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覆盖全县的山山水水,修水县通过规划引领,着力打造“四类乡村”。即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管理,建设宜居之地,打造“宜居乡村”;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转型、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打造“实力乡村”;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发展业余农民演出队,充分利用城镇和乡村文化广场,定期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文化乡村”;借助区位优势,依托农业基础,发展现代观光农业,鼓励发展农家乐项目,打造“休闲乡村”。 据卢治轩介绍,按照《整体移民搬迁扶贫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今年为启动年,整体移民搬迁8000人;2014年为推进年,搬迁1万人;2015年为提升年,搬迁1.5万人;到2020年,完成移民搬迁1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 强工兴城,适应人在城镇中的生活需求 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作为支撑,不然就是一座空城。 修水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全力以赴抓项目,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他们先后分10批次集中签约、开工、投产重大产业项目233个,工业园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拓展到13.7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58家,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同时,积极引导修水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如今,全县共有2318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创建了雪人服装产业园、温州返乡创业园、义乌饰品产业园等。义乌祈福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真率13位同乡抱团返乡,创建了占地130多亩的义乌返乡创业园。目前,28栋标准厂房建成并全部投产,园区内有2000多人就业。 修水县紧扣兴城主题,先后实施城建项目253个,竣工168个,建成了获得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大洋州公园,全省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按一级标准建设的修水汽车站,全省规模最大的商贸群——修水汽车贸易、建材、家具、农副产品批发、茶叶经营等五大专业市场。同时,坚持把城区当景区、项目当景点来打造,重点规划建设温泉度假中心、老城保护、恢复古城风貌、双井进士村、修河生态游、陈寅恪文化公园、仙姑山黄龙佛教文化公园、军旗广场、杨家坪森林景区等项目。 民生保障,让进城农民共享幸福阳光 在占地398亩的良瑞佳园安置区施工工地上,记者看到一辆辆推土机正繁忙作业,建设者挥汗如雨。 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主任熊洪清说,这个小区地处良塘新区中心,公交车站、幼儿园、学校等配套设施齐全,年底竣工后将容纳1.2万进城农民在此居住。 城镇化的关键是人口的城镇化。为了让搬迁移民安居乐业,修水县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推进“两分两换六联动”,即将移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山林流转分开,以宅基地换住房、以耕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换保障,联动推进就业保障、户籍制度、社会管理、涉农体制、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六项改革,确保进城农民有住房、有就业、有保障、有户籍。即搬迁移民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符合条件的享受危房改造补助、享受旧房拆除补偿、享受县城购商品房和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搬迁移民创业就业优先扶助每户3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修水职高、免费创业就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搬迁移民对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进行流转,流转收益用于移民户缴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可转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可以自由选择,农村低保可以转为城镇低保;搬迁移民可以直接办理城镇居民户口,也可以保留农村户籍办理城镇居住证并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等惠农政策。 搬迁优惠政策的出台与推行,激发了山区农民搬迁进城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有2万多人主动申请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