部队的“左膀右臂”,又是直面敌人的“少年劲旅”。1930年5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主力进攻修水县城,修水县少先队迅速响应,与县赤卫队、妇女慰劳队密切配合,担负侦察敌情、传递情报、运送弹药等任务,为攻克县城提供了坚实保障。战斗胜利后,部分少先队员在返程途经杭口街时,突遭反动民团头目张迪吉、谢海民率领的“脱胛队”伏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张福英、卢德友等十多名队员临危不惧,与敌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保卫苏区”的誓言。
      1930年7至8月“两打长沙”战役中,修水县以少先队员为骨干组建“第三路赤卫军”随红军出征。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队伍,既承担抢运伤员、转运粮草等后勤保障任务,又在关键时刻手持梭镖、土铳投入一线战斗,部分队员更火线参军,用稚嫩肩膀扛起革命重担。据不完全统计,王方烈、平家齐、周雨来、朱其禄、吴维典、胡承江、樊友象等数十名15至18岁的队员在此役中英勇献身,鲜血染红了长沙城郊的土地,彰显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英雄气概。 本文来自修水网
      1934年6月,国民党军进剿画坪苏区,古市乡少先队长黄国忠率领13名队员在狮子岩与敌周旋半月,弹尽粮绝后不幸被俘。敌人以“年幼无知,受赤匪蛊惑”为由劝降,他们却以“头可断,志不可屈”的钢铁意志严辞拒绝,最终全部英勇就义。
      在根据地建设中,少共组织不仅是武装斗争的参与者,更是发动群众、巩固政权的核心力量。他们带领青年参与土地革命,协助建立基层苏维埃政权,成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
      这片红色土地孕育了大批青年领袖。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樊象日,历任少共一区区委书记、少共修水县委书记,20岁时便以卓越才干当选为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成为苏区青年运动的旗帜性人物。1933年,在反“围剿”作战的激烈炮火中,他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年仅21岁,将青春永远定格在为苏维埃事业奋斗的战场上。同为青年骨干的王炳升,从少共修水县委青工部长到修水独立团副政委,在武装斗争中快速成长为军政双全的指挥员。1933年,他在通城滚子岭战斗中率部与敌殊死搏斗,身负重伤,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4岁。两位烈士的生命虽短暂如流星,却以“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赤诚,成为群众运动与武装斗争结合的典范。

湖岭


      《修水英烈谱》中登记在册的10333位英烈,他们的英名镌刻着这片红色土地的忠魂。其中,18岁以下的少年英烈达600余人,占比虽小,却以稚嫩肩膀扛起了革命重担——他们中16岁以下的有105人。戴金花、甘传炉、卢树元、朱长英、余光萝、程凤林等6位英烈牺牲时年仅14岁;朱世修、卢任生、周祥贵、艾诞生、陈承义等5位英烈牺牲时年仅13岁;少年英烈张敦训在与母亲胡爱英一同昂首赴刑场时年仅12岁,12岁的英烈还有全丰童子团员余光垂;年龄最小的吴学会,二区二乡童子团团员,牺牲时年仅9岁,是修水登记在册英烈中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
      这些尚未褪去稚气的少年,有的是少先队骨干,有的是红军宣传员,有的是随父母投身革命的“小交通员”,在敌人的屠刀面前坚贞不屈,用鲜血践行了“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的誓言。
      七区童子团团员戴金花(1918-1932),13岁参加童子团。1932年春,她接受组织秘密任务:为游击队打探上源民团的布防情况。为掩护身份,她装成割猪草的村童悄悄潜入白区,却在返程时被民团的哨兵识破,不幸被捕。匪首曹盈才见她年幼瘦弱,先是堆起假笑递上糖果:“细姑娌,说出游击队藏在哪,这些新衣服、花布鞋全给你,立马放你回家。”戴金花猛地甩开他的手,将糖果打落在地,瞪圆眼睛怒斥:“我不稀罕!”曹盈才脸色一变,恶狠狠地威胁:“不说就把你浸到塘里喂鱼!”戴金花硬着脖子回敬:“你们休想我掏半个字!”话音未落,丧心病狂的匪首便将年仅14岁的她狠狠地掼向巨石,鲜血染红了石上的青苔…… 湖岭
      五区童子团团员甘传炉,出生于革命家庭。他的叔叔甘特吾是修水党组织创建人之一,第一任中共修水县委书记,父亲甘卓吾、母亲周衍梅均投身革命,甘卓吾抗战时期担任中共修水中心县委书记。在家庭革命精神的熏陶下,甘传炉早早踏上革命道路,12岁加入劳动童子团,14岁牺牲时仍坚守革命信仰。这个满门忠烈的革命家庭“献出全家血,换取全国红”的铿锵誓言,正是修水少年英烈群体的精神写照——他们以短暂青春熔铸“忠贞气节”,成为根据地斗争中永不熄灭的火炬。
青年领袖的成长与牺牲:从少共骨干到革命将领的人才培育
      少共修水县委通过举办训练班、实战锻炼等方式培养青年干部,向红军及地方武装输送骨干力量。少共修水中心县委发布《关于两个月内完成省委冲锋季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要求:每个少共区委须派区级干部(最好是区委常委)到红军中工作,将干部输送与军事斗争直接挂钩。1932年7月县委机关移驻古市东山时,仍坚持由少共县委组织部长胡思高、青工部长王炳升主持青年干部训练班,提升乡级支部书记及团干部能力,推动拥军优属、参军参战等工作开展,形成“培训-实战-晋升”的人才培养闭环。

本文来自修水网


      红军政委王振国(1914-1936),修水县路口乡人。他15岁参加革命,先后任路口乡儿童团团长、少共修水县委委员兼儿童局局长等职。年仅18岁便出任少共湘鄂赣省委委员兼省少先队总队长。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他历任湘鄂赣省东南特委组织部长、红十六军政治部青年科长、四十八团政治委员等职。1936年8月,在湖南临湘石庙对敌作战中牺牲,年仅22岁。王振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20余位团职以上修水籍红军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位。
      从少先队员成长起来的吴平波(1908-1937),修水县上衫乡人。早年曾任乡模范少先队中队长、少共万祥区委书记;1934至1937年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他在湘鄂赣根据地逐步成长为军事骨干,先后担任湘鄂赣省军区动员部部长、第三作战分区政委,成为根据地青年干部投身武装斗争的典型代表。1937年春,吴平波在国民党军围剿湘鄂赣省军区驻地平江黄金洞时,为掩护省委机关转移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青年干部冲锋在前”的誓言。
      八路军将领戴克信(1918-1941),修水县人(具体乡籍待考),1933年(时年15岁)参加红军并随部参加长征,是修水青年参与战略转移的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赴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任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1941年9月,戴克信任八路军巨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1月升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在山东巨野对日作战中牺牲,年仅23岁。他是《抗战英魂录——八路军为国捐躯的将领(上)》收录的146位副旅职以上将领之一,实现了从红军“红小鬼”到抗日将领的蜕变。

周湖岭


      共青团员丁友华(1921-1945),修水县路口乡人。他年仅八岁时便跟着在红十六军当炊事员的父亲,成为一名“红小鬼”。1935年在红十六师兵败云山后,他于靖安、武宁、永修县交界的深山老林中组建三人游击小组,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对敌斗争近两年。
      1937年9月国共合作抗日后,根据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协议,他率部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后随部转战皖南、苏南,从号目排长逐步晋升为新四军第十六旅四十六团三营营长,展现了从游击战士到正规军指挥员的成长轨迹。1945年6月,丁友华在浙江天目山反顽作战中不幸牺牲,年仅24岁,将生命定格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
百年传承的精神谱系:从少共星火到新时代青年运动的赓续
      1930年7月至1933年7月,少共修水(中心)县委召开四次全县团员代表大会。1934年6月画坪苏区失陷后,少共组织停止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修水中心县委持续开展工作,但未重建团组织。1940年12月,修水中心县委遭国民党顽固派破坏;至解放前夕,中共党组织未能在修水重建,团组织亦随之停滞。
      1949年6月修水解放,7月成立县委青年运动委员会(青委),由县委宣传部长许子谊兼任书记;同年底在义宁区吴都乡试点建团,吸收12名青年入团,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修水县首个农村支部。1950年12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修水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同时撤销青委。1957年5月,随全国统一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年代,修水青年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扶贫事业和国防事业,涌现出冷茂财、吴安充、樊贞子等一批青年英烈。
       古市镇的冷茂财16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一二〇师三六〇团一营任战士,随部入朝参战,1953年4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年仅18岁;驻村第一书记吴应谱与驻村干部樊贞子夫妇、大学生村官程扶摇牺牲在扶贫路上,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从革命年代的星火初燃到新时代的青春接力,修水团组织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书写青年运动的红色传承。少共修水县委与少先队的革命历程,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重要篇章:从万余名少先队员的武装动员到千余名青年英烈的热血牺牲,从“少共国际团”的组建到王振国、戴克信等青年将领的成长,修水青年以“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绝对忠诚,在土地革命战争的烽火中铸就了“信念如铁、冲锋在前、生死为党”的精神丰碑。
      修水青年的革命历程证明,青年始终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与“生力军”——他们既是红军队伍中“最年轻的战斗力量”,也是根据地建设中“最活跃的建设主体”;既是军事人才的“储备库”,也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他们用热血铸就的丰碑,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成为新时代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精神源泉。
责任编辑:朱旭东

上一篇:全丰镇槽里:一川流水 百年乡魂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