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化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散文

旗下栏目: 修江源 文化艺术 书刊 小说 诗词 散文 书画 记实 民间故事

修水记忆:烽火连天的岁月(上篇)

来源:修水网 作者:柯焱煊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0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西北农村的派别争斗愈演愈烈。坏人肆虐乡里,百姓终日不得安生——刚洗好的衣裳得赶紧烘干收进包袱,粮食要连夜坚壁清野藏好,随时攥着包袱准备“躲反”(方言,指躲避战乱、灾祸),日子像悬在刀尖上,满是说不出的惊悚。地方虽驻有部队,却鲜少管事。后来有人执笔上书告状,终得上面准允,对驻军大加整饬,为首者被严厉追责,才算勉强压下动乱。老百姓望着平静下来的村口,天真地以为,太平日子该来了。
炸弹似在脚底下
  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山区,本是战略要地,那会儿却连条正经的信息通道都没有,消息全靠人嘴递人嘴。到了1938年秋,“日本鬼子要来了”的传言像风似的刮遍山乡,刚喘了口气的小村子又炸开了锅。
  先是家家户户忙着杀猪宰羊。哪还顾得上过年?“要打仗了,好吃的填进肚里才稳当”,庄稼人捧着碗里的肉,眼神里却没半分欢喜。住在塅下靠近要道的人家,早扛着行李往大山里挪——耕牛是命根子,不能杀;粮食种子得留着,是来年的指望;锅碗瓢盆虽碎,却是过 日子的家什……大路上顿时挤满了人:扶着老人的媳妇弓着腰,赶牛的汉子扯着缰绳喊,挑担的后生晃着扁担跑,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尘土在日头下滚成黄雾。乃至敌军空中侦察,误为部队转移。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忽一日,头顶传来“嗡嗡”声,越来越近,像有巨蜂盘旋。“飞机!”有人喊了一声,人群瞬间僵住。一架敌机由远及近,在天上袅袅腾挪,渐渐清晰得能看见机翼上的太阳旗。果然来了!它在村子上空盘旋片刻,丢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带着尖啸往下坠——“轰隆!”一声巨响震得耳膜疼,人们这辈子头回见的炸弹,落在了温泉附近的田中央。
  远处的人早趴在地上,脸贴着土。说远,其实也近——那震感像从脚底板往上冲,地动山摇,五脏六腑都跟着颤,炸弹就像炸在每个人脚边。飞机哼哼着飞走了,人们好半天才敢抬头,浑身软得站不住,却又忍不住成群结队往田里挤。只见那田中央炸出个大窟窿,黑黢黢的,像大地钻出个魔鬼,张着大嘴,泥土混着碎草翻在外面,看着心里发怵。
  这还算侥幸。整个修水县,日军先后三次入侵,七次轰炸县城,投下的炸弹炸得上千人伤亡,多少商铺、民房成了灰烬。1938年8月26日那天,日军多架飞机本想炸驻修水的国军第三十集团军王陵基部,却偏了方向,把宁州洪坑源村炸成了火海——民房塌了,山岗炸秃了,伤亡惨重,溪水都染成了红的。后来听说,十几个乡镇都遭过侵扰,县城、黄沙、三都那几处,最是惨烈。
山顶洞人的日子
  太平?这下连影子都没了。那会儿我母亲二十出头,刚嫁进柯家没多久。可再乱,日子也得往下过。1939年某月,父母为了糊口,开了间小杂货铺,父亲去湖北邻县进货,家里就剩母亲和老外婆。那几日“日本兵要进村”的传言又紧了,母亲赶紧扶着小脚老外婆,跟着舅舅一家往大山里逃。 周湖岭
  大山里有几处小村庄,叫蕉洞源、寨下洞、乱石窝。等他们赶到,才发现山民空着的房、厅堂早被逃难的人占满了,连个插脚的地儿都没有。一行九人没处去,只好在寨下洞一条溪流边找着个山洞,暂且安身。
  那山洞约莫九平方米,高的地方能直着腰走,矮的地方得猫着身子。他们捡来几块裂了缝的破木板,拼拼凑凑搭了张“床”,让母亲和老外婆躺——老外婆缠过脚,逃难时脚早肿了,哪还能挨地?其余人就在地上铺些干禾草,蜷着身子将就。从家里带的粮米、干菜、油盐不多,母亲就领着女眷去山涧采野菜,男人们去拾柴火、舀涧水,在洞口用三块石头架起口铁锅,煮饭炒菜都靠它。就这么着,过了二十多天“山顶洞人”的日子:白天听着风声怕有动静,夜里挤在草上冻得睡不着,老外婆总攥着母亲的手,小声念“平平安安”。
民众逃战难战时的场景。
  后来听说鬼子在村里折腾了十多天走了。乡亲们回去一看,心都凉了——家里被翻得底朝天,能带走的全被抢走,带不走的锅碗、农具全砸了,遍地狼藉。

周湖岭


  最怕的是日军突击巡逻。老百姓拖家带口躲,有时来不及往深山跑,只能藏在近处的柴房、地窖,大气都不敢喘。有回听说别处,有户人家的小孩吓哭了,大人急得赶紧捂住孩子嘴,就怕被巡逻兵听见,竟不小心把孩子闷得没了气……这样的事,全县各处都听过,每回说起,母亲都红着眼圈。
枪炮声声震耳
  鬼子来的时候,老百姓的上策就一个字:“躲”。家乡人叫“走日本”,1938年那次,就叫“走第一届日本”。
  后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集团军二十军(军长杨汉域)进驻了,县城郊还驻了第三十集团军(司令王陵基)。往后几年,鬼子倒没再来骚扰。二十军军部驻在温泉泰清,下属的参谋处、副官处、警卫连、医务院、炮兵连……挤了好几千人,小小的地方突然热闹起来——餐馆开了二十多家,卖杂货的、缝衣裳的都有了生意,地方经济竟一时活泛了。这支部队纪律还好,跟百姓处得平和,有时士兵还会帮着老乡挑水、劈柴,见了老人会问好。
  可二十军驻在这儿,担子重着呢——得堵着驻湖北的日军,不让他们往湖南去增援。白岭的桃树是必经之路,所以部队天天绷着弦,随时准备打仗。我们那儿离得不算远,乡亲们常能听见远处传来枪炮声,一阵紧一阵松。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1939年9月26日那天,动静特别大。后来才知道,湖北通城又窜出大批日军,想经白岭桃树往湖南去。二十军得了情报,军长杨汉域亲自去苦竹岭布阵,日夜激战。那枪炮声密得像炒豆子,“砰砰砰”“咚咚咚”连成一片,我母亲他们在山里都听得清清楚楚,心揪着不敢放。最后仗打赢了,日军死伤惨重,光被击毙的就有六百多人,还缴获了个日军军官的遗体,从他身上搜出的情报,对整个战役都有用。那会儿军民都振奋,军长杨汉域后来在苦竹岭刻了摩崖石刻:“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那字现在还在,风吹雨打也没磨掉,近年还被当地政府派人描上了红漆。
  修水各地后来也打了不少仗,军民拧成一股绳,好多事说起来都让人眼眶发热。总算把赣西北的门户守住了,也给全局抗战帮了大忙。
到1944年,二十军开拔走了。听说走的时候,有几个军人娶了白岭的姑娘,带着媳妇一起走了;也有几个士兵没跟着走,躲在地方上,后来娶了媳妇生了娃,成了修水白岭太清的老百姓,跟我们成了街坊。
  2025、初秋

  【编后荐评】
  《修水记忆:烽火连天的岁月》以亲历者视角,还原了抗战时期修水的苦难与坚守。从“躲反”时的仓皇迁徙,到炸弹在脚边轰鸣的惊悚,再到山洞里的“山顶洞人”生活,细节满是烽火下的民生疾苦。文中亦有温暖与力量:二十军驻军与百姓的鱼水情、苦竹岭战役的振奋胜利,展现军民同心抗敌的图景。作者以平实笔触串联历史碎片,既写个体命运的颠沛,也记家国大义的担当,让修水的烽火岁月鲜活可感,既是对过往的铭记,也传递出平凡人在乱世中的坚韧,读来厚重动人。
责任编辑:柯焱煊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化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