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过往岁月,总像藏在时光深处的老胶片,一旦遇到相似的场景触发,那些沉淀的画面便会自动播放,让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今年立冬期间,寒潮还未完全浸透田野,乡间的田埂地头上已随处可见弯腰忙碌的身影——那是农户们正趁着晴好天气挖掘红薯。
![]() 那是计划经济年代,农村以生产队为核心单位,集体劳动是当时最鲜明的时代印记。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隶属于生产队,每天听从队长的哨声出门,在统一的安排下开展农耕劳作。彼时,农业生产的条件远不如现在,种子大多是农户自留的老品种,抗病虫害能力弱;化肥稀缺,地里主要依靠农家肥滋养,肥力有限;农药更是稀罕物,遇到病虫害只能靠人简单的土方法防治。 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极低,耕作全凭老经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却换不来理想的收成。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低位,白米、小麦等主粮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红薯便成了餐桌上的辅助粮,成为生产队里不可缺失的农作物,它默默支撑着许许多多家庭的温饱。 湖岭 每当挖红薯的季节来临,生产队的地头便迎来了繁忙的时候。为了赶上晴天好晒薯丝,全队的劳动力都投入到这场“秋收冬种的战役”中,男人们挥舞着锄头,刨开泥土,挖出埋在土里的红薯;妇女们则蹲在地里,将挖出的红薯一个个捡起来,去掉表面的泥土和薯茎,装进竹筐,挑着去生产队过秤,然后将红薯洗干净,刨成细细的薯丝,均匀地铺在晒架上晾晒。 童年的我,正赶上这样的年代。每到挖红薯的季节,学校总会放农忙假,让学生们回家帮忙分担农活。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农忙假便是一场期待的劳动。除了帮家里做些捡红薯、洗红薯、晒薯丝的轻便活,有空便成群结队跑到大人们挖红薯的地头后面“掏红薯”。 ![]() 有时为了一块稍微大些的红薯,孩子们甚至会扭打在一起……这样的局面,常常会惹怒正在忙碌的大人们,尤其是看管红薯的负责人,他们会拿着锄头假意驱赶,或是严厉地呵斥我们。有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还到挖薯人的锄头上抢薯,因为闹得过分,回到家还会被父母责骂,甚至被罚不准吃饭。 周湖岭 可即便如此,第二天的红薯地里,依然出现我们这群掏红薯的小身影,还有热闹笑声的场面。我们挎着小薯篓,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在被翻过的泥土中仔细地搜寻着,一旦发现目标,又会欢呼雀跃地围拢过去。能掏到一两块大一点的红薯,我们便会像得到宝贝一样高兴。 薯篓里的“战利品”,我们会相互炫耀和攀比。阳光洒在我们沾满泥土的小脸上,汗水顺着额头滑落,却丝毫挡不住我们的热情。在地坪上你追我赶,薯篓里的红薯随着奔跑的脚步轻轻晃动,清脆的笑声在地里回荡,那是属于童年纯粹的天真与浪漫,无关温饱,只知道简单的快乐与喜悦。 掏红薯的乐趣还给我们带来许多温暖的记忆。那些被我们掏回来的小红薯,有的被洗净后放进火炉炭火恢里烘烤,烤得外皮焦黑,剥开后内面金黄软糯,散发着浓郁的香甜气息,咬上一口,烫得直咧嘴,却舍不得松口。 有的则被切成小块,和着少量的大米一起煮成红薯粥,黏稠的粥里透着红薯的清甜,成为岁月里最温暖的慰藉。而生产队里收获的红薯,经过晾晒成薯丝后,被储存起来,作为冬天的主食。母亲还把淋雨后晒干的烂薯丝,用石磨磨成粉,做成红薯饼,虽然口感粗糙,却总能填饱肚子,支撑着家人度过寒冬。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们农村的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员们分到了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开始在自家的土地上自主劳作。那些统一的哨声、整齐的锄头声、齐心协力的欢声笑语,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成为老一辈人记忆中的片段。 周湖岭 学校也不再放农忙假了,孩子们不必再为分担农活而中断学业,可以一心扑在书本上,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优良的种子、高效的化肥、先进的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机械化耕作取代了人工劳作,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白米、小麦等主粮的供应日益充足,红薯再也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应急粮”,逐渐退出了人们主食的舞台。 如今的红薯,已换了一种身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被制作成淀粉,加工成粉丝、粉条、薯糕等各种美味的副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走进超市的货架,琳琅满目的红薯制品摆放整齐,包装精致,很难找到当年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薯丝的踪影。 偶尔,我也会从地头挖上几块新鲜的红薯,放进烤箱里烘烤。当熟悉的香甜气息弥漫开来时,我总会想起童年时在生产队的地里掏红薯的日子。那些沾满泥土的小手、喧闹的争执、清脆的笑声,还有大人们忙碌的身影、集体劳动的温暖,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我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掏红薯的记忆,见证了我国农村从集体生产到家庭承包的变迁,见证了农业从落后到发达的进步。更见证了我们这一代人最纯真、最温暖的童年时光。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日益丰富,但那些在艰苦岁月中收获的快乐与温暖,那些关于红薯的记忆,却如同陈年老酒,越品越香,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底。每当想起,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淡淡的暖意,提醒我不忘过去,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祝琼圣:男,修水县白岭镇人,祝氏派系三十三世,《古城旧梦》特约作者,一九七二年高中毕业。当过兵,退伍后,从事电力工作,业余时间写了一些散文,微型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及通讯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