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褐夫,祖籍渣津镇东堰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一个农村手工业家庭。谱名盈诘,字维谨,号念如,名作圣。为中共做地下工作时,别名王立才,胡良方,笔名徐行,在苏联学习、工作时,取名徐褐夫(俄文音译)。 徐褐夫是我县著名革命烈士徐光华的胞弟,比胞兄小3岁,小学未毕业即考入修水师范,后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深受马列主义影响,1924年加入共青团,任南昌地方工作委员会团委书记。1926年师范毕业后,被保送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研究班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政治课教员。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8年9月至1930年12月任苏联中山大学政治课编译。1931年归国,在上海法南区做地下宣传工作达4年之久。1935年至1937年先后在上海外论编译社、航空委员会任翻译、上海新中公学任教授。1937年至1946年任西北联大(西北大学)任教授。1947年任长春大学教授。1948年至1951年任兰州大学外语系教授及系主任。1951年后任西北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徐褐夫先生不仅致力于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而且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参与政治工作。早年在省立师范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多次受嘉奖。在苏联学习期间,曾接受军事训练和秘密工作训练,因反对机会主义,曾受第三国际及苏共中央奖励,并受到斯大林的接见,称赞他为“中国人民的好儿子”。1933年在上海工作时,多次组织“突破白色恐怖”运动,受到中共中央奖励。以“徐行”笔名发表文章,参加过“国防文学”口号的讨论,调任西北之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接管委员会副主任兼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并任甘肃省政协委员,兰州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徐褐夫先生博学多才,性情耿直,立场坚定,他通晓英俄等五国语言,出版的译著有《东方的战祸》、《日德意集团》、《考古学》等,在上海时曾与鲁迅多有交往,《鲁迅日记》中均有记载。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1月因病逝世,享寿75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为徐褐夫先生彻底平反改正,恢复名誉。其骨灰安放在甘肃省革命陵园。 [兰州大学报]萃英大先生——兰州大学百十载师德典范人物(八) 翻译家徐褐夫 徐褐夫(1903-1978),字维谨,号念如,江西修水人,我国研究俄苏文学的先驱,著名的俄罗斯、苏联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教授,为我国的俄苏文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徐褐夫1923年(又说1924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被保送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研究班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政治课教员。1928年加入共产党。1931年归国后,在上海法南区做地下宣传工作达4年。1935年至1937年,先后在上海外论编辑社、航空委员会、上海新中公学工作。1946年后,先后任教于西北联大(西北大学)、长春大学、兰州大学(1948-1951)、西北师范学院,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接管委员会主任兼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1950至1954年曾当选兰州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甘肃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并任甘肃省政协委员、兰州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著作有《实验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反动哲学》《苏联五年经济计划》,译著有《东方的战祸》《日德意集团》《考古学》等。 湖岭 徐褐夫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政治工作,青年时就已走上了革命道路。长兄徐光华曾任修水工运领袖——县总工会委员长、省苏执委,曾参加“工农暴动”,后壮烈牺牲。受胞兄的影响,徐褐夫成为了坚定的马列主义的传播者。早年在省立师范时,徐褐夫就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多次受到嘉奖。在苏联学习期间,徐褐夫曾接受军事训练和秘密工作训练,因反对机会主义,曾受第三国际及苏共中央奖励,并受到斯大林的接见,斯大林称赞他为“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1931年归国后,徐褐夫在上海法南区做地下宣传工作达4年之久,以王立才、胡良材等别名,多次组织“突破白色恐怖”运动,受到中共中央奖励。在上海时,徐褐夫以“徐行”笔名发表文章,曾参加过“国防大学”口号的讨论。在上海时,徐褐夫曾与鲁迅多有交往。 1945年底至1946年春夏之交,西北大学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学生运动,轰动了全国, 影响很大。那次学运失败后, 国民党反动当局悍然“解聘”了不少曾支持或同情过学运的知名教授和教师(俄文系的居多),其中就有徐褐夫,而且当局声称, 所有国立院校一律不得“聘请”这些人员,辛树帜老校长倚仗他在国民党方面的声望和影响,大胆聘请了俄文系徐褐夫、李萃麟等被西大“解聘”的教授, 形成了兰州大学俄文系的教学骨干。 周湖岭 1948年5月26日,教育部批准兰州大学将文理学院分设,文学院院长为水天同,理学院院长为程宇启;文学院增设3个系,其中俄文系主任为徐褐夫。除俄文系教学外,徐褐夫还开设了《中国文学史》课程,向学生们传授中国文学的系统知识。1948年6月,徐褐夫邀请好友余振赴兰州大学俄文系任教,余振在兰大期间出版了《普式庚诗选》等译著,为俄文系的发展再添辉煌。 身为俄文系教授的徐褐夫博学多才,通晓英俄等五国语言,他的博学连享誉全国的学者——时任兰大校长的辛树帜都赞不绝口。辛树帜谈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曾谈起徐褐夫教授。辛树帜说自己上大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学毕业后,回山西老家教书,仍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直到阎锡山反共,无法容身,只得把进步书籍埋藏起来,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到延安后,又开始系统地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但是十多年来,还未通读过《资本论》。而徐褐夫在苏联留学时期,就通读了俄文版和英文版的《资本论》,对书中一些重要观点和精彩论述,徐褐夫记得非常清楚,并且引用自如恰切,实在令他(辛树帜)佩服。 徐褐夫不仅在学术上造诣颇深,而且对于后辈也多有提携。前兰州大学教师高尔泰曾在《〈论美〉之失》一文中回忆:徐褐夫在当时的兰州学界赫赫有名,他带着自己写好的《论美》去上门求教。高尔泰眼中“有点儿驼背、秃顶白发的矮小老人”徐褐夫没有因为他是外校的人员就将他拒之门外,而是将他的文章细读两周,并给他做了详细的点评,写了八千多字的意见。徐褐夫执着的信念,强有力的逻辑说服力,渊博的哲学史和艺术史知识,都使高尔泰十分钦佩。 湖岭 徐褐夫十分欣赏高尔泰,夸高尔泰“有才华,能写”,还详细询问了高尔泰是“哪里人,爸妈是做什么的?”。对于徐褐夫的关爱,高尔泰很感激。徐褐夫后来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高尔泰对徐褐夫的遭遇不胜唏嘘,“1960年,我第二次去看望他时,他已是一介平民,缠绵病榻……” 1957年在全国掀起的“反右”斗争也波及到西北师范学院,这位性情耿直、受党培养、接受高等教育多年的大学教授,在“大鸣大放”中竟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尽管生活不易,心系国家的徐褐夫在1967年2月期间,还向甘肃省博物馆捐赠珍藏多年的贵重文物77件,如历代货币、汉砖、铜印、钱范、铜镜、玉器、陶罐、弩机等。 1978年1月,徐褐夫因病逝世,享年75岁。1979年,徐褐夫得到彻底平反,名誉也得以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