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不见故人 三十年前,《修水报》刊发《陈家大屋的守护人》一文,让欧阳国太这个名字悄悄刻进了我的心里。今春从外地回来,约了朋友去修水桃里竹塅,一是想重瞻陈门五杰故里,二是想再寻访欧阳国太这位文物守护人的传奇经历。 我们兴致勃勃地在陈家大屋的院落里转,亭台、老屋、石板路,处处寻觅欧阳的身影,可问了好几个人,才知道老人已经走了两年。心里猛地一沉 —— 原来世事真的这么无常,从此再看不见他慈和的脸,再听不到他略带湖南乡音、有点苍凉的讲解声,那声音里藏着陈家大屋的过往,如今突然断了,实在让人心里顿生悲凉。 后来从他亲友的念叨里,从那些记着地方往事的文字里,我才慢慢拼凑出他的一生。从早年流浪四方,到后来守着这老屋不走;从一个普通农夫,到成了文物的守护者,这一路藏着太多不寻常。我想写点什么,哪怕文字苍白,也算我这个陌生晚辈,给他献上一朵素白的花。 奇遇:宿命的缘份 说起来,欧阳国太和陈家大屋的缘份,简直像天意安排的一场奇遇。 修水陈门五杰,陈宝箴系尊长,光绪年间做过湖南巡抚,当年还搞过新政。可早年间,他在湖南宁远曾弹压过欧阳家族的人,欧阳国太的一位族叔公,就是那时死在刀下的。这事儿成了欧阳家的一根刺,长辈们代代传讲,幼年的欧阳国太听着,心里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周湖岭 谁能想到,几十年后,青年欧阳国太竟遭了场大难。那会儿 “成分” 是道坎,他父亲曾在军校的履历,更是成了催命符。乱局里,血像河一样流,人命如草芥(如湖南道县杀人大案),他吓得跟着其他人逃,往没人的山里钻,靠帮人干最苦的农活换口饭吃,才勉强保住命。就这么颠沛了两年,最后竟阴差阳错流落到了修水桃里竹塅 —— 这地方闭塞得很,却是陈宝箴的老家,是他从小听着 “有仇” 的陈家故里。 许是他太勤恳,村支书看他老实,连他手里那张伪造的身份证明,也没细究。这方绿水青山接住了他流亡的倦意,他就留了下来,后来还成了陈家后裔的上门女婿,在 “仇人” 的老家扎下了根。 觉醒:华夏微光的启示 刚跟着支书一家住进陈家大屋时,这里还不是后来的文物保护地,就是个破旧的杂院。六十多户陈姓人家挤在这里,还有外乡人,鸡狗乱窜,到处乱糟糟的。只有那座凤竹堂,虽然也破旧不堪,还在替一院子人遮风挡雨。那会儿欧阳国太心里只有感激 —— 这地方给了他一个家。 起初他根本不知道这屋子的来历,直到某天摸到院角的旗杆石和旗墩。石头上刻着字:“咸丰元年辛亥,陈宝箴中举竖”。指尖触到那些字的瞬间,幼年听来的血仇 “腾” 地就翻了上来 —— 原来这屋子的主人,就是当年让族人恨得牙痒痒的那个巡抚。他没说话,把这点心事死死埋在了心里。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日子一天天过,他没事就听村里人闲聊,翻出陈氏家谱一遍遍看。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 这五杰的身影,慢慢在他心里清晰起来。他看着凤竹堂的砖瓦,总觉得那里面藏着华夏文脉的微光。心里的恨,不知不觉就淡了,变成了沉甸甸的思索 —— 这屋子藏着的故事,比那点家族恩怨重多了。 后来赶上到处拆旧建新,凤竹堂的匾额、老砖瓦,眼看就要保不住。是他岳父的一个举动点醒了他。那会儿岳父总把祖堂案前的香灰小心地装在布袋里,藏到没人知道的地方。他才明白,香烛会灭,可香炉和香灰是接血脉的,香火不断,这家人的根就还在。 义宁人有个规矩:就算家族迁走,钱财能舍,族谱、骨殖、香灰、祖牌不能丢。他学着岳父的样子,每次听说要拆要动,就赶紧把这些 “宝贝” 藏起来,凤竹堂在一次次风雨里,侥幸保住了。 一个曾经的流浪者,成了仇家后裔的女婿;一个上门女婿,最后竟成了陈氏家业的守护者,成了这国宝建筑最忠实的看门人。 力护:老屋里的 “多面手” 岳父藏香灰的那个黑阁楼,后来成了他常去的地方。一架老旧的木梯,他天天爬,像是踩着这梯子,就能摸到陈家的精神。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人懂 “文物” 是什么,他就只认一个理:前人留下的东西,不能毁。阁楼里、老屋里,他翻出竹篮、木匾、桌椅、手绢,还有些残破的书画,都小心地擦干净,找地方存起来。十几年后专家来鉴定,才发现这些灰头土脸的物件,竟都是稀世珍宝。 大屋漏雨,他自己买建材爬屋顶补牢;梁柱朽了,他拿起刨子当木匠;山洪来了,他光着脚在泥水里挖排水沟 —— 早年逃亡时学的那些糊口手艺,全成了守护老屋的本事。 后来拆旧风更盛,他急得没办法,一面让岳父上书求保护,一面拦着不让人拆,甚至借钱把几户要搬走、准备拆房的人家的房子买了下来。靠干农活一点点还债时,村里人都咋舌:这外乡人,比陈家人还心疼这老屋,究竟为啥? 云泉作伴:他与国宝共生 如今陈家大屋成了国宝文物保护单位,羊肠小道拓成了柏油路,老屋修得整整齐齐,满室的文物史料,像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有时候站在院子里,总觉得山风里还能听见人喊 “欧阳国太 ——”,还能听见他讲凤竹堂的故事,那些故事经他一讲,就成了最动人的文章。 世人说 “没有欧阳国太,就没有陈家大屋”,这是对他最高的赞,也是这国宝最实在的注脚。 本文来自修水网 他这一生,义务守着老屋,给人讲解,接待访客,不计较当年的情仇,也不图半点好处,和这文物结了一辈子缘,成了守护者的榜样。他还懂文史,写过九篇论文,字字都扎实;后来在众人帮衬和陈小从指导下,竟还成了农民诗人,写了几百首格律诗,结集《陈家大屋周围的故事和田园诗集》。 他有首《竹塅》:“桃里有竹塅,山高水深幽。入来心怀畅,云泉无尽头。” 诗和他的人一样,朴实里藏着深沉,就像他守护的国宝,沉默着,却有千钧重。 ![]()
欧阳国太遗容
欧阳国太,义薄云天。如今他安息在这高山云泉间,可凤竹堂的晨钟暮鼓里,总像还回荡着他的讲解声 —— 和这国宝一起,岁岁年年,朝朝暮暮,不弃不离。2025 年 7 月追记 【编后荐评】 这篇散文以深情笔触追记了陈门五杰故居守护者欧阳国太的一生,字里行间满是敬意与追思。从早年怀揣家族血仇流落仇家故里,到放下恩怨成为老屋忠实守护者,作者用 “宿命的缘份”“华夏微光的启示” 等章节,串联起他从流浪者到文物守护者的不凡历程。文中对他爬梯藏文物、补屋修梁、借钱护房等细节的描摹,生动展现了一位普通农夫对文化遗产的赤诚坚守。他的诗歌 “云泉无尽头” 恰是其一生的写照,在高山云泉间,他与国宝共生的故事,不仅是对文物守护精神的诠释,更彰显了超越恩怨的家国情怀,读来令人动容。 本文来自修水网 |