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好比篱笆墙,篱笆牢固要靠桩。今年以来,修水县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激励先进,转化后进,以先进促后进,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取得了良好成效。 树典型,创争活动有标杆 为激励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争先创优,该县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公开选聘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为乡镇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一系列村级党组织书记选拔任用等激励机制。依据德、能、勤、廉标准和严格的考察选聘程序,分期分批从在职在岗的村(居)党组织书记中选聘乡镇事业编干部,每批4至6名。 上杭乡十二坊村支部书记陈沾玉,今年10月被公开选聘为乡事业编干部。2003年以来,他带领全村群众开发茶园1380亩,促进茶农人均增收200元,成了全县闻名的产茶专业村。今年全县共有6名优秀村级党组织书记被选聘为乡镇事业编干部,还拍摄制作了徐万年、姜伟等优秀村支书典型专题片,供全县村干部学习。同时,每年开展“百名好村官”和“十佳村支部书记”评选活动,激励党员干部争先进当优秀。今年以来,该县涌现了全国防汛抗旱先进个人、山口镇武装部长杨永,全省林业系统先进个人、“森林卫士”港口镇林业派出所副所长张岸林等先进模范。 促后进,三管齐下见实效 针对部分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异常薄弱现状,该县出台了《关于做好后进村党组织转化工作的意见》,决定每年集中时间,由乡镇党委攻坚、职能部门配合、县直部门包村帮扶三管齐下,对后进村进行重点转化,着力解决后进村班子战斗力弱、发展基础差、无章理事等问题。 由于党支部班子战斗力不强,干群关系紧张,矛盾隐患多等原因,今年港口镇洞下村被列为后进村。在镇党委主持下,该村通过党员大会、村民大会重新选举了村党组织,健全了村“两委”制度。由政法、民政、武装、财政等联合帮扶整改,加强了村级财务管理,建立了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制度。整改后,该村“两委”协调,社会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由问题村变成了干群关系和谐示范村。 通过3个月的集中整顿帮扶,各后进村都配齐配强支书队伍;协调“两委”关系,培养发展党员队伍;重新梳理村经济发展思路,培育了油茶、茶叶、蚕桑等特色产业,争资争项目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建立健全了民主监督、财务公开、“一事一议”、矛盾调处等长效机制,推进村民自治管理,增强了村党组织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11月底,县委组织部通过“双述双评”对36个后进村党组织进行民意测评,群众满意率均达80%以上,成功转化。 夯基础,软硬并重有保障 11月中旬,就村建、民政、扶贫开发、林业法律法规、农业产业化等内容,该县首批108名村级党组织书记在县委党校集中培训三天。 该县将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纳入全县乡镇干部培训总体规划,每三年普遍轮训一次;全县村干部两年轮训一次,全面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质。确立了由县委常委负责培训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乡镇党校培训村“两委”其他成员的日常村干部培训机制。注重开展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大力提升村干部的政策执行力、工作推进力。同时将教育培训与“三培两带两服务”相结合,提高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全面推进村民事务理事会和党小组建设,延伸和巩固基层党建。由乡、村党组织引导所有自然村,在自然村全面组建村民事务理事会;按“应建尽建、全面覆盖”的要求,在理事会上建立党小组。鼓励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参加村民事务理事会的选举。深入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把党员培养成理事,把理事培养为党员,把党员理事等骨干力量培养为村级后备干部。目前,该县1100个新农村建设点全部建立了村民理事会和党小组,计划年底实现村民事务理事会“全覆盖”。今年在上级项目资金基础上,该县多方筹资2300多万元,新建137个村部,实现全县所有村级组织“议事有场所、办公有地点、活动有规范”目标。(九江日报 黄一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