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观点 资讯 便民服务 专栏 修水视频

时政

旗下栏目: 社会 时政 企业 乡镇 媒体

大山深处的牵挂

来源:未知 作者:红米饭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08
摘要:江西是革命老区,2015年底全省仍有200万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脱贫是我们摆在首位的责任和担当,必须以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举措,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刘 奇 书堂,一个位于湘赣边陲修水县上衫乡的小山村,一个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小山村。在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里,这个小山村为中国革命牺牲了53名优秀儿女,可谓家家有英烈。 曾几何时,这个集苏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红色山村,在改革大潮中脚步却有些迟缓,成了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的深度贫困村。 201
  江西是革命老区,2015年底全省仍有200万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脱贫是我们摆在首位的责任和担当,必须以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举措,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刘  奇

  书堂,一个位于湘赣边陲修水县上衫乡的小山村,一个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小山村。在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里,这个小山村为中国革命牺牲了53名优秀儿女,可谓家家有英烈。

  曾几何时,这个集苏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红色山村,在改革大潮中脚步却有些迟缓,成了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的深度贫困村。

  2015年,书堂村被确定为省委党史研究室精准扶贫定点帮扶村,党史人和书堂结了“亲”。从此,具有红色情怀的党史人,就对这大山深处的群众多了一份责任,多了几分牵挂……

“第二办公室”
 
  接下“军令状”,就是“军中无戏言”。党史人迅速行动起来,建机构,定机制,搞调研,画蓝图,配备精兵强将……

书堂春色

  第一时间成立室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室领导任组长,机关党委(人事处)为具体负责的职能处室。领导小组下设驻村工作队,由宣教处调研员万强为队长,机关党委(人事处)副调研员张旭光为村支部第一书记,殷中平为队员,具体开展帮扶工作。

  谋定而后动。确定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室务会和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帮扶工作;室领导带头深入帮扶点调查研究,督导工作;帮扶工作队长年驻村,工作在帮扶一线;机关全体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组成扶贫小分队,正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

  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酝酿,结合书堂实际,很快形成并确定了以精准扶贫为思路,以带动扶贫为方式,以重点扶贫为突破,以造血扶贫为目标的扶贫总体规划,着力加强书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并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帮助书堂村基本脱贫,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基础。

  2015年底,室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书堂村,第一书记走马上任。从此,在这块15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在这大山深处的羊肠小道上,在河沟,在山顶,在田间地头,都留下了党史人的足迹。他们进组入户、走访调研,亲切交谈、嘘寒问暖,核实情况、建档立卡,调解矛盾、化解纠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实事办理……书堂俨然成了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第二办公室”。

一次特别的“碰头会”

  扶贫重在扶志,扶志重在交心。只有群众把你当自家人,你“话事”才会有人听。三年来,室领导前往书堂走访调研20多次。他们与村民同坐一条木板凳,同吃一桌农家饭,同喝一杯自酿酒,真正走进他们内心,把脱贫致富的精神和信心传递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今年春节前夕,室主任俞银先前往书堂调研。一行刚到村口,正好遇到一群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他们大多对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感到满意,但对具体落实情况还存有不同看法,有的还因家里没有评上贫困户,心理有落差,思想有疙瘩,很想对省里的同志倾述。

  俞银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后,同他们进行了入情入理的沟通。咱书堂是老苏区,上衫是三省都会,湘鄂赣省苏维埃首府就在上衫。当年,咱书堂青年纷纷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革命为了啥?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啊!因为各种困难被认定为贫困户,这绝不丢脸,但也绝不是发给咱们的荣誉证书。想想旧社会,穷人被逼得逃荒要饭,甚至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现在,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对苏区进行大帮扶。但是,人穷志不能短,我们绝不能让先烈蒙羞,不能“等靠要”,更不能以乞讨为荣,甘当甚至争当贫困户。你们这些年轻人都在外务工,有见识,有信息,有技能,也有一定的财富积累,要带头行动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尽快甩掉贫困帽子,并要带领更多的困难群众一起脱贫,一起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把书堂建设成美丽富裕的家园……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感染了在场青年,打开了他们的心结。他们纷纷表示,不能辱没祖宗先烈的名声,要在脱贫路上更加主动有为,有的甚至要申请摘掉贫困帽……

用脚丈量出“扶贫地图”

  扶贫工作队常驻村里,与村民同吃住、同咸淡,从起初的人生地不熟、工作遭冷脸,到与群众打成一片,扎实的工作作风很快得到群众的认可。他们用真心换得真情,用行动赢得口碑。村民感慨地说,“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第一书记张旭光,一踏进书堂就迅速进入角色。他同殷中平一道,上山下岭,一家一户走,田间地头问,逐个逐个记,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把分散在书堂各个山头地块的贫困户摸了个透。哪家有几口人,小孩读几年级,家里养了几头猪,因什么原因致贫,现在有什么困难……每走访一户,他们就在图纸上标注一户。此后,他们不断完善这张地图,并把纸上的图深深地印刻在心中。

用脚丈量出的“扶贫地图”

  老百姓说,“这是张书记用脚丈量出来的扶贫图”。这张图,丈量的是民情,反映的是民意,凝聚的是民心,彰显的是党风,成了做好帮扶工作的重要法宝,也得到书堂群众的广泛好评,修水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向全县推广。

  “通过这张扶贫图,工作队一步步地走进了农户的心里。农户有什么困难都愿意同工作队反映,有什么掏心窝子的话都愿意同张书记说。”村支书姚志亮说。

  是啊,工作队员联系方式就张贴在贫困户家的墙壁上。他们的手机,无论白天还是深夜,群众随时都能打通。他们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中,却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家事。张旭光女儿留学假期回国,接机他没空,承诺陪女儿去旅游,也成了“言而无信”。殷中平女儿高考,他没空陪,爱人嗔怪他,他只能笑着陪不是。

一座桥,只为一户人

  走进书堂,看到最多的是笑脸,听到最多的是感恩。这笑脸、感恩的背后,反映的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以前我们一家进出都得从河里涉水而过,现在好了,有了水泥桥,走得很安全!”村民朱列山的话充满了感激。

  原来,朱列山一家独自住在离村较远的山脚下,门前的河上连一座木桥也没有,平时出行只能从河底通过,涨水时就得蹚水过河,很不安全。有村民惋惜地告诉我们,好几年前的一个大雨天,樊家的一个小孩,过河时不幸溺亡。在考虑修桥的时候,村里有不同意见,说为一户人家修一座桥不合算。“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犹在耳边。扶贫工作队经与村委多次商议,统一了意见,并多方筹集资金,在这条小河上修了一座小型的水泥桥。

通往朱列山家的路和桥

  曾经的书堂,桥没座好桥,路没条好路,出行安全都难以保障,还谈什么脱贫致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工作队协调建设了6座公路桥,扩改建设水泥道路总长近8公里,大大便利了村民的出行。后来又在村里安装了自来水,改造了供电线路,开通了宽带网络,改扩建了村小学,新建了一座50千瓦光伏发电站,便民服务中心、村卫生所也在加紧建设中……

  件件实事,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村民感叹道,“工作队正是按照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是来真扶贫,扶真贫的”。

“重燃创业梦”

  在安置点宽敞明亮的新房里,贫困户樊正国、徐胜兵讲述着他们的坎坷人生。

  樊正国,早年在广东开过厂发过家,后来又回乡办起了养鸡场。2008年一场罕见的大雪灾,让他的养鸡场血本无归,自己又不幸病倒,原本富裕的家庭反倒背上了近30万元的债务。为了还债,他只身长期在外打工。获悉扶贫好政策后,再度燃起了他的创业梦想,并很快回到家乡,向扶贫工作队吐露了发展农业产业、创办合作社的想法。工作队高度重视,及时向单位做了汇报。室务会经研究,非常支持并挤出资金8万元,帮助樊正国实现了创业梦想。

产业帮扶的香菇种植车间

改扩建的村级小学

新建的光伏发电站

  徐胜兵,因老母亲瘫痪在床多年,家里经济负担很重,40多岁的汉子还没娶上媳妇。在外打工多年,长了不少见识,同样有着强烈的创业致富梦,但又缺乏资金和技术。扶贫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鼓励他参股扶贫车间的经营管理。后来,他和樊正国合作承包了香菇种植车间,两人共占股比百分之四十九,村集体占百分之五十一。

  目前,他们正在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每当提起此事,他俩总是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党的好政策、扶贫工作队的精准帮扶,助我们重燃了创业梦,实现了致富梦!”

一副副对联写恩情

  在易地安置点上,读着家家门上贴着的对联,让人倍感温馨。“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感谢习主席”;“新居不忘共产党,乔迁同步奔小康”;“扶贫政策建新房,济困蓝图成锦居”;“精准帮扶政策好,入户帮扶实惠多”……一副副对联表达着群众对党和政府、对党史人的感激之情。

整洁漂亮的易地安置点

  搬迁贫困户、烈属陈共恩说,我以前的老房子在山高林密路远的半山腰,是当年为了躲避敌人而建的,那是一栋靠几根柱子斜撑墙面以防倒塌的土坯危房,客来了都不敢进屋。张旭光、殷中平都是军人出身,初次上门走访时,用了一个多小时,爬了六七里羊肠小道,感觉不亚于当年的一次拉练。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还会有人家居住在如此破旧的危房里。在易地安置政策的帮扶下,如今他一家6口住进了12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楼房。像陈共恩这样得到易地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村有28户95人。
  乔迁新居时,锣鼓喧天,龙狮狂舞,看着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一副副对联,看着曾经满脸愁云的困难群众脸上绽放的笑容,党史人心里甜甜的。

“上有天堂,下有书堂”

  沿着新修的水泥大道来到大山深处的危房改造户张幼军的老屋走访时,远远的,主人满面笑容迎了过来。一阵忙碌后,他端出了一杯杯用山泉水泡出的蜂蜜茶。

  湛蓝的天空,白云悠悠。屋前交谈,伴着鸟语花香,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今夕对比,张幼军满脸感激:“我家是烈属,以前过得实在穷。省里的同志在路还没修好之前,就不畏山路难行,多次爬上这荒山野岭,让我很感动。去年危房改造补贴我家3万元,在山下建起了新屋。在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去年我又在老屋后的荒山上种了40余亩杉树,政府还给补贴了1万元,养蜂又补贴了1500元。去年我光卖蜂蜜收入就有7000多元,现在我家蜂蜜供不应求了。”

  村主任朱力华自豪地说,2017年,全村已脱贫的39户19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户均纯收入23777元,人均4520元,基本与全村人均收入持平。

通往张幼军家的路

同劳动

  熟悉修水革命历史的村支书姚志亮,指着绵绵群山,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红色书堂的烽火故事,那里是当年彭德怀率部转战修水的道路,那里是红军伏击白军的关隘,那里是部队宿营的山寨……当年革命先烈曾经流血牺牲的红土地,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关怀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书堂,一条条泥泞小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一间间破旧危房变成了漂亮的安置房,人们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安全电、开通了互联网,村级小学、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相继建成,不仅带来了新知识、新便利,更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

  迎着春天的暖阳,放眼望去,峰峦叠翠,层林尽染,丛丛粉红的野樱尽情绽放,泉水叮咚、鸟儿鸣唱回荡山谷,给这绵延的革命之山增添了无限的美丽和妖娆,勃发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面对此情此景,曾经的“文青”、村支书姚志亮大发感慨:“真是上有天堂,下有书堂啊!”

  脱贫路上殊不易,扶贫路上亦多艰。面对成绩,室主任俞银先十分清醒,他强调,扶贫工作在路上,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千方百计巩固现有成效不滑坡,避免脱贫又返贫;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补齐短板和不足;要鼓励“老百姓带动老百姓”,形成脱贫路上的雁阵效应,使书堂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撰稿:梁发明   张荣辉)
责任编辑:红米饭

最火资讯

首页 | 要闻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观点 | 资讯 | 便民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 热点网事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