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中不倒的水尺——记渣津镇水文站站长匡华东
对于渣津镇水文站站长匡华东来说,今年6月10日至6月11日的两个昼夜,是异常繁忙、劳累却令人难忘的两个昼夜。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匡华东始终坚守在洪灾第一线,以其丰富的水文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业务技能,通过短信平台精确预报“6·10”水情。根据他提供的实时水雨情、洪水预报信息,我县紧急启动防汛一级响应,得以提前转移危险地区群众2万余人,成功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200余人。
今年49岁的匡华东1981年从福建厦门野战兵退伍之后,分配到了杨树坪水文站工作,2003年调至渣津镇水文站任站长。与水文工作打交道近30年来,匡华东坚持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防汛抗洪提供最精确的水文数据”也是他对水文站工作人员的要求。
“‘考验你们的时候到啦!’6月10日凌晨3点,市水文局黄局长在指示电话里说到的这句话,激起了我心中的斗志。他说渣津镇水文站上游的白岭镇蕉洞站出现一小时最大降雨量95毫米。我们接到情况后立即进入临阵状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加强上下游断面的监测,再迅速组织测流和取沙样。”想起“6·10”洪灾,匡华东如是说。
“水文数据非常宝贵,错过了就不可能再有。每个水文人就是一根水尺,要永远在水中,准确测报水情。如果因为我的失职,造成监测不到位,那么就是对水文历史的一种负债。”正是因为对水文工作的深刻认识,匡华东在面临“6·10”洪灾时,严按要求做到了一丝不苟。由于洪灾致使电力故障,用于测流速、流量的电动缆道无法正常工作,匡华东便和水文站的其他三位同志,以手摇的原生办法进行绞车测流。两人一组轮流手摇近三个小时,四个人的掌心全都磨出了水泡。“缆道带着近150公斤的铅鱼流速仪到水里作业,流量和流速越大,铅鱼就越重,我们也就需要更加使劲手摇,磨起水泡是正常的。那几天,整个人始终紧绷着一根弦,渴了就喝口矿泉水,饿了就啃几口方便面,只希望发挥应有的作用。”
整个洪灾过程中,匡华东有条不紊地指挥全站同志克服了停电、停水、网络中断等困难,测取了渣津镇洪峰水位126.67米、洪峰流量1510每秒立方米,提前推测并向上级部门报告出洪峰到达渣津镇的时间为6月10日上午10点4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