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老百姓除了要交农业税的公粮,还要交余粮和超购粮。以前我们都是一担担的收粮,基础设施落后,工作开展起来也很困难。随着改革开放,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并将田地分产到户,再实行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老百姓种粮积极性更高了。”与粮食工作结缘33年的大桥镇粮油购销公司经理朱建清说起粮食的发展满是感慨。 “从粮源紧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到买卖自由的市场经济时代,粮食工作的发展可谓一步一个台阶,我切身感受到并见证了粮食生产和粮食仓储,由纯劳力向信息化、机械化、规模化的转变。那时候,为了确保库存粮食安全,粮食熏蒸都是用氯化苦或磷化铝等农药进行。粮食的测温也靠保管员用力将粮温杆插入粮垛取得数据。库存粮食潮湿了就容易长虫、发芽,那就要靠我们进行人工摊晒。如今,运输有散装专用汽车,装卸有输送机,降水有烘干机,清杂有除杂机,降温有通风机,品质检验有检验设备,测温、记账等全面管理有电脑等等,现在采用的电子监控测温、环流熏蒸技术,不仅健康环保,而且工作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朱建清深有感触地说。 每年的八月、九月、十二月到次年正月,是夏粮、秋粮收购的时候,也是最忙的时候。天还没亮,就能看到老百姓在指定的收粮处排起长队,那一担担粮食都是他们肩挑背驮从家里运出来的。收粮要用磅秤称重,再用计算器核算,完了还要靠他们把粮食挑进仓库。一整天下来,最多能收5万公斤。有的农户早上来交公粮,到晚上都回不了家,有的甚至自带干粮拿着铺盖在粮管所等着。为了防止有人插队,还用麻绳把装满粮食的篾筐串起来。回想起当年的工作情景,朱建清直摇头:“那时候收粮,老百姓辛苦,我们也辛苦。现在可好了,粮站收粮都是机械化操作,收购库点配备了电子汽车衡、输送机、小麦硬度仪等机械设备。现在,售粮汽车直接开到电子磅上,重量多少一目了然,然后再开到仓库门口往传送带上一倒就完事了。有了它们帮忙,我们收粮人手减半,一天收上25万公斤完全不是问题。如今粮价开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落实,老百姓也从被动的交粮变为自由买卖,种粮收获的更多是舒心。” 2010年,朱建清牵头成立了穗鑫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先后从5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1173位农户中流转土地近5000余亩。他说:“我们流转土地种粮,不仅可以把抛荒的土地全部利用起来,还能够统一安排种植计划,统一购销生产资料,统一防治病虫灾害,统一使用排灌设施,统一调度农业机械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让我对这份事业更有信心,我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各个职能部门能够整合项目资金,使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销售渠道得到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