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傍晚,一场过云雨后,薄薄的云雾在修水县大桥镇礼源村何家那栋两层的小楼四周湿漉漉地打转,一阵阵凉爽气息瞬间传遍全身。楼前的水稻正在抽穗,每一株稻儿都在使劲,把根须往泥土里积攒的力气一寸寸送到穗尖,倔强地朝向天空,像极了小楼屋里叫何垚、何磊的两个孩子。 何垚、何磊两位北京大学学生,他们从何家田埂边的泥土里成长,在屋后竹林筛下的光影里苦读,把乡村的宁静与踏实都酿成了向上的力量。从修水出发,一路向北,走到了未名湖畔的燕园。 2025年夏天,时隔七年,一则重磅消息再次在大桥镇礼源村何家传出:何家老三何公平的儿子何磊,在七年前他堂哥何垚考入北京大学后,再一次叩响了北京大学的门。 这炸裂的消息,让许多村民惊叹不已。有时,历史的轨迹有他不容撼动的笃定,那些既定的事实,或许冥冥之中早已在时光深处洇成深浓的印记——何磊,这个追风少年,书卷作刃,执剑天涯,从容而又坚定,跟随兄长何垚的脚步,从未停歇。终于,“哥哥,北大我也来了!” 走进礼源,这个以“礼”立村、以“源”养人的村落,藏着一段让乡邻津津乐道的佳话。村里何家三兄弟——何公魁、何苏区、何公平,虽成长各异、职业不同,却共同培育出了满门才俊,其中何公魁之子何垚、何公平之子何磊分别于2018年、2025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修水教育史上的美谈。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这“一门双北大学子”的荣光背后,是何家的家教与家风,如礼源村的清泉般,滋养着后辈成长。 图片 何垚:从礼源村走出的“北大先锋”——习惯与智慧浇灌的成长 2018年夏天,修水县的高考成绩放榜,礼源村何家炸开了锅——何公魁的儿子何垚,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录取。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出了大山,飞到了每个乡邻的耳朵里。 何垚的成长,离不开父亲何公魁、母亲付燕玲的悉心培育。何公魁供职于修水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妻子付燕玲在修水县卫健委工作,两人同为江西农校毕业生,虽非名校背景,但同为读书人,那份特有的通透与勤勉,早已融入日常。从何垚呱呱落地开始,他们夫妻俩用务实的教育理念为儿子铺就了成长之路。 好习惯的养成,是何家教育的“第一课”。 何公魁夫妇常说:“孩子的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就像田里的苗,得天天侍弄才能长好。”在何家,吃饭从不是“追着喂”的拉锯战——从何垚刚会自己吃饭起,夫妇俩就定下规矩:必须坐在餐桌前吃完,不许边跑边吃。 “现在有些家长怕孩子饿,追着喂饭,看似疼孩子,其实是惯坏了性子。”何公魁说,正是这种“餐桌上的规矩”,让何垚从小就懂得“做事有边界,行事有规矩”。 周湖岭 带着任务的旅行,是给眼界的“施肥”。何公魁夫妇每年都会带儿子出去旅游,但从不是“走马观花”。“玩可以,得带着任务玩。”何公魁说,每次出发前,他都会告诉何垚:“回来要写篇日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小学三年级去九江看长江,何垚在雨中站在长江大桥上,看江水卷着雨丝东去,写下《站在长江大桥上看长江》——开头便写道:“妈妈带我去了九江,带我领略了长江在雨中的无限情趣。正当秋雨连绵枫叶似火时,我们冒着蒙蒙秋雨,沿着九江滨江路,一路望江岸,欣赏江上细雨如烟的美景……” 文字虽稚嫩,却透着对自然的观察与细腻的感受。这种“带着思想旅游”的习惯,让何垚在玩乐中学会了观察、思考与表达,也让他明白:世界很大,不只局限于礼源村的山水。而记录与表达,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就像农人看稻子的长势,既要懂风、懂雨、懂肥,也要懂土地、懂时令、懂收获。 叛逆期的“不戳穿”,是无声的“修剪”。面对儿子的叛逆期,智慧引导比责骂更有效。何垚初三时,曾有过一段“小插曲”:半夜偷偷拿父亲的手机玩,被起夜的何公魁撞见。换作有些家长,或许会当场训斥,但何公魁没有,他选择了“不戳穿”。 本文来自修水网 第二天一早,他故作疑惑地问:“咱家是不是进老鼠了?我手机半夜怎么找不着了?!”何垚听了,脸“唰”地红了,此后再也没犯过。“孩子叛逆,说明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是他独自认知这个世界的开始,带着个性的思维和局限的认知,他开始怀疑眼前的一切,既是想摆脱,也是聪明的表现。”何公魁解释道,“这时候如果硬碰硬只会把他推远,不如留点面子,让他自己想明白——响鼓不用重锤敲。” 家长会的“小技巧”,藏着对孩子的用心。何公魁夫妇从不错过任何一次家长会,每一次家长会都藏着他们夫妻俩的“小心思”。班里四五十个学生,老师很难逐一点评,他(她)便带着小本子,把平时观察到的儿子的优点、不足一一记下。 回家后,他们会正襟危坐,认认真真“编”一段:“嗯……今天开家长会呢,老师和好几个家长都夸你呢,说你上课坐得直、作业写得认真。”先扬后抑,再温和地提建议:“不过老师也悄悄跟我说,要是你能再加快点做题速度,上课时更专心一点……就更棒了。”其实这些话老师压根没说,但何垚信了——孩子总爱听老师的话,用这种方式鼓励,比直接说教管用多了。 周湖岭 在何公魁看来,孩子是哄大的,即便是再优秀的孩子,往往你一句鼓励、赞扬的话,能顶得上十句说教甚至百次指责。那一句温暖的肯定,就像给心田播下了自信的种子,能让他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受挫时生出勇气,在困惑时寻得答案……远比冰冷的道理更能住进孩子的心里。 从礼源村的田埂到北京大学的校园,何垚的路走得扎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父母没教过什么大道理,但他们教我的‘守规矩、会观察、懂自省、肯努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何垚的话,就像他家门口的稻穗,只有把根扎深了,自然能接得住风、吸收到阳光、看得见收获。 何磊:踏着堂兄的足迹,从“追赶者”到“同行者” 2025年高考季,何家老三何公平的儿子何磊以全县物理类第二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录取。这个消息比七年前哥哥何垚考入北大来得更加生猛,更加唏嘘——2022年何磊从修水县散原中学考入修水一中读高中时,入学成绩是全县的120名开外,相比哥哥何垚当年以全县第8名的成绩考入修水一中,何磊的赛道明显落后于何垚。 然而,这并不妨碍何磊作为追赶者的信心和决心。因为前面有标兵,何磊总是以豁达和自信的态度坚定地冲向北大那扇门。三年时间,他就像株晚熟的稻子,硬是凭着韧劲,气喘吁吁而又信心满满地赶上了春天,完成了从“追赶者”到“同行者”的逆袭。 ![]()
何垚(前排左五)、何磊(前排左三),何垚、何磊爷爷(前排中)等亲友在一起。
何磊的家庭,是礼源村最普通的模样。父亲何公平是驾校教练,每天握着方向盘教学员换挡、转向、刹车,手掌磨出厚厚的茧子;母亲徐菊芳在家做家务,也出门做点零工,起早贪黑,挣的都是辛苦钱。“我们家来自农村,你就当自己是株野草,使劲长。”何公平告诉儿子。 周湖岭 何公平的话带着泥土的糙,朴素有力量,似千斤重。这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韧劲,恰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一如天底下万千黎民百姓,纵是生于乡野,低到尘埃里,只要能如劲草般扎根泥土,迎着风雨舒展笑容,终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日。 “榜样”是压力,更是动力。 何磊与堂兄何垚的北大缘分,从小学六年级就埋下伏笔。2018年何垚考北大时,何磊刚刚升入修水县第六小学六年级。“你是今年修水高考状元何垚的弟弟啊?”那段时间,总有人有意无意地问何磊,目光里藏着几分兴奋、几分佩服;几分探寻、几分比较。 第二年进入修水县散原中学后,这样的询问就没断过。何磊把这些话悄悄记在心里,且在笔记本扉页写下“向哥哥看齐”。哥哥告诉何磊:“北大图书馆夜里的灯,你得去看看。”他知道,哥哥的光环不是枷锁,而是照亮前路的灯——既然哥哥能从礼源走到北大,那这条路就值得自己再走一遍,即便不成功,但能看见路边的花朵,能欣赏不同的风景,何不是另一种收获? 高考这场硬仗,裹挟着千军万马的竞争。谁都清楚,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功,每一步往前,都得咬紧牙关拼。高三下学期临近高考,何磊的成绩突然大幅下滑,急坏了不善言辞的何公平。他拉着大哥何公魁叹气:“哥,你说这咋办?!” 周湖岭 何公魁没多问原因,当晚给何磊发了条微信:“三年高中生活,你有起有落,高峰时达到了清北,低谷期让自己都不敢相信。请用一个小时回顾三年的起落原因,尽快调整心态,这半个月抛开一切烦恼,全心高考,我们绝对不是给你什么压力,更不会对你有超高的期望,只是希望你尽力了就行,不要在高考留任何遗憾,大学档次是分明的,就业机会也明显不一样的。加油!” 都说响鼓不用重锤敲。其实,有些鼓根本就不用敲,只是风一吹,便微澜掠过,自会把节奏敲得“叮当”响。伯父何公魁这段文字像一剂“镇静剂”。何磊后来回忆,当时看到“尽力就好”四个字,鼻子一下子酸了——家人的理解比指责更有力量。 何磊后来复盘着:原来是自己最近心思乱了,没把精力全放在学习上。于是,他背负行囊,重振旗鼓,重返赛道。第二天起,他重新制定计划,把杂念折成纸船任由修河水带走,成绩稳稳回升。“大伯的话没讲大道理,却让我明白:高考不是和别人比,是和自己的‘遗憾’比。”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何磊,他做到了。 从全县120多名到全县物理类第二名,从“何垚的弟弟”到“北大新生何磊”,何磊用七年证明:起点不决定终点,追赶的路上,只要方向对了,脚步够稳,就能追上光,甚至成为光。 周湖岭 家风如灯:何家三兄弟的“育人经”,团结与守拙里的成长密码 何家三兄弟,老大何公魁,妻子付燕玲;老二何苏区、妻子朱红霞;老三何公平、妻子徐菊芳,职业不同,却有着相同的育人理念。尤其是付燕玲、朱红霞、徐菊芳,更是这个大家庭的“粘合剂”。 何家三兄弟子女中,除了何垚、何磊两位北大才子,老二何苏区儿子何鑫现任修水县检察院省聘书记员,老三何公平大女儿何晶在乐平市中学任教,二女儿何雅雯在修水县大椿乡中心小学教书。一门之中,既有顶尖学府的学子,也有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和政法干警,这份“百花齐放”的背后,是何家代代相传的家风。 “妯娌同心,兄弟和睦”的家庭底色。何公魁常说:“我们三兄弟能这么团结,多亏了三个媳妇一条心。”早年,何公魁夫妇在县城落户,而何苏区、何公平两兄弟带着家人在修水县城城南七圣庙租房住,一住就是三年。两家人挤在一处,同吃一锅饭,却从没红过脸、拌过嘴。更难得的是,那三年里,何公魁一家三口每到周五或是周六就去“蹭饭”,妯娌仨在厨房忙着炒菜,兄弟们在客厅聊家常,孩子们在院里追逐打闹,其乐融融像过年。 “那时条件不算好,但一大家人凑在一起,吃啥都香。”何公平笑着说。这种不分彼此的团结,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家不是单门独户,是互相帮衬的港湾”。 湖岭 “不恋牌桌,只重书桌”的生活态度。在何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打麻将、不赌博。这个大家庭里,上有三兄弟夫妇,下有五个孩子,几十年来没人沾染牌瘾。顶多过年时,一家人陪着老父亲凑在一起玩几把扑克,图个热闹。 何公魁说:“打麻将不光费时间,还容易让孩子学坏——大人忙着摸牌,随手把手机塞给孩子‘自己玩’,那不是坑了孩子吗?”在何家,饭后的时光从不是牌局,而是“各忙各的正事”:孩子们写作业、看书,大人们要么做家务,要么聊聊工作、说说孩子的教育。这种“把时间花在正经事上”的氛围,让“读书上进”成了孩子眼里最自然的选择。 ![]()
何家五姊妹小时候合影。
“读书为要”的价值观,是何家的第一条家训。何家兄弟知道,那些在灯下积攒的星光,终将照亮几代人的路。当书香酿成家风的酒,每一滴,都浸着命运的温度,都藏着书页翻动的声音,都昭示着寒门可破,青云可上的万丈前程。三兄弟虽文化程度不一,却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何公魁在交管队工作再忙,也会陪儿子写作业;何苏区在修水县公安局做辅警,总会到书店买些书籍带回家给儿子看;何公平做驾校教练,赚来的钱大部分用来供三个孩子读书……在何家,“不读书就是懒”是共识,“再穷不能穷教育”是铁律。 ![]()
何家五姊妹长大后合影。
“踏实做人”的处世哲学,是何家的第二条家训。何公魁教儿子“别耍小聪明,读书要下笨功夫”;何苏区教儿子“当干部要对得起良心”;何公平教儿女“做人像开车,方向正、踩稳油门,才能走得远”。正是这种“踏实”,让何垚在北大潜心科研,让何鑫在岗位上认真负责,让何磊在高中稳步前进,让何晶、何雅雯在讲台默默耕耘。 湖岭 礼源村的老人们说,何家的成功,是“礼”与“源”的结合——“礼”是待人接物的规矩,“源”是扎根大地的踏实。何家三兄弟与妯娌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家风”二字: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妯娌同灶做饭的温暖,是兄弟互相托举的情谊,是“不贪玩乐、只重实干”的坚守,更是“读书报国、踏实做人”的信念传承。 从礼源村到北京大学,距离很远,却被何家的家风照亮;从田间地头到三尺讲台、政法岗位,职业不同,却都践行着“踏实做事、清白做人”的家训。何家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家风的传承;最亮的光芒,是父母的榜样;最值得的炫耀,是子女的教养。 如今,何家的故事还在继续。二层楼前的稻田绿了又黄,屋后的竹林青了又密,那条水泥路迎来送往,把“礼”与“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在想,或许好家风还可以是这样的:就像礼源村的稻浪——不喧哗,却自有力量;不张扬,却代代生长;不浮躁,却深深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